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宁夏故事
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1-12-25 08:06:14   
2021-12-25 08:06:14    来源:宁夏日报

  安置点公共服务体系后续建设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近年来,我区各地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本公共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和社区综合服务,将政务服务点办到村民家门口。本版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本公共建设”主题,讲述各地针对搬迁群众如何更好地从“农民变市民”,反映我区各地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基本公共建设的探索。

  吴忠市红寺堡区“好地方来好风光”

  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村里人是2012年到2015年陆续搬来的,他们搭乘了吴忠市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的“末班车”。

  这些来自同心县、原州区大山深处的贫困家庭,如今过得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弘德村村民海小荣很有发言权,她是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的一名讲解员,也是本村移民,经常向参观者讲述自己和乡亲们亲历的搬迁故事,可以说是“本色”讲解。

  “搬迁之前,我们吃水、上学、就医和外出务工都很难。”在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海小荣指着文图实物,向大家讲起过去山里的岁月:住土坯房、驴驮苦水、翻山上学……这些,26岁的她都经历过。

  倒完了过去的“苦水儿”,海小荣话锋一转说起新时代:搬到弘德村后,大伙儿住上了政府统建的砖瓦房,拧开水龙头流的是自来水,村里有医院、小学、幼儿园、体育场,还通了到红寺堡城区的公交车,就连厕所都是水冲式的,日子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海小荣家里还办起了茶社,纯木结构,里面敞亮。乡亲们闲了都喜欢来这里坐会儿,喝喝八宝茶,说说村里事。经营茶社的是海小荣的公婆刘克瑞夫妇,他们除了做茶水生意,还售卖自家做的馓子,展销枸杞、黄花菜等土特产品。

  东西布置得这么多,老刘两口子压根儿不愁卖。除了在村里“内销”,他们还有更大的“外销”市场。不久前,弘德村还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游客一茬茬来这儿打卡,少不了要来他家茶社坐一坐。

  这几年,弘德村公共服务日益完善,不仅满足了本村乡亲的生活需求,还能让外面游客在这儿过上“向往的生活”。

  今年,弘德村搞起了民宿旅游。走进一家民宿小院,周围是木亭、石桌凳和老树根,面前是白墙灰瓦的房子,整体是传统徽派风格。走进房子,圆茶几、弧形沙发等家具很时尚,地板砖锃亮倒影儿,又是另一种现代风格。

  无论是村里人还是外来游客,在弘德村都能寻得一份内心的安宁。村里早就建起了警务室,还有“平安乡村,弘德地网”的技防工程:在村道路口、自家院落、牛棚羊圈等区域都装了监控视频,成为群众看家护院的另一双“眼睛”。

  游客来到弘德村,还能近距离感受到一派和谐融洽的民风。弘德村有自己的村民公约,又践行着“55124”村级事务治理模式,做好社会融入。今年,弘德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今年,一首《弘德村好地方》的原创歌曲在村里传唱,用的是《南泥湾》曲调,唱起来朗朗上口,直夸这里“好地方来好风光”。(记者 杜晓星 实习生 彭 斌 文/图)

<p>  弘德村村容。(资料图片)   </p>

弘德村村容。(资料图片) 


贺兰县:咱村也有了体育馆

  “老李,闲着没?喊上老王,咱们去体育馆打篮球走。”近日,银川市贺兰县南梁台子农牧场铁东村村民杨旭保喂完鸡,开始打电话约几个要好的村民打篮球。

  近年来,铁东村村民依靠养殖和种植脱贫致了富,建别墅的村民就超过60户。富裕后的铁东村人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这句话的内涵。

  “以前,铁东村村民因长期缺乏像样的文体活动场地和设施,大家闲了没地方去。”铁东村驻村第一书记姜召会表示,为满足村民的文体活动需求,进一步丰富村民精神生活,该村于今年9月向贺兰县财政局筹措资金5万元,又向南梁台子管委会申请购买40多套室外健身器材,建设3个室外健身小广场。将多年未用的废弃仓库利用起来,于今年8月,经过20多天的奋战,改建成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农民体育馆,有效解决了1300余户村民无健身场所和无体育设施的两大难题。

