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诉心愿
事情还要从2019年12月同心县公安局豫海派出所进行的下基层入户走访工作说起。当时,豫海派出所豫西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马剑与辅警马英剑在城北村顾家庄走访,一位名叫丁建国的六旬老人说出了压在他心中多年的心事。
丁建国老人有一个儿子丁小林(化名)。17年前,丁小林留下一句“我要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的话后就再没了音讯。
“前些年腿脚灵活,我还能到处打听儿子的下落,每年能去派出所几次,查查他的户籍信息,可这几年年纪大了,只能幻想着他突然回家来。”丁建国老人说,这17年来,他无时无刻不盼着儿子有一天能推开家门回来。
原来,在2003年,丁小林初中毕业后想外出打工。当时,他告诉家人这一想法后,父亲丁建国并没有阻拦,认为男孩子外出学点手艺也是一种锻炼。“他走之前办理的身份证,离家一个月后身份证才办下来。”丁建国说,这些年来,他总是将丁小林的身份证带在身上,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到辖区派出所通过身份证查询其信息,但每次查询的结果都让他失望。
听着老人一字一句地诉说,看着老人眼中的渴盼,马剑劝慰丁建国及其老伴:“二老别担心,现在科技信息这么发达,只要不出意外,人会找到的。”
外地警方传信息
从那时起,马剑和马英剑把丁建国老两口的心愿当成了自家的事,只要一有时间,两人就从户籍信息以及当年与丁小林有联系的社会关系中寻找突破口。
今年3月18日,豫海派出所收到一条四川攀枝花警方发来的协查,内容正是有关确认丁小林身份的相关信息。
原来,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丁小林与朋友相约驾车外出。没想到,车开到攀枝花境内的高速路口被警察拦了下来。没有身份证的丁小林被警察当作重点排查对象。丁小林解释自己是宁夏同心县人,16岁时离家外出打工,多次想与家人联系,但离家时家中没有电话,再加上同心县变化巨大,回家的步伐只能暂时停止。
在接到攀枝花警方发来的协查信息后,马剑立即将丁建国接到派出所,请他辨认。“当时的场面特别感人,丁建国老两口知道失散多年的儿子有了音讯,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等到了派出所,我们与攀枝花警方连接视频通话后,丁小林‘扑通’跪地,喊‘爸、妈’,这边,丁建国和老伴眼泪夺眶而出。”马剑回忆当时的场景说。当时,丁建国家人就商议要驾车到攀枝花接丁小林回家。
17年游子终回家
带上17年来一直藏在身边的身份证及社区开具的身份证明,丁建国及家人踏上了寻子回家之路。经过25个小时的长途跋涉,3月19日23时,丁小林终于见到了17年未见的亲人。21日23时,丁建国的家人在同心县高速路口接上丁小林回家。
丁小林告诉民警,2003年18岁的他外出务工,因与父母没有通讯联络方式,逐渐与家人失去联系。2007年他曾回同心老家,发现当时的居住地早已拆迁,父母已搬离原住所不知去向。随后,他便返回工地务工。
丁小林称,这些年他在四川、云南等地打工,并未放弃寻找家人,通过张贴寻亲启事、在“宝贝回家”“中国寻亲网”平台寻亲等方式寻找亲人,但一直无果。
随后,豫海派出所到社区提取了丁建国的户籍材料,协助丁小林办理了第二代身份证。4月11日,丁小林告别父母亲人,赶回四川。他打算将四川承包的工程抓紧时间完工,处理好后续事情后,便回到同心留在父母身边尽孝。(记者 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