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在全国启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作为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作目的在于将乡村学校校园校舍等“硬环境”与精神文化等“软环境”结合起来,整体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确保乡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六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名单中,宁夏3所学校入选,分别是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十七小学、石嘴山市星海小学、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中心学校。这些学校有哪些特色?如何通过校园建设促进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做有温度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闪光?记者对此进行调查采访。
金凤区第三十七小学:
让孩子拥有持续向上的力量
潘少雄与学生查看校园温棚内香蕉的生长情况。
金凤区第三十七小学学生在操场上快乐玩耍。
金凤区第三十七小学学生在青少年农耕文化馆里认识种子。
“前有动物园,后有后花园,中间还有丰富的特色区,我们的学校好‘温馨’。”2月底,跟随副校长潘少雄的脚步,记者在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十七小学实地感受了这所全国乡村温馨校园的内外兼修。
种菜、浇水、摘果,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走进学校的农田上了一堂“汗滴禾下土”的农耕实践课;剪纸、绘画、写书法、弹电子琴,学校少年宫里,学生们用一双双巧手为校园“添彩”;鞠躬、敬礼、问好,迎面而来的孩子们笑容可掬、彬彬有礼……这所位于金凤区良田镇泾龙村的移民乡村小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处处充满温暖和特色。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成为温馨校园。”潘少雄告诉记者,学校把创建乡村温馨校园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抓手、引领学校走向品牌的重要举措,在打造乡村温馨校园之初就明确,温馨校园的建设要“有里有面”,要以静态文化润物无声,以动态文化时时教育。
记者在校园里发现,青少年农耕文化馆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墙壁上满是“二十四节气”手绘、农耕经典诗词等,置身其中仿佛在与经验丰富的老农攀谈;教室里、走廊中,老师和学生用剪纸、绘画、书法等作品装点墙壁、展示自我,一步一景都是育人的匠心。“从文化中来,到文化中去。在美化校园的基础上,我们更注重校园精神的塑造、校园文化的建设,致力于呈现出温馨校园中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潘少雄说。
“在特色农耕课上,我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饭菜,还担任了文化馆讲解员,与大家分享农耕知识。”六年级学生禹薇说。学生马晓强也在课堂上学会了缝沙包、捏泥塑,还想继续尝试学校里更多的特色课程。
为了更好地把教育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设立了心理、书法、计算机、科学等功能室,成立了足球、跳绳、电子琴、葫芦丝等兴趣小组,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放飞梦想、快乐成长。(记者 陈 瑶 杨嘉琪 文/图)
石嘴山市星海小学:
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石嘴山市星海小学学生课间操放松身心。
石嘴山市星海小学学生认真听讲。
石嘴山市星海小学为什么能够入选第六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2月25日,记者走进石嘴山市星海小学一探究竟。
大型仿铜国学浮雕、传统木雕对联、躬行园、诚爱文化长廊、名人文化步道……校园里,一个个富有传统特色的建筑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建筑独具匠心地将育人功能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同学们在这里近距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
“校园文化要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独特功能,首先要有与之配套的校园环境。”石嘴山市星海小学副校长强惠宁告诉记者,星海小学按照“文化氛围营造艺术美,科学管理营造人性美,精神建设营造文明美,校园环境营造整体美”建设方案,分三期完成“诚爱十景”校园文化建设。
在提升硬件的同时,星海小学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为办学理念,以“以诚润心 用爱化人”为办学特色。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德育评价方式,不断完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学校德育活动以‘红领巾奖章’为载体,以‘微善之家积分超市’为阵地。”强惠宁介绍,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红领巾奖章和积分,就能在积分超市中兑换到自己心仪的物品、营养早餐等,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关系也是乡村温馨校园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一所以移民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学校,针对部分家长工作忙无暇照顾孩子的情况,星海小学已连续3年开展了“千名教师进万家”家访活动。“开学没多久,我就注意到班里有一个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五年级(4)班班主任马慧告诉记者,经过与家长沟通,得知孩子父母要外出工作,孩子心里难过情绪低落,所以上课时总是走神。为了让学生安心上课,马慧课后多次找孩子谈心安慰他。“通过这种家访活动,让老师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及生活环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和行为。”马慧说。
同时,学校通过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风采的舞台。开设艺术、体育社团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身体素质,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我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大美中国鼓,因为它可以让我在学习的同时劳逸结合,心情变得愉悦。”五年级(2)班学生赵欣博开心地说。
