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融媒眼 -> 彩版
宁夏日报年终盘点④
同心同德 同向同行
——宁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021-12-30 09:53:12   
2021-12-30 09:53:12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CgsCHGHM2nGABpFWAAfuKXq1Oc0142.jpg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花开塞上,谱写团结新篇。

  迈步新时代,宁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鲜明主线,推动全区民族工作取得新成效,奏响民族团结的时代乐章。

  深化思想认识筑牢根基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p>  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小学五年级学生马荣(左)、殷建荣(中)、马钰(右),她们的梦想分别是成为音乐家、乡村教师、舞蹈家。</p><p>  本报记者 王鼎 摄</p>

  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小学五年级学生马荣(左)、殷建荣(中)、马钰(右),她们的梦想分别是成为音乐家、乡村教师、舞蹈家。记者 王鼎 摄

  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重要指示,以“国之大者”的胸怀和担当,将民族工作作为“生命线”工程、“一把手”工程进行谋划,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今年10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十二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为新时代宁夏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安排部署。

  顶层设计到位,基层落地有声。

  在银川市西夏区盈北社区,“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成为推动社区邻里和谐、促进居民团结互助的要义,大家不分彼此,如亲人般和睦相处。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团结村,汇集了来自9个乡镇的800多户各族移民群众,邻里之间没有院墙之隔,每遇婚丧嫁娶,大家相互走动,宛若一个大家庭。

<p>  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p><p>  本报记者 王晓龙 摄</p>

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记者 王晓龙 摄

  吴忠市利通区第七小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文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中卫市第九小学以“九彩追梦·共筑未来”党建品牌为引领,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开设《民族知识》《民族风俗》等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效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坚持以深化宣传教育凝心铸魂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的印记历久弥新。

<p>  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燕祥社区党支部在辖区东方悦康养中心举办重阳节活动,让辖区各族老年人感受社区的关怀与温暖。</p><p>  本报记者 王鼎 摄</p>

  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燕祥社区党支部在辖区东方悦康养中心举办重阳节活动,让辖区各族老年人感受社区的关怀与温暖。记者 王鼎 摄

  今年5月1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为全区党员干部作题为《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报告,全面分析了宁夏脱贫、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医疗、文化、社保、农业、工业十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要求全区党员干部通过这十个方面,今昔对比看变化、知史感恩共产党,奋力谱写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新篇章。

  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

<p>  中卫市第九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长廊。</p><p>  本报记者 王溦 摄</p>

中卫市第九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长廊。记者 王溦 摄

  一年来,宁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创新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多层次进行学习研讨,开展“筑同心、感党恩”“传基因、育新人”“抓创建、树典型”等主题活动,从各民族一起走过、一起生活、一起奋斗的历史轨迹中,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夯实共同思想基础,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

<p>  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游客集散中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p>

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游客集散中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27岁的村民马燕有了新工作:每天在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的直播间里向网友介绍各类产品。

  从大山深处的家庭妇女到扶贫车间的带货主播,生活的巨大改变让马燕的脸上多了自信和笑容。“在党的好政策支持下,收入稳定了,全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马燕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生活还会更好。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宁夏各族群众在聚力攻坚的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拥抱新生活、迎接新发展。

  以提升示范创建夯基固本

  一年来,宁夏不断巩固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建设成果,推动创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p>  从家庭、社区、学校,到乡村、企业、机关,我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局面已经形成。</p><p>  本报记者 王晓龙 摄</p>

  从家庭、社区、学校,到乡村、企业、机关,我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局面已经形成。记者 王晓龙 摄

  今年6月29日,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裕西社区71岁党员王兰花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颁奖台,双手接过了习近平总书记颁授的“七一勋章”。

  从事志愿服务30多年,王兰花从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成长为宁夏民族团结的“代言人”。在她的带动下,利通区志愿者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6万多人,以王兰花名字命名的“兰花芬芳”志愿服务组织,已成为吴忠市乃至宁夏的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p>  2019年3月2日,银川市宝湖公园,各族群众一起歌唱《我和我的祖国》。(资料图片)</p>

2019年3月2日,银川市宝湖公园,各族群众一起歌唱《我和我的祖国》。(资料图片)

  帮助各族群众的同时,王兰花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更多人。“中华民族一家亲,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奋斗,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才能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王兰花说。

  如今,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王兰花”已不是个例,志愿服务人人参与,民族团结处处开花。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截至目前,全区5个地级市已全部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15个县(区)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37个基层单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局面已经形成。

  使命重在担当,实干成就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夏将把民族工作更好地融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让民族团结成为努力建设先行区、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的强大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见证 | 守望相助 社区有真情

  12月26日中午,在同心县锦城家苑小区,维吾尔族居民马翠霞迎来了她的回族好友康玲。虽然两人民族不同,但是因年纪相仿、兴趣相投,总有说不完的话。提及邻里之间的关系,马翠霞说:“在我们这里,大家都亲如一家,有啥事都互相帮助照应着。”

  有这样一种“亲戚”,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有这样一种大爱,超越小我的藩篱,在彼此的内心深处凝结成最厚重最朴素的感动……

  银川市西夏区西花园路街道兴洲苑社区居住的居民有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00余人。社区里有一支红石榴快板队,一有空闲,队员们就会聚在一起编排作品,通过文艺作品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实现常态化。不仅如此,社区还打造了非遗剪纸传承文化艺术室、诗社工作室等多个文化载体,提高各族群众幸福感。

