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 资讯
水洞沟:在守护与传承中绽放新生
2025-10-10 08:33:58   
2025-10-10 08:33:58    来源:宁夏日报

驼队载着游客体验新线路。

在水洞沟九点音乐节上,歌手老狼为2万多名观众激情演唱。

游客在水洞沟景区品尝中卫硒砂瓜。

景区冲浪项目,让游客体验水与沙的乐趣。

烟花在4万年前的遗址上绽放。

  8月14日9时许,水洞沟景区的停车场已停满了车。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争相在景区大门口与参演实景剧《北疆天歌》的演职人员、骏马合影留念。湖南游客李先生感叹:“这些马比我们老家的高出半个头!”再往里走,几名旅游主播正在熟练地介绍景点的特色……“暑假期间,水洞沟景区每天的客流量在6000人次左右,周末还会有突破。”银川市水洞沟旅游区负责人夏志远说。

  可有谁知道,半年前,这里还因债务问题使经营陷入困境。

  破产重组  5A级景区的阵痛

  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这座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陷入困境?

  2015年7月13日,银川市水洞沟旅游区被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宁夏第四家、银川市第三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由于水洞沟景区项目扩建、举债融资和内部治理缺陷等问题,让企业经营一度陷入严重亏损。而宁夏西部阳光旅行社有限公司作为关联企业,也难免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今年1月24日,宁夏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宁夏西部阳光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债权人向灵武市人民法院申请对两家公司进行实质合并重整。

  “审查期间,近300笔债权、千余项资产是案件办理的重难点。”负责该案件的北京天驰君泰(银川)律师事务所负责人俞伟介绍,破产团队入驻后全面接管景区的资产及运营事务,仅用42天便完成了景区基础设施修复、人员召回招聘、设备调试及安全隐患排查,并稳定了百余名员工就业。在2025年清明假期及五一期间,灵武法院准许该景区在管理人的监督下由宁夏驴迹水洞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暂管,逐步恢复经营。

  5月16日,宁夏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宁夏西部阳光旅行社有限公司破产重组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在灵武法院通过“线上+线下”模式顺利召开,该案件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标志着全国第二例、西北地区首例5A级景区破产重组案件取得突破性进展,水洞沟景区迎来生机。

  全新游线  安全与文化的双重守护

  “接下来我们要去的景点是张三小店,那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车马驿站,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与桑志华曾在1923年居住过此地并开展了考古发掘……”景区讲解员曹宏伟作为南京程先生一行7人的领队,当天带大家参观完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准备前往下一地点。

  气温32摄氏度,烈日当头,与南方的湿热相比,西北的干热更让人想来杯冷饮解暑。刚好,张三小店门前设置了饮品铺子。游客们边喝边走进了张三小店,听讲解、拍照打卡、寻着手打酥糕的香味,大家围成一团,边品边买,好不热闹。

  行程继续,曹宏伟带领大家穿过原古家园,准备乘坐骆驼继续向前。伴着赶驼人的歌声,驼铃声声留在了红山湖旧址。穿过水岸长城,“为什么看不到红山湖?”来自南京的游客程先生提问,赶驼人回应:“那可能只能是印迹!”

  “今年水洞沟的景点线路有了新的设置,从刚结束的博物馆、张三小店、原古家园,到乘电瓶车抵达明长城遗址,再经红山湖停车场、沙枣湾、《北疆天歌》演出现场,沿峡谷穿‘边关互市’入藏兵洞,最终从红山堡南门出园,这是一条完整的游玩线路。”曹宏伟向游客细致介绍着今年焕新后的游览路线。

  这条看似顺畅的路线,背后藏着无数次推敲。“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10次。” 灵武市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马鹏程回忆道,语气中满是感慨,“水洞沟的4万年前古人类遗址和明长城遗址都是不可再生的瑰宝,文物保护必须放在首位。游线贴近长城虽能提升体验,却可能危及遗址安全;而洪水冲刷后,道路两侧崖壁土层松动,又给游客安全埋下隐患。” 为此,灵武市文旅、水利等多部门多次现场勘查论证,才最终确定了这条兼顾安全与文化体验的路线。

  今年2月起,景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展开修复和规划新的景点线路,重整河道、加固藏兵洞,让景区逐步复苏。

  站在明长城脚下,左侧是500余年前的长城遗址,右侧是4万年前“水洞沟人”栖息地2号遗址区,几队骆驼载着游客缓缓前行。“2号遗址正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游客可近距离观察。”导游介绍。明长城至南门的道路已全面翻新,小溪与芦苇荡将路面隔成“单行道”——骆驼队沿长城一侧行进,游客则在遗址区一侧步行。“我们用黄土和砾石铺路,既不破坏原有风貌,又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从4万年到500年的历史纵深。”夏志远说。

  “那是我们修建的第一处应急平台。”在红山湖码头,工作人员指着高处的蓝色指示牌介绍。说是应急平台,其实也是游客们的补给点。节气已进入秋季,然而高温天气还是让游客对桌上的硒砂瓜垂涎三尺:“奶奶,这西瓜和我们那里的不一样,水分足,特别甜哦!”来自湖南的小朋友林泽贤小脸已经晒得通红,一口西瓜吃下去,忍不住与奶奶分享他的感受,一会工夫,一桌五人,已将四分之一的西瓜吃完,紧接着,宁夏特色凉面、凉皮等美食,又挨着尝个遍。

