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拍要握稳,眼神跟着球走——就像你们的未来,得牢牢攥在自己手里。”9月7日,海原县海城镇高台寺小学,大学刚毕业的马海明轻抚乒乓球台,仿佛又听见丁道昌老师那带着江南口音的叮嘱。
今年75岁的丁道昌,是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的退休教师。2012年,他作为支教老师第一次来到海原。自从踏上这片土地,十三载寒来暑往,他在江阴和海原之间奔波,帮助5000多名海原学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海原的农村小学,来了位“超龄志愿者”
“见面前,听说这位来我们学校支教的老师有点‘特殊’,已经62岁了。”时任高台寺小学校长的张汉成想起初见丁道昌时的心情。
2012年6月,退休刚满一年的丁道昌在《现代快报》上偶然看见赴宁夏海原支教的招募令,萌发了“到大山里给孩子们做点事”的念头。然而,招募令里明确:“年龄不得超过50周岁”。但丁道昌没有放弃——他前前后后打了20通电话,从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到身体状况的细致说明,这份执着最终打动了报社,他成了那个特殊的“超龄志愿者”,如愿前往海原。
初到高台寺小学,景象让他揪心:几张破旧的乒乓球台缺角掉漆,球网是用绳子临时绑的,孩子们手里的球拍要么胶皮脱落,要么只剩光秃秃的木板。“既然来了,就不能让孩子的期待落空。”丁道昌主动扛起乒乓球教学的任务。没有专业器材,他就联系江阴的朋友募集;没有系统教材,他就熬夜把技术动作编成口诀,手把手教孩子们握拍、发球、接球。
“不管多苦多累,在这里我心里畅快”
“丁老师责任心强,但没想到他会主动留下来。”张汉成说,支教结束后,丁道昌主动提出继续支教:“孩子们刚掌握乒乓球技术,我想趁着身体好,多带带他们。”
从此,丁道昌住进了学校的教师宿舍。“丁老师是南方人,吃不惯我们的面食,但他一直在努力适应。”张汉成回忆,“我怕丁老师被煤烟‘打’了,就每天晚上去宿舍陪他聊天,帮他封好炉子,早上再帮他重新生火。”张汉成曾劝他天气暖和了再来,或者偶尔来看看,但丁道昌只是笑笑说:“不管多苦多累,在这里每天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心里畅快。”
从2012年到2016年,丁道昌每年都会来校待几个月,给孩子们教乒乓球。高台寺小学的乒乓球队从“零起点”成长为海原县校际比赛中的“黑马”,最终站上了冠军领奖台。“我们学会的不只是打球,更是不放弃的勇气。”马海明说。原本打算初中毕业就务工的他,因此改变人生轨迹,努力考上了大学。丁道昌还发现许多孩子冬天穿得单薄,作业本写满正面写反面,于是悄悄资助困难学生,马海明就是其中之一。“丁老师帮过多少人,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我们那批孩子里,四五个都走了出去。”
从江阴到海原,牵头搭起“爱心桥”
“个人的努力杯水车薪,这里的孩子需要更多人来关爱。”一次偶然的机会,丁道昌结识了海原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郭天猛,两人一拍即合:“积少成多,总能帮到更多孩子。”
每次回江阴,他都奔走在企业、社区、学校之间牵线搭桥,促成两地结对帮扶:祝塘镇关工委与海原县关工委结为友好关工委,祝塘镇中心小学、文林小学与海原一小结对帮扶,祝塘实验幼儿园牵手海原一幼,祝塘中学也与海原一中、高级中学成了“伙伴学校”。13年来,他累计为海源的孩子募集到210余万元的善款和物资,不仅解了孩子们的燃眉之急,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爱与被爱”的种子。
今年8月10日,丁道昌又来到海原。尽管身体状况已不如前,他仍执意把1万元助学款送到孩子们手上,这里面既有他的退休工资,也有募集的善款。
捐款后第二天,丁道昌因旧病复发被紧急送往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他向前来探望的海原县关工委工作人员反复叮嘱:“千万别告诉孩子们我生病了,别让他们分心。”简单的几句话,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
13年,23次奔赴,丁道昌践行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
9月6日,记者拨通丁道昌的电话,他说,身体已基本康复,正在家休养。“身体情况允许的话,我还会再去海原,那里有我的牵挂。”(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