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幕,当考生们暂时卸下学业的重负,一场关于自由与约束的家庭博弈悄然上演。
这一特殊时期,不少青少年用美容、旅行、没日没夜地玩游戏等方式放松身心,宣泄积压已久的压力;而一些家长却陷入“高考后真空期焦虑”,在安全隐忧、时间管理失控、未来规划分歧等多重因素困扰下,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逐渐演变为矛盾冲突。
连日来,记者深入我区部分考生家庭,通过倾听家长与考生的心声,了解考后双方冲突焦点,探索家长与孩子如何通过沟通磨合,顺利度过这场关乎分离与独立、放手与守护的家庭智慧大考。
考生:我要把失去的快乐都补回来
对刚刚摆脱高考的青少年而言,“自由”是此刻最强烈的渴望,是压抑3年后发自本性的反抗与自我补偿。
早在高考前几个月,银川市第二中学的高考生小培(化名)就把一本厚厚的“放飞清单”藏在了书桌抽屉里。“睡到自然醒、刷完收藏的十几部电影、学做蛋糕……”清单上的字迹密密麻麻,写满了她对考后生活的期待,其中用红笔圈出的“一场说走就走的自由行”,更是让她心驰神往。
“这几天我一直在网上刷旅游攻略。等录取结果一出来就立马出发!”小培难掩兴奋,“去哪儿不重要,关键是终于能呼吸到没有倒计时、没有考卷味道的空气,重新体会‘我的时间我做主’的感觉!”小培语气里满是对挣脱束缚的迫切。
考生小君(化名)手里则握着一笔“巨款”——父母承诺的1万元考后奖金,只待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到便可“提现”。然而,手握“巨款”的他却陷入了“甜蜜的纠结”。“换新手机还是来一次豪华旅游?”他掰着手指盘算,“手机是刚需,能陪我走进大学,但也想出去玩,毕竟有很多城市都没去过。”这笔钱对他而言,既是3年苦读的战利品,更是触摸广阔世界、宣告独立自主的第一块“敲门砖”。
而高考生李菲(化名)的状态,像一面镜子照出部分高考生狂欢背后的茫然与空虚。录取结果悬而未决,让她心里充满忐忑。“同学们的假期好像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旅游、考驾驶证、聚会……可我呢?”谈及考后的放松期,李菲眼神有些空洞,她说高中3年全在紧张的学习中度过,自己似乎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这种“失重感”让她无所适从。
白天,她房间的窗帘紧闭,昏睡至日上三竿;深夜,手机屏幕成了唯一的光源,手指在游戏按键上机械飞舞。“除了打游戏,想不出还能干什么。”李菲坦言,虚拟世界的激烈厮杀,似乎成了麻痹焦虑、填补时间空洞的唯一方式。
家长:孩子快乐了,我却睁眼到天亮
当孩子们以各自方式拥抱自由时,站在他们身后的父母,内心正经历着一场惊涛骇浪——担忧、失控、对未来的不确定,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们紧紧裹住。
李菲的母亲赵成君(化名)望着女儿紧闭的房门,眉头拧成了“川”字。高考成绩公布后,除了填报志愿时有过短暂的交流外,女儿几乎与手机融为一体,过起了昼伏夜出的生活。
“看着她没日没夜地玩,脸色越来越差,当妈的怎能不担心。”赵成君的声音里满是纠结,“我知道她高中3年自律又辛苦,现在该放松了。可这哪是放松?简直是在拿健康开玩笑!这习惯要是带到大学,可怎么好?”
“该不该管?怎么管?”的犹豫,让赵成君坐立难安。放手,怕孩子迷失;管束,又怕激起逆反心理。高考后本应共享的轻松时光,反倒成了她夜夜辗转的煎熬。
银川市家长马丽(化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求助帖:“女儿高考后非要去割双眼皮、种睫毛,我该答应吗?”
