>>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 资讯
走进“沙漠水城”感受文旅魅力
外媒记者眼中的“三色”中卫
2025-06-17 08:25:27   
2025-06-17 08:25:27    来源:新消息报

品尝枸杞鲜果。

在沙坡头景区乘坐羊皮筏子。

一起喝枸杞茶饮。

为枸杞原浆点赞。

外媒记者在向阳街跳起欢快的舞蹈。

体验“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

采摘枸杞鲜果。

向世界介绍中国治沙成果。

  6月11日至13日,“2025全球记者探访中卫”活动成功举办,来自日本、韩国、古巴、英国、坦桑尼亚等10个国家的14名外媒记者走进这座“沙漠水城”,深入感受中卫的文旅魅力与发展活力。近年来,中卫市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打造国际沙漠旅游目的地。此次外媒聚焦中卫,向世界生动展示了这里的生态治理成果与开放发展新图景。

  豪迈壮丽的“黄” “这里是最像火星的浪漫之地”

  黄河以一道优美的弧线拥抱腾格里沙漠,造就了沙坡头“沙河相依”的天下奇观。当朝阳为连绵的沙丘镀上金边,外媒记者团站在沙与水交织的奇观前,见证了这片土地如何将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这应该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景观,在这里竟能同时呈现。”埃塞俄比亚芳纳广播公司CEO办公室主任DAWIT MESFIN GEBREBIRHAN的镜头里,同时捕捉到阡陌纵横的塞上绿洲、苍茫无垠的腾格里沙漠与奔腾不息的黄河。

  沙坡头的魅力首先来自其浑然天成的自然禀赋,其次是将自然奇观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外媒记者团走进沙漠腹地,发现这里的旅游开发处处体现着“轻触式”生态理念。木质栈道如丝带般蜿蜒在沙丘之间,既保护了脆弱生态,又为游客勾勒出最佳观赏路线。而星星酒店和钻石酒店则以星空文化为核心,提供观星讲座、沙漠晚宴等高端服务。来自英国的自媒体人MCILMOYLE ADAM赞叹:“这里是最像火星的浪漫之地。”

  沙漠的日与夜之间,还跃动着青春的脉搏。大漠星河营地里,一个沙漠市集、N项主题活动,让一顶顶帐篷、一组组营地、一场场活动,成为年轻人与这片热土的快乐交集。美食、盛景、运动、娱乐、艺术,汇聚成年轻人放飞青春、放空身心的热情大沙漠、逐梦大本营。

  “沙漠中的建筑基本采用架空设计,既减少了对地表的扰动,又形成独特的漂浮感视觉效果,令人惊叹。希望我的同胞能从中有所受益。”博茨瓦纳通讯和公共关系部门官员、记者ELIZABETH  SEBETLELA说。

  回望沙坡头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的防风固沙到现在的文旅融合,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如今,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正通过星空经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多维度探索,书写荒漠化防治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夕阳西下,另一场狂欢在文旅地标——大漠味集·向阳街开启。作为同时荣获“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双称号的特色街区,这里生动展现了中卫的市井活力与文旅融合创新成果。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外媒记者与当地市民、游客及演艺人员热情互动,即兴共舞,零距离感受中卫的蓬勃生机。“感受当地文化,和当地人一起跳舞,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事!”赞比亚信息媒体部广播节目制作人AMOS DOUGLAS ZULU说。

  生机盎然的“绿” “中国治沙技术值得在非洲沙漠地区推广”

  连日来,外媒记者团走进沙坡头防沙治沙生态示范点、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等地,亲眼看到了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在沙坡头防沙治沙生态示范点,治沙专家唐希明如数家珍般讲述了70年来中卫治沙人用汗水浇灌出的治沙成果。其中,麦草方格固沙法堪称世界治沙史上的经典:将60厘米长的麦草扎入沙中10—15厘米,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成功缚住流沙,有力保护了包兰铁路。这一简单却高效的技术,成为全球治沙的宝贵范例。

  ELIZABETH SEBETLELA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她不仅仔细聆听专家介绍,还亲身体验了麦草方格铺设。“我来自一个有沙漠的国家,我想把这项技术带回去,它值得在非洲的沙漠地区推广。”她满怀期待地说。

  除了麦草方格,唐希明发明的“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同样引人注目。唐希明拿起工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这个工具能将造林成活率提高25%、劳动成本降低50%。将工具对准树苗根部,一插一送,根系直达45厘米深的湿沙层,几秒就能完成一株。”其高效和创新,让在场的外媒记者惊叹不已。

  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记者LEYVA ROMERO EVELYN CARIDAD聆听长达70年的治沙攻坚战后,感慨万千:“这是我第一次到沙漠,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像这样创新且智慧的技术,可以成为其他国家的典范,这是一个伟大的挑战。”AMOS DOUGLAS ZULU说:“中国的治沙方案不仅让荒漠变绿洲,还能发展文旅产业,值得学习。”

  近年来,中卫市在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曾经的茫茫沙海如今已绿意盎然。今年,中卫市153公里锁边工程将合龙,意味着宁夏境内的腾格里沙漠将被彻底锁死,为打赢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贡献“宁夏智慧”和“中卫经验”。

  灿烂耀眼的“红” “我要把枸杞口红作为礼物送给我的姐妹”

  “六月头茬枸杞红”,紫色的枸杞花与一串串红枸杞交相辉映。外媒记者们亲手采摘鲜果,品尝后赞不绝口。“新鲜,味道甘甜,之前从未品尝过这样的浆果。”DAWIT MESFIN GEBREBIRHAN说。活动期间,外媒记者团深入“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实地探访枸杞全产业链发展情况,感受“东方红宝石”带来的产业价值与文化魅力。

  在杞滋堂(宁夏)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外媒记者深入了解了枸杞精深加工工艺。斯里兰卡国家发展媒体中心记者CHARITHA JEEWANTHI GANGEWATHTHA称赞道:“枸杞原浆既保留了天然风味,又富含营养,我一定要把它推荐给国人。”天然健康的枸杞产品大受欢迎,坦桑尼亚非洲报业集团高级记者EZEKIEL JACOB MWAMBOPO特意购买了枸杞口红作为礼物,“我要把它送给我的姐妹。”

  “药香独特,浓郁扑鼻,将枸杞熬制成中药,令人印象深刻。”在中宁枸杞中医康养文化中心观摩枸杞养生膏的熬制过程后,EZEKIEL JACOB MWAMBOPO对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产生兴趣。中宁枸杞中医康养文化中心集中展示中宁枸杞的医药特性、食用方法等,重点呈现中宁枸杞作为名贵中药材的药用价值,还设立中医文化博物馆、枸杞足浴室、枸杞沙疗室等,提升中宁枸杞中医康养文化专业水平。

  近年来,中宁县深入实施“六大工程”,构建“枸杞+科技+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县已开发枸杞产品十大类120余种,综合产值突破126亿元,区域品牌价值突破205亿元,成功跻身中国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榜前十。早康、杞滋堂、玺赞等自主品牌的多样化产品畅销60个国家和地区。外媒记者纷纷表示,中宁枸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令人印象深刻,将通过报道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这颗“东方红宝石”的独特魅力。(记者 段春 见习记者 杨月儿/文 王强/图)

【编辑】:宁夏新闻网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