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融媒眼 -> 彩版
宁夏日报年终盘点③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为民办事映初心
——宁夏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综述
2021-12-29 11:03:18   
2021-12-29 11:03:18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CgsCHGHLiQ6AOucoAAfya5fQATo153.jpg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宁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相结合,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始终,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贯彻新发展理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进基层治理……截至目前,区、市两级共为群众办实事11314个。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帮助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6万余个。

<p>  银川市工商联与相关部门合作,有针对性地成立了银川市民营企业人才服务中心、民营企业数字服务中心和民营企业法治服务中心。   </p><p>  本报记者 王晓龙 摄</p>

  银川市工商联与相关部门合作,有针对性地成立了银川市民营企业人才服务中心、民营企业数字服务中心和民营企业法治服务中心。宁夏日报记者 王晓龙 摄

  对标对表中央要求立足长远高位推动

  如何立足发展大局,聚焦重点任务,让党史学习教育呈现实效,宁夏用行动给出答案:

  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检验学习成效的“试金石”,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五个着力办实事”部署要求,挂牌成立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成为全国首个特色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西部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类开放试验区;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定出台一批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资金投入、定点帮扶、激励奖励机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围绕教育、就业、健康等民生实事,制定4项政策措施,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13条”、加强就业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11条”,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聚焦重点任务,推行“不见面办事”“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及时推出17项利企便民改革举措,持续为企业投资兴业、群众办事创业松绑减负;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制定出台一系列举措,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引领基层治理、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宁夏对标对表中央要求,高站位部署推进实践活动,形成了职责清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快速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p>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工人街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组织动员、协调团结多种积极因素,探索出城市基层党建“六微”新模式,构建社区治理“大舞台”。  本报记者 王晓龙 摄</p>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工人街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组织动员、协调团结多种积极因素,探索出城市基层党建“六微”新模式,构建社区治理“大舞台”。宁夏日报记者 王晓龙 摄

  紧盯民生领域短板啃“硬骨头”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气。宁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立足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办好实事惠民生”“创新治理保平安”“推动发展增福祉”三个专项行动为载体,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着力解决群众面临的难事、基层面临的难题、发展面临的难点,有效推动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交出一张可圈可点的“民生账单”:

  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全区123万移民纳入乡村振兴支持范围,城镇新增就业8.13万人,新改扩建校舍21万平方米,完成30余万名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6.6万余名新生儿疾病筛查。

  统筹推进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6个重点领域治理。集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走访群众54万户、深入企业6万家,排查风险4.4万个,化解纠纷5万起。

  紧盯面临提升发展质量的现实难题,将全区新增财力的75%用于社保、养老等民生事业,推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切实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生活。聚焦“九个重点产业”“十大工程项目”、深化改革开放等重点工作任务,下大气力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全力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宁夏为群众办实事,突出一个“实”字,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实效。

<p>  12月22日,银川市金凤区银啤巷新能源充电站,车辆正在有序充电,在满足市民对新能源车辆充电需求的同时,助力城市开启绿色交通模式。  本报记者 马楠 摄</p>

  12月22日,银川市金凤区银啤巷新能源充电站,车辆正在有序充电,在满足市民对新能源车辆充电需求的同时,助力城市开启绿色交通模式。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摄

  向心而行深化拓展实践活动

  银虹社区是兴庆区丽景街街道老旧小区最多的一个社区,80%都是老旧无物业小区,楼栋分散,社情复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银虹社区党员干部坚持做问题的“终点站”,拆违建、修下水管道,引进物业进行管理,还对墙体进行彩绘,让群众感受到可喜变化。目前,无物业小区从19个下降到6个,桥梁小区破旧的库房,通过专项资金打造成为党群活动中心,粮运小区“拆小并大”,旧车棚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宁夏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切入点准、实干回应期盼,把实事好事办到百姓身边、办到群众心坎里,有效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p>  我区各社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小巷总理”接待日活动,以学促干,以学促行,尽心竭力为居民排忧解难。(资料图片)</p><p>  本报记者 王晓龙 摄</p>

  我区各社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小巷总理”接待日活动,以学促干,以学促行,尽心竭力为居民排忧解难。(资料图片)宁夏日报记者 王晓龙 摄

  结合“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7855个,组织党员为身边群众办实事12万个。组织5856支志愿服务队、114万名志愿者开展“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学雷锋志愿服务。在10月17日我区发生区外输入性疫情并引发续发本土病例后,6500余名区直机关党员干部以及5万余名市、县(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推行设岗定责和承诺践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初心如炬,使命如磐。群众是“出题者”,党和政府是“答卷人”。宁夏大地上,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产业建设等战场上,一场场生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正蓬勃展开,一件件“急难愁盼”事正得到解决,为“学史力行”写下生动注释。

