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资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
2025-01-21 08:10:03   
2025-01-21 08:10:03    来源:新华社

1月15日,在重庆市梁平区梁平实验小学少儿年画馆,学生们学习梁平木版年画的刷印。新华社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纲要》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

  总体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纲要》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目标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

  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纲要》明确了到2027年和2035年的主要目标。

  ●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九项任务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

  ●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

  ●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重点关注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纲要》明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分学段完善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宪法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

  ●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

  《纲要》指出,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促进学校优秀领导人员和骨干教师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有序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稳步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落实和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

  ●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

  《纲要》明确,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

  ●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

  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在产业一线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加强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衔接培养。加强教考衔接,优化职教高考内容和形式。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开设职业技术专业。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

  积极推动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招录(聘)、职称评聘、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落实“新八级工”制度,以技能水平和创造贡献为依据,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工资水平。

  ●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以资历框架为基础、以学分银行为平台、以学习成果认证为重点的终身学习制度。完善和加强继续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等制度保障,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建设云端学校等。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强化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伦理安全。

  ●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

  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完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招聘制度。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师生配比,统筹做好寄宿制学校、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配备。优化教师岗位结构比例。

  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合理待遇,优化教师工资结构,落实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强化高中、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保障制度,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落实社会公共服务教师优先政策,做好教师荣休工作。 (据新华社电)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