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谁都希望健康长寿,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适当购买保健品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和无良商家为了赚取巨额利润,利用老人渴求健康和摆脱孤独的心理,把本来你情我愿的消费变成了忽悠,让不少老人深陷保健品骗局。如何让老人远离保健品骗局?听听专家怎么说。
焦虑恐惧一步步把他们推进陷阱
“因为社会对生命全程教育的缺失,让老人对生老病死缺乏正确认识。”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曲正说,步入老年后,人体机能发生衰变,各种疾病接踵而来,面对频频出现的健康问题,老人容易产生焦虑感和恐惧感,对健康变得更加关注和渴望,部分人会把医疗保健品当成“救命稻草”。
曲教授认为,人的一生,无论到哪个年龄段,都应该对生命全程有正确认识,特别是老人,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应有科学认知,以平常心态对待,就不至于产生恐惧感和焦虑感。
孤独感和小圈子让推销有机可趁
“信息孤独和情感孤独也是老年人更加痴迷保健品的原因之一。”曲教授认为,老年群体是社会互动的弱势群体,社会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在逐渐退化,知识结构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让老人逐步退出主流社会群体,形成自己的小圈子,最终处于信息的孤岛上。因为对信息获取能力有限,老人对新生现象和事物缺乏科学判断,辨识能力不足,容易被保健品的“神奇功效”迷惑。
另外,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大部分家庭都形成了独生子女的事实,子女成年后离家,很多老人都变成独居或空巢老人。他们生活相对单调,有大量空闲时间,子女们平时忙于工作,忽视对老人的陪伴和关心,让他们的情感更加孤单。为摆脱这种孤独感,老人们便“抱团取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良信息也在老人中间传播,如对保健品的疯狂迷恋。在一个小圈子里,几个老人消费保健品,其他人也会照样学习,甚至有人会把吃保健品种类的多少当成“炫耀”的资本,不吃就是生活质量不高。在多重因素叠加下,很多老人在健康恐吓、利诱、情感攻势等营销手段面前缺乏抵抗力,甚至心甘情愿被忽悠。
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还需完善
“老年大学是老人们离休生活的好去处,但总是人满为患。城市社区和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设施的不足,也是老年人迷恋保健品的原因之一。”曲教授告诉记者,现如今,很多老人不是在家守着电视,就是一起跳广场舞,业余生活相对贫乏。
当前,我国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老年人社区保健康复中心、老年人保健医院还没有普及。老人身体机能下降,经常需要去医院就医,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一直存在。在此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保健”的旗号,利用“医疗专家”搞“健康讲座”,还免费赠送小礼品,从而引诱老人将目光转向“能治百病”的保健品。
监管存在漏洞打击力度太弱
我国老龄化现象严重,注定了对保健品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保健品行业也被称为全球的朝阳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也是看准了这块市场,抓住机遇优先发展。但是,我国对保健品的科技投入不足,导致保健品行业发展很不成熟,行业监管和治理都不到位。
曲教授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对保健品监管存在漏洞,一些不法分子肆意夸大保健品疗效,忽悠老人上当受骗。被查处后,他们往往会换个场所换个名称,再继续忽悠老人。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加大保健品的社会管理和治理,从源头上、制度上规范和管理保健品行业,铲除不法保健品行业的土壤,还老人们一个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
专家建议这样防范
曲教授认为,避免老人在保健品上过度消费或上当受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打好预防针。子女是第一道防线,平时要多宣传安全教育,有意识地将报纸上、电视上看到的诈骗案例告诉老人,让他们对常见的保健品诈骗手段有所了解,有所防范。
多关心老人。子女们在忙工作的同时,要常回家看看,和老人形成良性沟通,避免让老人感到孤单,从而让别有用心之人趁虚而入。子女还要规划好老人的空闲时间,让他们把精力放在文体活动等健康的运动生活方式上,而不是完全寄望于通过保健品保持健康。
社区建起“防火墙”。大量保健品的营销活动是通过进社区实现的,社区管理机构和物业部门应当加强甄别,不为来路不明、群众意见强烈的营销活动提供活动场所。有条件的社区应当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通过搭建平台、提供场所等形式,创造机会让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填补精神空虚。政府部门要加大社区老年人保健中心投入和建设,让老人看病更加方便,就医更加便捷。
监管部门要落实责任。我国明确规定保健品不得宣传医疗功效,但大多数保健品针对的是高血压、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产品效果难以鉴定,很容易成为保健品商家的“自吹自擂”和“自说自话”。因此,监管部门应当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对保健品营销活动进行密切跟踪,严防各种违规宣传。同时,对涉嫌以欺诈、误导等手段进行营销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追究责任,避免老人深陷保健品骗局。(记者 苏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