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在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村委会,记者见到47岁的齐书文时,他身上一股醋味瞬间袭来。
就是这样一个满身醋味的人,却被村民们当成“宝贝”一样对待。
村党支部书记齐永新笑着告诉记者,别看老实巴交的齐书文满身醋味,他可是村上手工酿醋的第四代传承人。
“近两年来,有很多慕名来的外地人,都想拜师学艺,虽多次软磨硬泡,但最终还是被齐书文一一婉拒。原因是他现在不想考虑传承的事情,只希望能把所有制醋手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村上,帮助村子壮大村集体经济。”齐永新说。
憨厚、老实、时刻保持笑容的齐书文不善言谈,和记者的每次对话,都显得格外“谨慎”。
说起传承的由来,齐书文告诉记者,当时村子里非常穷,村民们不会花钱买醋吃,大都是以浆水代替,除非家里有重大喜事。没有销路,也赚不到钱,手工酿醋在当时并不是太吃香,父亲的一手绝活,弟兄四个没有一个人“惦记”。为了生计,一家人仍然以种植养殖为主。“然而随着父亲年龄增大,生怕手艺丢失,刚20岁出头的我,只能硬着头皮接下这个重任。”齐书文说道。
煮曲、制曲、煮颗子、发酵、拌曲……用了6年的时间,齐书文才学会了手工酿醋的手艺。这期间,没少让老父亲责备。“因为不识字,我学得比较慢,同时,一家人还指望着我放羊种地,因为是边耍边学,责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齐书文笑道,到了他26岁后,自己能独立酿醋了,父亲的责骂声渐渐消失。
1999年,因为有这门手艺,齐书文被县上的四兴醋业有限公司招为了技术工,每月工资300多元。虽然后来工资上涨到了每月900元,但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收入无法维持一家人的开支,在工作了11年后,齐书文放下手中的“绝活”,辞职到工地打工。
随着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村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醋已经成为家里必不可少的调料。“因为齐书文有技术,经过多次劝说,2017年我总算把他请了回来,在村里创办了李士村食用醋扶贫加工车间。”齐永新说,当时,村上只有5万元,经大家研究决定,拿出1万元酿醋,剩余4万元开了一家超市,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大家致富。
从村民手中低价购买了50个醋缸,又找木匠制作了3个枓后,齐永新和齐书文带着村民们开始了酿醋事业。
2017年9月,一个月的时间,车间就酿制了150公斤醋,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销售后,一个月就赚了1800元。“酿制的这些醋没有出村,都卖给了本村村民。”齐永新说,当年10月,酿制了400公斤,许多邻村村民都前来抢购,因为产量太低,只能限额销售,每人只给售卖2.5公斤。到了11月,产量已经达到6000公斤。
酿醋的生意不仅让大家尝到了“甜头”,投资兴办的小超市当年纯收入达到18000元。“好消息不断,县领导对我们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做法持肯定态度后,又给村上支持了200万元的帮扶资金。”齐永新说,村委会决定拿出20万元扩大酿醋规模,拿出40万元投建植物食用油厂,拿出10万元搞小杂粮,拿出120万元购买农机器械。
2018年,李士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38万元,2019年达到39.6万元。2020年,齐永新预计能达到50万元。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村上常住的365户1155人,每人每年都能分得200元的村集体分红。
村集体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李士村的每一步,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变化与发展。“好酒不怕巷子深,李士村的陈醋、香油如今已经销售到外省。”齐永新说,建村集体经济作坊,采用传统技艺加工,为当地村民致富提供支撑,让村民有了长期固定收入,同时带动当地特色种植业发展。(记者 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