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嘉宾开展“世界旅游城市对话”。
非遗文化展示区吸引了参会嘉宾的眼球。
网红“老王在中国”分享他的宁夏情缘。
互加联系方式方便合作。
非遗文创产品引人注目。
8月27日,由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阿旅行商对接洽谈会在银川举行。这场盛会汇聚2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驻华使节、旅行商及专家学者,不仅签下14个项目25.68亿元“合作单”,更用非遗展演、科技体验、丝路市集等多元形式,让“塞上江南”的文旅魅力与国际合作的热度碰撞出火花。
非遗展示,让宁夏魅力“触手可及”
“宁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美味醇香的八宝茶,也有宁夏特有的乐器泥哇呜,最具特色的要数黄河石画、沙画、麻编、贺兰石篆刻等。它们都是在宁夏这片土地上就地取材,有着黄河和贺兰山的印记。”当日上午,银川喜来登酒店贺兰山厅外,28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宁夏非遗展示区。
麻编项目非遗传承人张璟的麻编作品《丝路驼铃》引得嘉宾驻足。“这是千年技艺,现在还能做成书签、挂饰,外国游客特别喜欢。”张璟说。
“您更倾向中文名字印章,还是英文签名体?”贺兰石雕刻项目非遗传承人何立宁一边向嘉宾介绍展位上的贺兰石章料,一边用刻刀在贺兰石上雕刻着。多米尼克驻华大使马丁·查尔斯手写了英文名字,希望用中国传统篆刻技艺给自己留个纪念。来自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和苏里南共和国的两位外交官则选择篆刻中文名字。“这是宁夏给我们最好的纪念。”马丁·查尔斯表示。
北京对外文创集团(筹)总经理秦妍穿梭在各个非遗和文创展台,与非遗传承人攀谈了解非遗历史和文化,还和每一位文创产品负责人互加微信。“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和宁夏的文创企业合作,把这些产品卖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去。”秦妍说。
政企联动,让更多外国游客走进宁夏
“我们此次邀请了14家马来西亚旅行社到宁夏采风踩线,还与马来西亚头部旅行商敲定游客互送协议:未来东南亚游客来宁,从航班对接到行程体验,全程‘无缝衔接’。”宁夏光大国际旅行社董事长周明介绍,近两年国外游客赴华旅游迎来黄金时机,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带领区内旅行社赴海外开展多场宁夏旅游推介活动,推动宁夏文旅“走出去”步伐加快。“2023年我们前往美国,2024年走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今年又去了法国,下一站还将前往意大利。”周明说,一系列海外推介活动持续深耕目标市场,将宁夏的沙漠风光、黄河文化、特色美食与多元民俗精准传递给海外游客,有效提升了宁夏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宁夏旅游业界还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针对东南亚游客的“宁夏民俗深度游”线路中加入枸杞采摘、八宝茶制作等民俗活动;针对欧洲及日韩市场对“高端文化体验”的需求,推出“宁夏葡萄酒文化之旅”;结合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市场需求,设计“黄河文化溯源游”,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到固原六盘山,带领游客沿着黄河脉络感受宁夏历史积淀与生态之美。
“宁夏已开通银川经贵阳到马来西亚、泰国的直飞航班。”宁夏中国国际旅行社负责人徐辉介绍,“未来会有更多东南亚游客通过这些航班抵达宁夏,也会带动周边国家游客通过‘中转联程’的方式走进宁夏。”
当天签约的14个项目涵盖游客输送、研学旅游、特种旅游、文旅综合体等多个领域。签约仪式上,西夏区政府与宁夏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力方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山河西夏”数字文商旅学研综合体项目,将打造集文化体验、旅游度假、商业消费、研学实践、数字科技展示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式数字文商旅学研综合体。
“我们和宁夏文旅合作多年,加上‘引客入宁’政策的加力,相信明年对宁夏文旅来说一定是个丰收年。”上海华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宏杰,多年来主打带着上海人游宁夏,此次他带着“客源输送计划”而来,对于明年上海来宁旅游人次的提升信心满满。
专家和网红推荐,宁夏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每次回到宁夏,就像回家一样。”在嘉宾分享环节,从宁夏走出去的千万粉丝网红“老王在中国”的话语满是温情。
“宁夏是我的起点。”“老王在中国”说,2014年初次离开家乡伊拉克,他就来到宁夏,不仅在这里学习了汉语,还成为一名特约演员,成功转型美食博主后,他走遍宁夏各地,每一处都留下珍贵回忆。他与宁夏的缘分还延伸至家人,他的爷爷、父母、姨妈、舅舅都曾来过宁夏。“我在宁夏还认识了很多朋友,也直观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巨大变迁。”“老王在中国”表示,“飞机场从国内变成国际,高铁越来越便捷,道路更宽更多,宁夏的宣传力度也越来越大。”在他看来,这些进步切实让百姓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他还特别推荐了宁夏的特色物产:枸杞、八宝茶、特色酱料、硒砂瓜以及葡萄酒。“老王在中国”如今已是宁夏文旅的“铁杆宣传员”,他说:“我视频里的宁夏,有盐池滩羊的鲜嫩,有六盘山的清凉,还有银川夜市的热闹。我要向全世界发出邀请:宁夏面积不大,但里面的东西真不少,有机会一定来体验一下!”