  走进铁东村体育馆,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安装在馆内四周,篮球架、乒乓球案、羽毛球网一应俱全。

  “以前孩子放寒暑假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马上快到寒假了,可以好好来体育馆玩了。”村民白永虎笑着说道。篮球场上,村民马海龙说,他自小酷爱篮球,这下可让他过瘾了:“真没想到,咱这小村子居然有了这么大的体育馆。”

  “村里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村里还建起了小广场,没事就去小广场转转,照个相留个影。”在村民杨小萍看来,建成体育馆和小广场让村民多了休闲娱乐的去处。

  “除了日常的体育活动,体育馆还可以作为周边村子中老年人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活动的场地,稍加修整,还可以用于举办一些小型公众活动,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姜召会说,下一步,村里将围绕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原则,计划组织全民健身比赛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记者 张晓慧 文/图)

<p>  铁东村村民在体育馆锻炼身体。</p>

铁东村村民在体育馆锻炼身体。


  中卫市沙坡头区:“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

  “沙坡头的故事说不完,沙坡头的情意唱不尽……”12月3日,午后的阳光温暖,一辆大巴车停在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瑞应村文化广场——这是一个流动的“歌剧院”。中卫市文化馆下基层巡回演出,将中卫道情小戏《金沙梦》送到群众家门口。

  演员们在一块红毯上演绎着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听着熟悉的方言,村民们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听到今天市文化馆来村里演出,我早早吃过午饭,就来广场等着了。”村民姬伏有说。

  姬伏有家里种了11亩玉米,还有3座温室大棚。瑞应村距离中卫市中心仅有8公里,加之去市区的公路十分便捷,使得姬伏有种的西红柿、辣椒等蔬菜能很快送到城里超市的货架上。

  “冬季农活不多,村里广场上经常有演出。都是用中卫方言演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听着特别有趣也特别亲切!”姬伏有说。

  入冬后,瑞应村的文化广场热闹起来。天气晴好时,村里的老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广场上的健身器械上锻炼身体,孩子们在广场旁的篮球场打篮球,一派温馨而美好的乡村景象。

  “今年我们通过‘软硬件’入手,把文化广场打造为党史学习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的阵地之一。增设新的健身器械、文明实践展示牌,组织村干部联系文化单位在广场上为群众举办文艺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娱乐‘大餐’。”瑞应村党支部书记李财说。

  今年,沙坡头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引领,坚持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让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幸福生活。每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下基层160场,戏曲下基层、文化大篷车、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工程20余场次,电影下乡3000余场次。

  冬闲时节,瑞应村的文化广场上有歌声,有嬉笑,有属于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动人旋律”。(记者 何耐江 文/图)

<p>  下基层巡回演出,让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实惠。</p>

  下基层巡回演出,让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实惠。


  固原市原州区:托起“稳稳的幸福”

  “叔,村里建了老年人餐厅,以后可以到餐厅吃饭。”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安和村新建的“老年饭桌”正式运行,村委会主任海有俊一一上门向老年人“报喜”。

  村民马恩保得知后,第一个来到餐厅“尝鲜”。“专业厨师做的饭,就是好吃!”当天,“老年饭桌”供应牛肉臊子面,马恩保吃了一碗半,连声称赞。

  “日常生活用的米面油、蔬菜,需要到几公里外的集市去购买。现在,村里免费提供饭菜,解决了我的老大难。”马恩保笑着说。在安和村,像马恩保这样的孤寡老人有7人,随着“老年饭桌”建成,他们的“吃饭难”问题迎刃而解。

  今年,原州区在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过程中,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分别在黄铎堡镇、三营镇、头营镇,创建和润、丰泽、安和、团结、福马5个新型移民示范村,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之前村里没有排水设施,生活污水在路边随处倾倒。下雨天,积水和污水混流。现在,安装了排水管网,群众生产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排到污水处理厂,村里变得干净整齐了。”安和村党支部副书记苗彩霞说。