<p>  一大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让群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收获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p><p>  本报记者 王晓龙 摄</p>

  一大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让群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收获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宁夏日报记者 王晓龙 摄

  【我在现场】

  服务群众争当“马得福”式好干部

  山峦叠嶂、民居依山临路,相融成景……隆德县山河乡山河村美丽村庄的崛起,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陈小明的付出。

  山河村大多数村民,早已移民至川区,村里人口骤减,常住人口只有42户79人。42户人家大多数是双老户、单老户、残疾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一半。

  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陈小明因地制宜,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

  山河村的气候、土壤适合种蚕豆。圆润饱满,吃起来酥香的炒蚕豆,让这个小山村在十里八乡闻名。

  2018年,陈小明把自家经营的炒货厂捐给村集体。随后,他又多方筹资,购置包装设备,建起仓库、冷藏库,吸纳30多名村民从事炒豆子、装豆子等工作,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在炒货厂里,马跟喜、王吉利、李林娃等人学到了技术,每人月工资已达3000元。

  为了进一步盘活优质资源,陈小明带领村民,线上线下销售炒蚕豆,如今,每年纯收入10多万元。2020年,山河村电商服务站在隆德县电商助农活动中夺冠,“六盘干果大礼包”跻身隆德县十大明星产品。

  村集体有钱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村上出资,给山河村户籍的群众缴了医疗保险,给“老饭桌”补贴了资金。

  今年,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开展,陈小明给村集体注册了隆德县峡山旅游产业基地,建温棚,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当村党支部书记,每个月领取3200多元工资,收入没我经商时挣得多,但为群众办事让我有了过去从未有过的获得感和荣誉感。”陈小明说。一部《山海情》,让大家认识了一心一意为村民服务的“马得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知民情、强服务,争当“马得福”式好干部,陈小明正为之努力。

  【见证】

  提级督办聚焦“急难愁盼”破解痛点堵点

  在城市建设中,不仅要关注看得见的“面子”,也要留意“里子”。

  “架在空中的‘蜘蛛网’电线被清理,水暖管网得到更新,车位多了、环境美了!”说起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鸣沙路明珠巷的住户们纷纷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级督办的成效点赞。

  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就是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清单。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是老工业城区,2000年前的老旧小区有251个、共468万平方米,覆盖4.7万户居民,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开发的职工家属区。随着企业改制,小区无物业管理,设施老化等“烦心事”一直困扰着居民,但由于县区自身条件限制,无法完全独立解决。

  “今年大武口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提到市一级督办。”12月27日,石嘴山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道。在市住建局的牵头支持指导下,大武口区坚持“里子”“面子”并重,齐心协力整合资源,改造内容不仅包含楼体外墙保温粉刷、屋面保温防水、楼梯间粉刷、单元门更换、楼梯间照明等基础改造,也包含了供排水管线及供暖管线、自行车车棚、充电桩、停车场、健身设施、物业用房等相关配套设施改造。截至目前,全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工程进度达到95%。

  老旧小区改造,以“新”换“心”,换来居民的满意和放心,这是石嘴山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级督办的一个生动剪影。

  今年,石嘴山市在全区率先建立基层困难问题“提级督办”机制,县(区)级层面解决不了的事项,上提市一级进行会商办理;市级层面办理不了的,上提自治区级办理。石嘴山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纳入提级督办的两批次共36项事项已经或基本解决的有24项,纳入“两个清单”任务3356项已完成3108项,占总任务92.6%,一大批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石嘴山市紧盯自治区督办的星海湖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项目抓落实,全力推进实施补水水质提升、内循环工程、南域湿地生态修复三大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接包抓,检查督导、现场办公,牵头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面完成建设工程任务,实现了“两减一治四增强一确保”的目标任务。通过集中治理星海湖拦洪库防洪库容增加938万立方米,水面面积减少50%达到10.55平方公里,年均耗水量减少30%达到1400万立方米,累计新增植被4500亩。水质保持在Ⅳ类,防洪调蓄、湿地生态等功能明显增强。

  提级督办啃“硬骨头”的示范效应在石嘴山市各地各部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逐渐释放。“四权”改革全力推进,敲响宁夏排污权交易和抵押贷款“第一锤”,完成全区首宗土地二级市场线上挂牌地块交易,开展全国第一单工业地下水用水指标交易,探索推广以林换能、以林换碳新模式,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试点,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国家试点实施方案获自治区批复。针对部分小区业主多年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的问题,通过多方调查核实、协调争取和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房屋质量安全鉴定确认的方式,今年为10个项目3405户业主办理了不动产权证书,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维护了群众的合法财产权。

