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介绍
廖智钊,银川一中2018届毕业生,今年高考成绩698分,其中语文126分,数学144分,英语143分,理综285分,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录取。
廖智钊(中)与父母在北大校园。
初二走遍多所名校喜欢科学类书籍
7月23日上午,记者在北大校园见到了银川一中高考生廖智钊和他的父母。
在正式通知书下发之前,一家人已经知道录取结果,所以,前不久来过北大校园“认门”。这次,他们带着记者再次看看廖智钊即将入住的宿舍楼和元培学院的行政楼。
从北大的南门进去,走了一小段路就到了廖智钊要入住的宿舍楼,白色的楼里寂静无声,学长们都在上课,只有阳台上随风起舞的床单衣物预示着这里是学子们的温馨之地。
北大的校园古色古香,树木高大葱笼,花草整齐繁茂,在毎一个不经意的转弯处会有一栋小小的古建筑,红色的翘瓦白墙掩映在浓浓的绿荫后面。廖智钊一家和记者边欣赏校园的景色边聊天,感叹着北大校园与其他名校的异同。
“孩子上初二时,我们曾带着他走遍了北京的名校,包括南开大学,但廖智钊就是喜欢清华大学。”廖智钊的妈妈雍桂春说,“廖智钊专门在清华拍照留念,并作为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没想到最后却进了北大,这个结果也不错,北大的元培学院大一不分科,学生可以听全校的课,然后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喜欢的专业。”
由于廖智钊多年来一直涉猎基本科学原理方面的知识,他对未来要选择的方向心里早已有了定数。这也得益于他初高中以来都比较喜欢科学类的书籍和坚持阅读的好习惯。爱阅读,广泛涉猎人文及理科类书籍,不但让他的高中理综一直遥遥领先且学得轻松自如,还给他高考阅读与作文高分加了砝码。这要归功于廖智钊的爸爸廖佳杰,他是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常给儿子借阅一些最新的图书杂志。
廖智钊的妈妈教儿子识字较早,两岁开始启蒙,五岁基本能无障碍阅读基本的书籍。上一年级时,由于廖智钊说话比较“规范”,老师都惊叹他有三、四年级学生的语言水平。从小起,父母与廖智钊交流都不用“儿童语言”,而是用平等规范的话语。再加上廖智钊的读书层次与种类远高于同龄孩子,这让他与别人说话交流比较严谨和科学。
一家人一起阅读,读书重要的是“输出”
“他读书广泛,思想自由发散,所以理综一直非常好。”雍桂春说,但读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如果没有“输出”的过程,效果有限。雍桂春特别注意儿子阅读后的“输出”,“读完之后只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感悟了思考了收获了。”雍桂春说,儿子阅读的书籍,她和丈夫要么是读过,要么与孩子一起读,“孩子阅读后我们与他一起讨论,或一起阅读分析,启发他将读过的书说出来或写下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廖智钊上到五年级,跳过六年级,直接上初中。一进初中,一直偏重于阅读理性方面书籍的他遇到了一个小“瓶颈”:初中作文偏重抒情和记叙文体裁,喜爱理科的他作文一直不太突出。但全家人一致认为,所沉淀和积累的阅读知识一定会在某时刻爆发,所以依然坚持选定的阅读方向。
“在高中三年,廖智钊从没有考过年级第一,但他一直在努力,不放弃。”雍桂春说,高中的作文偏重于议论文,廖智钊多年阅读偏理性的积累终于厚积薄发,一位高三老师曾对他说,“你的作文引述的论据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纵横捭阖,视野非常开阔。”
哪怕到了高考前的一段时间,廖智钊都在坚持阅读。“高考前夕,心情有些浮躁,这时候看书能平静情绪。”雍桂春说,每天吃午饭时,一家三口边吃边听书40分钟,“听一些历史故事,名人故事,边听边讨论,这个习惯保持了一年多。”
平时,他们带廖智钊出去旅游,基本不游山玩水,所去之地必是历史文化名城或古迹,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参观游览历史博物馆,和孩子一起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景观,一家人互相探讨。
认真听课、高效写作业最紧要
谈到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培育,雍桂春笑了,“我认为,老师做好老师该做的,家长做好家长该做的,家长要做老师的配角。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只监督。我做老师教不了的东西,比如补充课外读物,我推荐给孩子的都是老师没有布置的。”
雍桂春说,廖智钊上小学起,她坚持不检查作业对错,只监督孩子写作业精力是否集中,态度是否端正。“我规定,一张作业上不准‘粘三个点’,即不能错三处。如果粘了,就是学习专注力不够,撕掉重写。初二时,我听到廖智钊撕作业的声音,他说他不撕,我也会撕。我知道,他专注写作业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小学、初中、高中时,雍桂春基本不检查儿子的作业,也没给他报过任何补习班。
前不久,有家长问雍桂春如何才能让孩子学好语文、写好作文。雍桂春将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多读书,坚持练习,比如一周坚持写一篇或两篇作文,量一定写够。对方坚持了一段时间,因看不到结果就放弃了。”这让雍桂春很可惜,“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坚持到最后看不到结果。家长的辅助作用就在这儿,孩子意志力薄弱,家长必须帮孩子坚持做下去。”
同时,雍桂春说,一定要给孩子安全感,孩子无论是3岁、6岁还是16岁,都需要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自信,敢放开手脚。我们始终告诉他,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家庭一个团队。孩子高考时,他特别放松,知道身后有父母,身边有老师同学。
廖智钊告诉记者,学习有两个最重要:一是认真听课,二是把事情往前赶。“比如周末两天的作业,周五晚上就写完,周末就看书、骑行锻炼。”廖智钊也记笔记,只是他的笔记有“个性”,“有用符号画的,有专用名称,如‘九阴白骨爪’‘葵花宝典’。”
廖智钊说,学英语,单词是基础;语文,阅读是基础;数学,认真听课是王道,高一高二跟着老师走,高三再刷题。
高考结束后,廖智钊感叹一句话,“没有无心插柳柳成荫,都是努力之后的水到渠成。”
廖佳杰对儿子的总结是:十年磨一剑,希望儿子再来个十年磨一剑,不要停下脚步,不辜负北大校园,不辜负青春年华。(记者 李荣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