女儿认为这是变美和掌控自我的开始,马丽却忧心忡忡:“我觉得她的单眼皮挺有韵味,何必挨那一刀?可转念想,孩子长大了,我不同意,她要是偷偷攒钱去小作坊做,万一出事更糟糕。”孩子的“身体自主权”宣言,在她听来满是未知风险,让她在“尊重”与“保护”的天平上左右为难,心力交瘁。
小培的父亲老丁则把担忧聚焦在女儿那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上。“在家连被子都懒得叠,突然要一个人出去?”他皱着眉,语气里难掩质疑,“高中3年我们啥都不让她操心,就为让她专心学习,结果导致生活能力差得很,坐公交车都能坐过站……”
女儿平日里大大咧咧、“路痴”的模样,此刻在他脑海里被无限放大,衍生出各种可怕的意外场景。家人笑他“杞人忧天”,说“孩子大了该放手”。可那份沉甸甸的忧虑仍压得老丁夜不能寐。
“以前总想着熬到高考结束就解脱了。”老丁苦笑着自嘲,“哪知道啊,这心里的弦反而绷得更紧了。看来当了父母,这辈子都得为孩子操心。”
有话好好说 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因为高考成绩远低于预期,让许凯(化名)家里的空气凝重且压抑。郁闷的许凯渴望逃离这压抑的氛围,向父母提出打算和朋友结伴短途旅行,换换心情。然而,这个请求如同在父母未愈的伤口上撒盐。
“考成这样还有心思玩?”父亲老许的怒火瞬间被点燃,断然拒绝。无处排解的许凯只能将情绪发泄在虚拟世界里,日夜鏖战于游戏中。消极的逃避进一步激发了父母的失望与愤怒,斥责声、摔门声成了家常便饭,父子关系剑拔弩张。
冲突的高峰期过后,是冷静与反思。老许看着儿子紧闭的房门,决定放下父亲的权威,和儿子进行一次真正平等的对话。那晚,客厅的灯光柔和,老许没有质问,没有指责,只是平静地问:“儿子,跟爸说说,你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这句看似简单的询问,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许凯封闭的心门。这个表面看起来对什么都“吊儿郎当”的男孩,突然哽咽了:“爸,我知道没考好,让你们失望了。我不敢面对你们,更不敢想以后……”积压已久的愧疚、逃避,让老许意识到,原来孩子那满不在乎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同样受伤且无助的心。
这次坦诚的沟通成为了父子关系破冰的转折点。最终,老许不仅同意了许凯的出行计划,还拿出1500元钱给予支持。“去吧,出去走走,散散心。”他拍着儿子的肩膀,“不过,回来后,咱们得定定心。每天学英语,大学怎么读,也得拿出计划来,行不?”许凯用力点头。一场可能持续整个假期的对抗,因为一次有效的沟通,转化成为父子共同面对未来的约定。
在小培家,父亲老丁面对女儿的自由行梦想展现了另一种沟通的智慧。他没有粗暴否定,而是选择了“有条件的支持”,与小培进行了一次真诚的“谈判”:“爸爸理解你想出去看看的心,但安全是底线。这样行不行?第一,找个靠谱的朋友同行,互相有个照应;第二,出行前,做出一份详细的计划书给我看,包括行程、住宿、预算、应急预案。”他还提出激励机制:“如果你的计划做得够周全、够细致,爸爸不但同意,还会根据计划质量,提供‘旅游基金’!”这个方案,既尊重了女儿的自主意愿,又将必要的安全意识和规划能力培养融入其中,让小培欣然接受。
在与女儿沟通后,老丁感慨:“这3年,何止是孩子累?我们当父母的,心也从来没有放下过。工作、照顾孩子起居、操心每一次考试成绩……这根弦绷得太紧了。”他决定,在关注女儿的同时,也给自己松绑。“我也要给自己放个假,从高压状态里解脱出来,陪她迎接人生下一个阶段的挑战。”
专家解码:该放手时就放手
针对高考后涌现的家庭关系紧张问题,石嘴山市第一中学心理教师马晶指出,高考结束并非亲子关系的放松期,而是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
“第一波冲突来自志愿填报。”马晶表示,“在填报志愿时,父母与子女会因选择城市、学校、专业产生巨大分歧。”她特别提醒,志愿规划绝不能临时抱佛脚,尤其今年是宁夏高考综合改革落地之年,不确定性增加,更需未雨绸缪。“兴趣探索和生涯规划的意识必须前置,在高考前甚至更早,家长应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点、能力特长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达成基本共识,避免考后因信息不对称和时间紧迫而引发冲突。”
对于孩子高考后出现的种种“放飞自我”甚至报复性放松行为,马晶呼吁家长保持理解、接纳与共情。“高中3年,尤其高三这一年,孩子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只多不少,车轮战般的考试安排中,每一次排名都牵动考生的神经。”她指出,这种长期高压状态对身心是巨大消耗。高考结束,如同紧绷的皮筋骤然松开,出现反弹式的放松甚至一些看似“过度”的行为,比如昼夜颠倒玩游戏、冲动消费、渴望远行,在心理学上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适度放松是刚需,是身心修复的必要过程。家长要允许这种释放存在,给予孩子一个情绪和压力的宣泄出口。”
当然,理解与接纳并非意味着无原则地放任。马晶强调,当孩子的行为确实触及安全底线,或可能对未来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时,家长必须介入,但介入的方式至关重要。“命令、指责、强制、禁止,往往适得其反,容易激起更强烈的逆反。最有效的方式是‘协商式沟通’。”她建议,家长应选择双方情绪平稳的时机,清晰表达自己的担忧并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然后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设定双方都能接受的、清晰的边界和规则。“关键在于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并参与规则的制定,他们才更愿意遵守。”(记者 王雨婷 实习生 冯世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