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资讯
创新机制筑牢成长防线
西夏区法院融情于法护“未来”
2025-07-22 07:58:17   
2025-07-22 07:58:17    来源:新消息报

少年家事法庭

夏小阳青少年法学院“红领巾”讲师、青年讲师聘任仪式。

对未成年人进行家访。

法治研学进行中

开展“夏小阳青少年法学院”法治研学活动。

座谈协商未成年人后续帮教。

  从“夏小阳青少年法学院”的沉浸式法治教育,到家事审判“两封信”的温情修复,再到“三审合一”机制对失足少年的司法救赎,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法院构建起覆盖未成年人成长全周期的保护体系。这一体系以法治为基石,以温情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不仅让未成年人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温度,更营造出保护未成年人的关爱氛围。

  A

  “夏小阳青少年法学院”:沉浸式课堂让法治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现在开庭!”西夏区法院审判庭内,来自西夏区第三小学的60名学生正在屏息旁听一起盗窃案庭审。法槌落下后,主审法官祁帅以“借铅笔不还”“偷手机变卖”等生活案例,向学生们阐释了“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法理。这一幕是西夏区法院“夏小阳青少年法学院”的日常写照,折射出该院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核心构建的立体化司法保护体系。

  走进西夏区法院的“夏小阳青少年法学院”,仿佛步入一个法治教育的“生态圈”。这里创新打造云展课堂,植入含“扫黄打非”等内容的VR教学课程,构建起“青少年法治教育服务站”。心理咨询师不定期驻站,为学校、社区及青少年提供“点单式”普法服务,更打破传统单向输出模式,形成“观摩+体验+互动”的多维普法体系。

  近日,西夏区第四小学师生走进西夏区法院,开展“夏小阳青少年法学院”法治研学活动。在诉讼服务大厅,学生们在干警指导下体验诉状辅助生成机,只需按提示输入基础信息,就能自动生成要素齐全的民事起诉状;在“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点,干警通过讲解案例、播放原创微电影《两封信》,向学生们传授健康上网、绿色阅读知识;在VR沉浸式体验区,学生们戴上设备,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中。一名学生感叹:“原来打官司这么方便,这些科技手段太厉害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法治教育,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截至目前,“夏小阳青少年法学院”累计开展各类普法宣讲、涉未成年人矛盾纠纷化解73场(次),覆盖青少年超1万人次。

  B

  家事审判“两封信”:以柔性司法唤醒父母亲情意识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是爱我的,我想每天吃到妈妈做的饭菜,想让爸爸陪我在院子里散步……”这封以孩子口吻写的《致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是西夏区法院家事审判“两封信”工作法的温暖起点。当婚姻走到尽头,法院以柔性司法唤醒父母的亲情意识,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贯穿始终。

  2023年,王某与张某因琐事起诉离婚,5岁女儿的抚养权成了争议焦点。开庭前,两人收到《致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当读到“想每天吃到妈妈做的饭菜,想让爸爸陪我在院子里散步”时,张某泣不成声。次日,夫妻二人共同撤诉。“我们只顾争吵,却忘了孩子的感受。”王某的坦言印证了这封信对亲情的唤醒之力。

  “稚子无辜,即使离婚,你们依然是他/她的父母……”对于坚持离婚的当事人,西夏区法院会发出第二封《法官寄语》,从专业角度引导父母履行家庭教育义务。

  据统计,自2023年以来,1420封“两封信”已促使228对夫妻重归于好。

  家事审判的创新不止于此。西夏区法院将审判台改为圆桌,用“丈夫”“妻子”的称谓取代“原告”“被告”,打造集场景营造、情绪舒缓、心理疏导于一体的多功能法庭。在段某与虎某的离婚纠纷中,法官发现两人的女儿存在自虐行为,立即启动心理干预,通过沙盘分析与疏导帮助孩子打开心结,最终父母达成调解,约定共同关注女儿心理健康。

  西夏区法院还建立“离婚证明”开具机制,已发放252份证明保护当事人隐私;对涉及子女抚养权的案件,随材料附赠《两封信之关爱青少年提示手册》;家事审判“圆桌法庭”年均接待参观5000人次。“两封信”工作法更成为宁夏法院系统的特色品牌,同名微电影荣获第九届“金法槌奖”网络人气奖、优秀奖及2022年全国法院网络宣传优秀作品奖。

  C

  “三审合一”机制:完整保护链条为失足少年铺就回归之路

  “有没有按照要求去社矫机构报到?缓刑考验期结束后有什么打算?还有哪些法律上的困惑?”

  “法官叔叔,我打算学一门手艺,找份工作,自食其力,就是害怕自己的犯罪记录会带来影响。”

  ……

  未成年被告人小阳(化名)家中,一家人和法官围坐在一起聊家常、话未来。这是西夏区法院刑事审判法官对未成年被告人帮教回访的工作场景。

  今年,西夏区法院探索未成年人案件“三审合一”机制,集中审理涉未成年人民事、刑事及行政案件,从审判到帮教形成完整保护链条。今年初,综合审判庭组建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团队,配备队长1名、员额法官3名及辅助人员,并邀请共青团、妇联成员及心理、教育专家担任人民陪审员。团队审理的首起未成年人涉嫌敲诈勒索案中,合议庭不公开开庭保障诉讼权利,向法定代理人送达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当庭开展教育,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

  这一机制实现了涉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专业化与集约化。截至目前,审判团队已受理民事案件85件、刑事案件15件,为13名未成年被告人指定法律援助律师,发出11份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切实贯彻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同时,西夏区法院建立社会观护制度,选任社会观护员协助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实行“一案两卷”制度,在审判卷外单独制作“保护预防卷”,开展社会调查与犯罪成因分析,从源头筑牢防线。“我们不仅要审案,更要帮助失足少年重新融入社会。”审判团队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机制背后的深意。

  从沉浸式法治教育播撒法治种子,到家事审判以温情修复家庭纽带,再到专业化机制为失足少年点亮归途,西夏区法院以创新实践让司法保护成为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的温暖阳光。西夏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说:“青少年法治教育贵在潜移默化、久久为功,我们要让法治理念深植青少年心田,为平安校园、法治社会建设注入司法力量。”(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璞 图片均由西夏区法院提供)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