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资讯
手抄《红楼梦》作课件 带学生沉浸大观园
语文教师程晓霞 用“笨功夫”让经典“活起来”
2025-03-14 07:45:18   
2025-03-14 07:45:18    来源:新消息报

程晓霞和弟弟程晓洲在家里进行创作。

程晓霞翻看多年前学生给未来的自己写的信。

程晓霞给学生上课。

程晓霞用毛笔书写的课文目录。

  当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经典文学作品似乎与年轻一代渐行渐远。然而,银川市金凤区第四小学45岁语文教师程晓霞用3年多时间手抄《红楼梦》,并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将这部古典巨著带入课堂。她的故事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更是对如何在新时代让经典“破圈”的深刻思考。

  刚毕业小年轻一腔孤勇: 花费3年多手抄《红楼梦》

  “要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活在今天会怎么样呢?在我的故事里,贾宝玉变成了一位超级聪明的科学家,而林黛玉呢,她成了一位超级有名的画家。他们在一场艺术展览上偶然相遇,聊天发现彼此有好多共同话题,比如都喜欢看书、喜欢大自然。”

  “贾宝玉应该是个超级英雄!他得到了一枚神奇的宝石,只要戴上它,他就能变成超级英雄‘宝玉侠’。他用智慧和勇气,帮助了好多需要帮助的人。”

  ……

  “同学们的故事都很有趣,虽然我们知道这些故事和真正的《红楼梦》差得很远,但是程老师想说,只要我们敢于想象、用心去感受,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小小作家呢!”

  2月27日上午,金凤区第四小学四(8)班教室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语文老师程晓霞带着学生们走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楼梦》故事会。听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故事,程晓霞的思绪也回到了22年前自己用硬笔手抄《红楼梦》的日子。

  “2003年,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的一所小学教书。那时候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充满期待,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好机会。我就想着手抄一本放大版的《红楼梦》,以更醒目、更吸引人的方式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窗口,也是献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礼物。”回想当年,程晓霞说,“那时候年轻,想法简单,就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传承经典上做点什么。”

  为实现这个想法,程晓霞利用课余、寒暑假先练字,并多次试验,最终确定了2.5厘米的格子大小,以确保在全开美术纸上的书写效果。2005年,她正式开始抄写,在此过程中,为避免纸张留下折痕,经常需要站着抄写,即便腰酸背痛、腿脚肿胀,也没有放弃。

  在程晓霞家中,翻看1米多长的手抄版《红楼梦》,封面由张贤亮先生题词,翻开后是程晓霞的弟弟程晓洲绘制的精美人物插图,字体工整美观,整体既优雅又不失力度。

  程晓霞说,抄写过程中,她常常面临各种挑战,“一旦写错一个字,整页纸就会作废,这意味着需要重新开始写。”最终,经过3年多不懈努力,程晓霞于2008年3月完成了这部70余万字的手抄《红楼梦》。

  从临摹到创作: 教学中化“晦涩难懂”为“身临其境”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课堂上,程晓霞说着打开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页手抄的《红楼梦》。“这是我抄写的《红楼梦》片段。我知道这本书挺厚,同学们可能觉得难读,但其实它很有趣。我把它做成课件,就是想让大家先看看,说不定能引起你们的兴趣。”

  同学们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大屏上工整的字迹。程晓霞指着屏幕说:“看这儿,这是林黛玉进贾府的场景,曹雪芹写得特别细致,读起来就像看电影一样。”

  “哇,老师抄这么多,好厉害。”有几名学生小声嘀咕。程晓霞听到后笑了笑:“其实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经典的东西值得我们花时间去了解。”

  如何将《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与现代教育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是程晓霞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她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师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我通过手抄《红楼梦》这种‘笨功夫’向学生展示对经典的敬畏,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当他们看到老师如此热爱这部作品时,便会主动去关注它。”程晓霞针对学生“读不懂、没兴趣”的难题,搭建“阶梯式”阅读路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会推荐儿童版或青少版的《红楼梦》。通俗的语言和精简的情节会降低阅读难度,让学生更容易入门。”她说。

  抄写《红楼梦》的过程,对教授学生理解经典作品有什么样的帮助?“手抄的过程让我对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在抄写中发现,不同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会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产生巨大影响。”程晓霞举例说,比如“宝玉自愿去”和“宝玉被动去”,虽然只是几个字的差别,但表达的心理状态却完全不同。她在抄写时会对比不同版本,思考哪个表达更加贴切。

  为此,程晓霞在教学过程中,将这种字斟句酌的文本细读法转化为课堂训练。她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式抄写,用不同色彩标注人物心理变化的词句,并组织小组讨论,比较版本差异。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使学生在微观层面感受到汉语精妙的表意张力,更培养了他们对文学创作机制的认知——当学生开始主动辨析“黛玉拭泪”与“黛玉拭着泪”之间的情感浓度差异时,便意味着他们已触碰到经典文本的创作密码。通过搭建从临摹到创作的思维阶梯,程晓霞帮助孩子们在传统典籍中找到了与当代表达相通的修辞智慧。

  经典阅读如何“破圈”: 价值不在背诵,而在点亮生活

  在短视频与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如何让经典名著走进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程晓霞以20多年教学实践与人生体悟,给出了她的答案:用真诚唤醒共鸣,以创新打破隔阂。

  谈及年轻时手抄《红楼梦》的经历,她笑称“初生牛犊不怕虎”,“抄完才发现需要很大的毅力!如今成家立业,再难有那般孤勇。”但这段经历塑造了她的教育观:“经典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人性的镜子。刘姥姥的智慧、黛玉的敏感,都在教孩子们理解复杂的世界。”

  她将这份坚持融入了教学,鼓励学生用人物名片、续写等个性化方式解读名著,在她看来,“抄写或许过时,但探索精神永不过时”。

  “刘姥姥教会我,真诚才是跨越阶层的力量。”程晓霞坦言,自己曾因“文人清高”羞于求助,而刘姥姥坦然“供人取乐”的智慧让她反思:“人心里的大山,往往是自己垒起的。若以海洋般的包容看待差异,嘲笑也会化作笑声。”

  她希望自己手抄《红楼梦》的经历传递这样的信念:“经典的价值不在背诵,而在点亮生活。哪怕只让一个孩子学会像刘姥姥一样,用善意解读世界,便是教育的意义。”

  或许,正如她曾经抄下的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典的力量,终将在真诚与创新的碰撞中生生不息。(记者 安小霞/文 韩胜利/图)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