  安和村是原州区“十二五”移民村,村民于2013年搬迁入住以来,道路、广场等基础设施开始老化,加之移民村初建时设计标准较低,配套设施不全。

  原州区结合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打造新型移民示范村,治理村庄内外沟渠田林路,改造维修老化破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在安和村配套建设排水管道、检查井、化粪池等基础设施,还对住户家破损围墙、立柱、屋顶进行维修,安装太阳能路灯,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

  “在改善优化人居环境基础上,建设农家小菜园和小果园;配套卫生室、公园、健身广场、综合服务中心,配齐物流配送站点、综合生活超市等便民生活服务设施,不断提升移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安和村党支部书记马金耀说。

  如今安和、丰泽等移民村,房屋错落有致,巷道干净整洁,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天然气、雨水、污水管网入户全覆盖;家家用上了水冲式厕所,构成了一幅乡村宜居画卷。

  “全村配备垃圾清运车8辆,将22名脱贫群众吸纳为保洁员,每天按时对村内主巷道卫生进行清扫保洁。”丰泽村党支部书记马志学说,通过对村民卫生健康习惯养成的教育引导,实行各家院旁主道路、棚前棚侧卫生到户责任制等措施,动员大家一起维护美丽家园。

  原州区“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累计搬迁县内移民10490户44378人。原州区把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系统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把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现代农村“蓝图”变成了现实图景。(记者 剡文鑫 文/图)

<p>  新建的文化广场,方便居民休闲锻炼。</p>

新建的文化广场,方便居民休闲锻炼。



平罗县: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

  每天,都会有老人和残疾人在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卫生院走廊的康复器械前做训练。

  “阿姨,您腿蹬得太快了,这样很可能会伤到腿。”

  “我这人平时性子就急,以为蹬得越快对身体越好咧!”76岁的村民穆一花笑着说。

  冬日寒风侵肌,一些老年人从文化广场上的器械区转移到了卫生院里的康复器械区。

  今年,平罗县卫生健康局投资42万元对庙庙湖村卫生室进行改造,建设了宽4.2米、长43米的外走廊,并对室内环境重新装修,卫生院从里到外焕然一新。

  “我们购置了康复训练器械放在走廊,满足辖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众的康复需求,方便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还在红崖子乡红翔新村建设残疾人之家,为移民安置区的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平罗县残联理事长黄学梅说。

  通过“党建+”,庙庙湖村、红翔新村等3个移民村每年利用15万元的乡村治理专项经费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丰富公共服务和移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村务管理小事不出村。

  两个多月前,一名群众来到庙庙湖村警务工作室,告诉民警他在庙庙湖景区南边荒滩发现一群牛,已经好几天无人看管,询问周边群众也无人丢失。

  陶乐派出所民警立即前往现场清点走失牛群,经过3个多小时的寻找,联系到了牛主人杨富强(化名)。

  “1、2、3……33!一头不少!”杨富强清点完牛的数量后,激动地握住民警的手连连致谢,他说:“我们家的牛群脱圈后已经3天不知去向,价值60余万元,家人正准备打电话报警,没想到你们主动找到了我。”

  “回去在牛圈安装监控,防止再出现类似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民警建议。

  自庙庙湖村设置警务工作室后,让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户籍、报警求助等。目前,安装监控600余户,化解群众矛盾63件,上门办理户籍业务20余次,发放身份证300余份。

  今年以来,平罗县构建“乡镇党委+村(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深化“网格+”的基层治理模式,科学设置网格、工作下沉网格、服务聚焦网格。坚持自上而下解决群众需求,邀请辖区“两代表一委员”、民警、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会商解决辖区内共驻共建、城市管理、基层治理等重难点问题,提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效能。相继完善农村公路、村级阵地、文体娱乐等基础设施,打通基层治理服务“最后一公里”。(记者 李 良 文/图)

<p>  村民到庙庙湖村警务工作室咨询。</p>

村民到庙庙湖村警务工作室咨询。

<p>  村民在康复器械上锻炼。</p>

村民在康复器械上锻炼。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