近年来,星海小学共荣获230多项不同等次集体荣誉奖,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科普示范校、健康细胞示范校、劳动教育领航校、优秀乡村学校少年宫等荣誉称号。
“其实,师生间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才是温馨校园的根本所在。”潘少雄说,如今,创建活动已内化成了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升华成了校园精神,温馨校园建设,让育人工作充满温情、教学工作其乐融融,也让孩子们拥有持续向上的力量。(记者 贺紫瑞 文/图)
扁担沟中心学校: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
扁担沟中心学校少年宫机器人教室,同学们在组装机器人。
扁担沟中心学校舞蹈教室,孩子们在排练。
“孩子们的作品就是装扮我们校园的最好元素。”日前,走进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中心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走廊里,整整齐齐地张贴着孩子们的绘画和剪纸作品;学校的布告栏上,拼贴着一面由孩子们笑脸组成的照片墙;教学楼的墙壁上,展示着学校的“五育之星”“新时代好少年”,从教室到操场,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仿佛都在诉说着关爱和成长的故事,一一印证着副校长杨建国的这句话。
2024年入选“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的扁担沟中心学校,教学宗旨是:办有温度的教育,给乡村孩子一个幸福的学校生活。因为学生来自扁担沟镇的十一村两场及附近移民村,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学生提供住宿、校车接送、免费营养午餐等,杨建国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基础服务,让每一个孩子的安全有保障。”
不仅如此,楼梯口、卫生间,无障碍设施也随处可见。扁担沟中心学校的1473名学生中,有一些智力或身体残疾的孩子。今年九年级的海金花,因为小时候的一场车祸,轮椅成了她日常出行的方式,从她入学起,不仅身边的老师同学会帮她取午餐、照顾她上下楼,学校也为像她一样的学生增设了许多无障碍设施,让来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安心上学。
通过设立创客教室、微机教室、智慧教室、标准化图书室、学校数字影院,扁担沟中心学校也在一步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开齐开足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发光点。
智慧教室里,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学习,使用平板电脑通过触屏或拍照答题的方式即可将自己的答案上传到系统中。
学校引入的乡村少年宫活动,创新性地引入智能机器人,让不少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编程、组装,机器人对抗赛成为他们的业余爱好。五年级学生哈秉诚说:“机器人不仅让我和同学们学会了团队协作,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有很多跃跃欲试的时刻,想尝试更多更好玩的机器人,我觉得我的思路更加开阔了!”
摔跤室里,一场激烈的摔跤练习正在进行。过背摔、推肘摔,每一个动作都耗费着力气,而这是马婷和马荣荣每天的日常。从被选拔参加集训,到开始打比赛,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但是,当和记者说起自己坚持了3年的这项运动时,马婷和马荣荣的眼睛里都闪着光,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夏天训练的时候,我们短袖短裤都可以拧出水来!这一点儿也不夸张。但是我们喜欢摔跤,它让我们变得自信,变得更有力量!”
古筝、绘画、沥粉、舞蹈、举重……在这15个社团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掌握了1至2项技能。杨建国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破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他们的特长,建立更多的自信心,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而着想,让每一个孩子都闪光!”(记者 陈 瑶 杨嘉琪 文/图)
评论
让有温度的教育在乡村落地生根
走进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中心学校,红白相间的三层小楼在春日的村庄中格外醒目。绿茵场上,孩子们挥洒汗水、尽情奔跑;多功能教室内,书声琅琅、乐声悠扬;创意工坊里,灵感迸发、神采飞扬。在这里,孩子们享受着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每个人都在闪闪发光。
用心打造每一个角落,让爱温暖每一颗心灵。扁担沟中心学校是宁夏乡村温馨校园建设的一个典范,更是宁夏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生动见证。如今,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一所所有温情、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温馨校园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教育公平的曙光与希望。通过“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营造,乡村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乡村学子打开了更广阔的教育视野,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有力推动了学校与区域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的形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关乎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计。以人为本、用爱浇灌,办有温度的教育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愿景。以此为目标,提升校园校舍等“硬环境”的同时,更要对乡村教育个性化和本土化进行有益探索。一方面,认识和挖掘地区特色,利用本土资源,发展差异化乡村教育;另一方面,找到每个孩子的兴趣点,精准发力、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积极搭建城乡教育交流平台,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共赢,让有温度的教育在乡村落地生根,点亮万千孩子的人生梦想,助力他们大步奔向美好未来。
书香养德,文化育人。建设乡村温馨校园,不单单是为了留住琅琅书声,传承乡村的教育与文化,更是为了留住人气和活力。当乡村教育探索出更多可能性,乡村学生的成长空间将无限广阔,乡村的未来也必将充满生机与希望。(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