北京文化历史类大V“看鉴”主理人说自己是宁夏的“回头客”,“宁夏不堵车,夏天凉快,贺兰山岩画能看半天,西夏陵能悟历史,是‘慢旅行’的绝佳选择。”
世界研学组织代表陈必聪则看中宁夏的“研学潜力”,他表示:“西夏陵申遗成功对宁夏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有很大提升,针对18岁以下研学团队,完全可以设计‘西夏探秘’‘黄河生态’等线路。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将宁夏线路纳入世界研学版图。”
来自马来西亚旅行商Orange leisure sdn bhd(注:马来语,意为橙休闲有限公司)的潘洁婷,提前做了“功课”。“来之前我查了西夏陵、腾格里沙漠等线路,这次最想去这几个地方体验一下。听说能骑骆驼看日落,还能住星空帐篷,我要拍给马来西亚游客看,告诉他们宁夏比想象中更精彩。”
丝路文旅市集开启,文旅消费体验升级
如果说洽谈会是“高端对话”,当晚开启的丝路文旅市集便是“全民共享新场景”。在银川文化城·凤凰幻城葡萄酒广场,近50个展位串联起“舌尖上的丝路”——埃及、沙特、伊朗、尼泊尔等20个国家的特色商品,与青海、四川、内蒙古等9个省区和宁夏本地的500多种非遗产品、农特产品、手工艺品“齐聚一堂”,共同呈现了一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丝路文化盛宴。
“这款波斯风格的地毯花纹独特,很适合铺在客厅里。”在境外产品展区,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张晓明和陈庆恩用流利的中文向顾客介绍。一旁,来自老挝的罗故忙着招呼来往顾客,展台上摆满了尼泊尔彩绘铜盘、斯里兰卡红茶、马来西亚黑咖啡等商品。
不远处的宁夏中卫展位前,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中宁县蒿子面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薛秀莲正手持擀面杖,现场制作蒿子面。“蒿子面在我们那儿叫‘手工长面’,做好一口面,心要静、手要稳。”薛秀莲说。
“我们这次带来的中宁蒿子面、三晒三蒸中宁枣、蜂蜜,都是当地农户自产的。”黄羊古落旅游度假区企业宣传主任柳学斌说,这次带来的三晒三蒸中宁枣只是展品,数量有限。顾客万芳尝了枣后,觉得口感不错,听说新枣还要等一个月才上市,专门加了柳学斌的微信,预订了两包新枣。“很开心能在银川买到正宗的蒿子面和中宁枣,等新枣上市就能第一时间尝到。”万芳说。
市集现场,不仅有美食和非遗展示,还有多种文创产品吸引了市民、游客驻足。憨态可掬的“杞骆驼”毛绒玩具、敦煌壁画书签、西夏陵神鸟吊坠……每一个小物件都承载着一段文化故事。银川市民王雅利下班后特意带着孩子前来,她说“文创产品很多,孩子特别喜欢,能边玩边学知识”。
“舌尖上的一带一路”更是本次市集的一大亮点。国外麦片与肉夹馍、英国威士忌与本地沙棘汁、进口零食配本地酸奶……多国风味在此交织,市民、游客纷纷驻足品尝。当晚还举办了自助丝路美食宴,让市民、游客一次尝遍各地特色美食。
“市集不是‘一次性热闹’,而是中阿文旅消费‘试验田’。”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丝路文旅市集将持续至8月30日,其间还将安排多项演出活动,有传统“花儿”、民间小曲、现代流行乐等。“希望通过‘可吃、可玩、可买’的场景,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一处沉浸式、多元化的文旅消费新场景,让合作从会议室延伸到生活里。”(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雪梅 何娟亮 韩胜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