  走进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楼宇间,是张贴着各族群众手挽手共进步画卷的民族团结宣传墙;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盛赞民族团结的歌曲;社区广场上,随处可见民族团结标语,“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润物细无声。

  党员王兰花退休后积极发挥余热,组织社区居民成立“兰花志愿者之家”,带领各族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照顾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贫困户,将团结互助的意识根植在每个居民心间。这些年,在王兰花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团结互助的队伍中,为社区和谐、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和谐、团结、融洽,亲如一家。吴忠市有很多大院(小区)像金花园社区一样,居民们如是相处,共同建设、维护自己的家园。

  截至今年,利通区胜利镇睦邻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17届,是社区文化“金字招牌”,以邻里千家宴、共唱《我和我的祖国》、表彰先进典型、主题展演、金婚银婚送祝福、包饺子大赛、邻里和谐共吃团结面等方式,共叙邻里和睦佳话、共唱伟大祖国赞歌。

  心近了、情深了、劲足了。如今,在宁夏,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故事,见证着各族干部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宁夏日报记者 李志廷)

  我在现场 | 颗颗石榴籽 殷殷中华情

  12月28日,记者来到中卫市第九小学,沿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长廊漫步,只见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悬挂于两侧,师生们手工制作的各色民族饰品陈列其间。

  “这是大家喜欢的文化阵地,我们在校园内营造出人人讲团结、处处促团结的良好氛围。”中卫市第九小学教师杨海艳说,该校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打造了“九彩追梦·共筑未来”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品牌,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育苗建设“93596”工程内容,通过采取“践行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师实践路径和“启蒙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的学生实践路径,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政课程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综合实践课等九大工程,全面开设中华民族知识启蒙课程、常识课程,让“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

  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氛围,从黄河岸边绵延至贺兰山下。

  石嘴山市第八中学是宁夏中小学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之一。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领域、各环节,多点发力,综合施策,积极构建“石榴籽”育人主阵地,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育人机制。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携手共进行动”,线上依托宁夏教育云平台“智慧课堂”,与周边农村学校、城区教育教学薄弱学校开展“在线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线下以“手拉手”“蓝青结对”等方式,促进各族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受益师生5000余人次。(宁夏日报记者 王溦)

  百姓愿景 | 增收致富 腰包更鼓

  笔直的柏油路两旁,白墙红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民宿院落干净整洁,迎面走来的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寒冷的冬日,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却处处呈现着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

  泾河源头的冶家村依山傍水,毗邻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老龙潭景区。

  近年来,冶家村党支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全村135户农户开办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户均年收入5.5万元。

  为促进冶家村“旅游+”融合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今年,该村实施了烧烤广场提升、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游客集散中心建设等项目。其中,设施农业智慧采摘大棚农业观光园预计明年春天开园营业。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2年,村民们心里充满了憧憬。

  村党支部书记冶哈散说:“我以前长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存不下几个钱。这些年流行返乡创业,我也赶一回时髦,回老家开了一家农家乐。通过与区内外旅行社合作,一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纯收入15万元。新的一年里,希望农家乐的收入翻一番,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增收致富,让他们的腰包也鼓起来。”

  村民秦春明说,近年来,政府出台的很多惠民政策都非常好。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依靠农家乐旅游产业,现在的生活水平跟前些年比,那真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了提高收入,我今年还流转了80多亩土地,种植特色中药材,成立了益龙药材种植合作社。明年,我打算承包几个村集体的采摘大棚,为游客提供休闲农业服务,也让自己的腰包更鼓一些。

  村民兰广智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我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我有了小汽车,还养着30头安格斯基础母牛。明年,我打算和几户养殖户合伙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养殖业做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多年来,冶家村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群众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依法治村和群众道德教育工作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宣传“六盘儿女一家亲”的团结理念,“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中,把外来游客当亲人对待,以诚相待,推动旅游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品牌。

  冶家村还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民族团结教育与脱贫富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农民教育、农村综合治理等工作相结合,深入开展“拥护核心感党恩、同心携手奔小康”“移风易俗树新风”等活动,着力营造人人参与村庄治理、人人维护团结和谐的良好环境,为全村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宁夏日报记者 张辉)

  专家点评 |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马晓梅

  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个个盛典和成就让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空前增强。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民族领域依然还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表现为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如何顺应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仍需加强探索;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我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现边疆长治久安仍然十分艰巨。

  团结就是力量。应于此,只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伦理的情感温度与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神力量,是家国情怀的扩展与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多元”身份向“一体”意识整合的精神力量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过程。

  回顾来路,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没有新宁夏,展望未来,只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才能更好地团结全区各族人民共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记者手记 | 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采写这组稿件时,每到一处,我们都能听到不同的感人故事,感受着各族干部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如阳光、空气般融进宁夏人民的生活,流淌在全区各民族群众的血液里。

  在银川市民大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长廊里,一幅幅图片生动地展现了银川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程中的经典瞬间;在吴忠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各个时期民族团结历史故事在民族团结长廊抬头可见……宁夏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建设发展史和团结进步史。从“单家集夜话”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从贫穷闭塞到全面小康,从长征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在百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开创辉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空前增强。

  近年来,我区顺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势,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广泛开展社区邻里节、我们的节日等联谊活动,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不断嵌入,形成各民族住在一起、学在一起的生活学习大格局。通过搭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平台,持续深入开展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引导各族群众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凝聚起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宁夏日报记者 李志廷)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