  景区共设三条这样的应急通道,分别位于红山湖码头、沙枣湾和《北疆天歌》演出现场附近。“遇突发山洪,游客可就近撤离至高处,再由景区常备的大巴、中巴和电瓶车转运至安全地带。”

  《北疆天歌》实景演出场地也完成升级:入口挪至南侧,骆驼车停靠区更宽敞,游客出入更顺畅;外墙加固美化,彩虹色座椅让观演体验大幅提升。而藏兵洞虽未被洪水直接冲击,景区仍对其进行二次加固。“所有材料都经过严格测试,既要保障安全,又要与历史遗迹‘兼容’。”夏志远轻抚加固后的崖壁,这座“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活化石”如今更加稳固。

  软硬件升级  科技与制度织密防护网

  除了硬件升级,景区在“安全软实力”上同样下足功夫。客流量监测系统不仅统计入园人数,更能实时掌握各节点尤其是河道内的人员分布,“遇突发情况,能第一时间定位滞留人员,快速疏散。”夏志远说。

  景区配备的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与自动巡航功能,可在人员无法进入的危险区域排查滞留者,并通过喊话引导疏散。156部监控摄像头实现全域覆盖,数量较去年翻倍;17路应急广播遍布停车场、明长城及各疏散通道,平时播放背景音乐舒缓情绪,紧急时刻则成为精准高效的通知系统。

  “只要收到雨情预警,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广播通知商户和游客。”夏志远介绍,景区设计了四级应急预案:四级响应时疏散河道游客至博物馆及世纪广场;三级及以上响应时,河道内人员、财产、牲畜确保10分钟之内将人员送至安全地带,20分钟全部撤离景区。“夜间河道严禁留人留畜,这是铁律。”

  如今,景区已引进60余家商户,既有滑索、全地形车等现代游乐项目,也有剪纸、刺绣等非遗体验,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生态停车场完成改造,游客接待量稳步回升,日均约6000人,周末超1万人次。每月一次的应急演练从未间断,让安全意识融入日常运营。

  “对历史遗迹最好的保护,是让它在安全的前提下‘活’在当下。”夏志远望着往来的游客说。水洞沟正以更安全、更鲜活的姿态,向世人诉说着这片土地上跨越万年的文明故事。

  焕发生机  远古与现代的交融

  作为与宁夏文旅打了20多年交道的资深旅游爱好者,张莉(化名)对今年6月底举办的两场宁夏灵武水洞沟九点音乐节感触颇深。

  “真没想到水洞沟能够打破常规,举办万人音乐节,而且是在重新调整后尝试如此大胆的创新,真是了不起!”

  时间回到6月28、29日。这块旧石器时代文明发源之地,毫不吝啬地分享出自己的土地,打造出一个可容纳近3万人的绿色草地,为来自五湖四海的热爱摇滚乐的人们营造集结营。两天中,唐朝乐队、老狼、信乐团、丢火车乐队、隔壁老樊等国内14支优秀音乐团体齐聚水洞沟,以音乐为媒,吸引了5.3万名乐迷从各地而来。7月19日晚“梦回水洞沟 烟花奇幻夜”浪漫上演,让众多游客又体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

  马鹏程直言,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破解核心景区“品牌老化、产品固化”难题:“创新实施‘现象级IP+景区’赋能策略,引入‘水洞沟九点音乐节’等现代潮流IP,嫁接于深厚历史根脉,不仅能实现景区价值、形象与客群的全面焕新,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古今融合,重塑核心景区新引力。”

  据统计,为期两天的音乐节,共有超过1.5万名乐迷深入体验,形成“一日音乐节、多日灵武游”的消费新常态,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850万元。同时,当地文旅部门将音乐节升级为“音乐+”复合体验平台,融入非遗、美食、研学,构建“白天考古、傍晚听歌、夜晚观星”的全时段消费链,成功将游客在景区的平均停留时长延长2.5小时。

  值得期待的是,今后的水洞沟景区还会在“边关互市”中加入沉浸式表演环节,让游客有深度体验感。即将开放的水洞沟研学体验馆、宁夏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以及星空露营基地更是丰富了景区新业态。

  水洞沟景区的破茧重生,不仅保证了原有公司的债务能得到有效解决,让新老商户正常经营,也是灵武市用经营权的方式与新入驻的企业强强联合,利用“市场+法治”的方式促使其健康运营的结果。

  站在新的起点,灵武将不止步于打造“网红”热度,而是致力于构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流量引擎”向“发展范式”全面升级。在文化挖掘上求突破,构建古今交融的品牌内核。向文化深处扎根,以数字化、艺术化手段,让水洞沟的远古回响与灵州古城的盛唐气象“活”在当下、“火”在云端,让深厚的文化自信成为灵武最持久的发展底气。(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黄英 张雪梅 文/图)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