<p>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民生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构建社区养老“大舞台”。 </p><p>  本报记者 王晓龙 摄</p>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民生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构建社区养老“大舞台”。宁夏日报记者 王晓龙 摄

  【百姓愿景】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告别吃水难,生活有了奔头。”

  ……

  这些发自村民内心的话,是我们5000多名村民告别吃水难、喜饮幸福水的真切感受。

  我叫司学忠,今年50岁,家住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通南村。吃水难,一度让村里人苦恼了很久。

  我们村自来水入户好多年,但流出的是苦咸水。水质差,造成氟斑牙;水质差,还导致土地盐碱化,影响产业发展。不少村民,外出打工谋富裕。

  群众利益无小事。兴庆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将宁夏农村苦咸水改水项目兴庆区水源连通工程纳入第一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今年6月底工程全线通水,用优质水源替换兴庆区河西地区原有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至此,兴庆区河西地区掌政镇、通贵乡、大新镇的2.21万户、8.03万人告别苦咸水,喝上了甜水。

  现在的水质清亮,管道里的水压比过去稳定。用水高峰期拧开水龙头,水依然哗哗地流,用着舒心。因水质差导致电水壶使用寿命短已成了历史。

  喝上放心水、安全水,不少原先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创业,今年村里有45户人家翻建了自家房屋。

  我只是这股回归农门创业人潮中的一分子。

  与几位村民抱团发展,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0亩田地,种露地蔬菜,品种以辣椒为主。

  建立种植基地,名为“辣椒公园”,以科技兴农为宗旨,既是辣椒示范推广基地,也是农业观光园,接待游客前来采摘,体验农家生活乐趣。今年,我们种的西洋大牛椒、世纪螺丝椒、红丰五号等新品种辣椒俏销北京等地,亩均纯收入4000多元。

  甜水进村衍生的幸福,如同雨后地里的蘑菇,纷纷露出了头。返乡村民中,有的投身现代农业,还有的从事二三产业。

  永通路、滨河大道穿村而过,交通便捷。今年,村里实施“通南村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项目,植树、建小微公园……环境大变样,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强了筋骨。

  甜水进村还激起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持续追求,争当“美丽庭院”示范户。

  通南村围绕“家庭全参与、队组全覆盖、村级全推动”的目标建设“美丽庭院”,并打造“积分银行”,村民可凭积分兑换商品。

  评选上“美丽庭院”,如果隔段时间松劲不达标,会被摘牌。讨论如何让庭院长久美丽,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水利发展,让我们告别饮水难的岁月,家家户户喝上甜水,正是建党百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新的一年将至,我的心愿是,跟着党一同奔小康!与村民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奋斗目标接续努力,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专家点评】

  宁夏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 马永钊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基本观点。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自治区党委坚持高站位统筹、高标准推进,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面对我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办好实事惠民生”“创新治理保平安”“推动发展增福祉”三个专项行动,统筹推进移民致富、就业创业、基础教育、卫生健康等民生事业,推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生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党的旗帜上,始终坚持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全区各级各部门不断把党史学习成果转化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立足职能职责,聚焦群众所盼所求,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着力解决群众面临的难事、基层面临的难题、发展面临的难点,为群众办实事1.1万个,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帮助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6万余个,达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全区广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办实事实效取信于民,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初心答卷。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聚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凭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记者手记】

  办一件实事 暖一片人心

  一次次深入基层的问计于民,一张张汇集民意的问题清单,一桩桩温暖人心的民生实事……2021年,宁夏大地铺陈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靓丽图景。

  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是落到“实”处,不仅要学得扎实,还要干得扎实,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唯此,才能避免学习教育和实际工作脱节,才能凝聚起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力量,才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真正起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实效。

  明于此理,宁夏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找准“小切口”,聚焦“大问题”,把百年党史的红色精神滋养转化为人民至上的温暖实践。银川市紧盯民生领域短板弱项,重点推动实施兴庆区东部乡镇“苦咸水”改造项目,彻底解决了周边3个乡镇8.03万老百姓多年来喝苦咸水的问题;吴忠市累计拨付近10亿元,彻底解决2.95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历史遗留问题……一系列立足实际、服务群众的务实举措,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切实感受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实效,从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党员干部的心,深入老百姓的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架起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让群众跟党走的信心更足、谋发展的劲头更足。

  办一件实事,暖一片人心。宁夏的党员干部们正把担当实干挺在前面,满怀信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奋斗。(宁夏日报记者 高菲)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