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公交车司机孙月英的“穿梭”时光
2018-12-07 06:26:26   
2018-12-07 06:26:26    来源:宁夏日报

  孙月英对银川这座城市的记忆,要比一般人深刻。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从日出东方到晧月当空,孙月英的脑海里“存着”的,是城市从过去到现在的岁月印记。

  售票员的苦乐年华

  1997年,24岁的孙月英光荣加入公交队伍大家庭,成为了银川市2路公交车的一名售票员。

  作为当时银川市内最为繁忙的公交线路,2路车从南门广场始发,经市医院、火车站、大学城等地,终点站为军区,全长26.5公里,单趟行驶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终点。

  “当时的公交车是旧的铰接式大通轿,车中间圆形接盘处四处漏风,冬天人再多也冻得脚疼。车厢里总是密密麻麻站着100多人,一辆车里3个售票员从早到晚挤在人群中售票检票,依然感觉特别忙碌。”上世纪90年代,作为内陆小城的银川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汲取养分,渐渐迈开了发展的步伐。人们出行不再只靠自行车,坐公交车速度快、更省力,成为许多上班族的首选。

  临近新世纪,银川市的公交发展到了19条线路,孙月英所在的2路车依旧是“人气”最火爆的那一趟。春去秋来,孙月英顶着寒露出门,披星戴月回家,在公交车上人头攒动的空隙里望见过日出的光影,也在人声鼎沸的车厢边远眺过落日的余晖,一身崭新的衣服在拥挤的车厢里来回摩擦,的确良布料不久就变得陈旧,尤其是胸前抱着牛皮售票包的地方总是留下一块油亮的“包印”,怎么洗都除不掉。

  南门曾是孙月英最熟悉的地方,每次早班都得从这里出发。“当年的南门只是一座城楼,墙体发旧。”孙月英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银川城并不大,从南门出发向西到西门桥属于内城圈,票价0.5元,过了尹家渠街票价就要涨到1元,要去新市区的话价格最贵,要交1.5元。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比现在,很多人为节省路费,总是提前下车选择多走几站路。孙月英目送乘客下车,形色匆匆的行人和旧时的街道在她的脑海里仿佛按下快门的旧式黑白照,定格着属于那个年代的画面。

  职业转变,从“幕后”到“台前”

  岁月的年轮缓缓行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变化和调整,许多岗位和技术工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2005年,由于无人售票公交车的普及,售票员孙月英和很多同事一样,转岗做了公交车司机。

  从车厢到车头,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坚守。乘客依旧形色匆匆,这些年孙月英驾驶着公交车,行驶的马路越来越宽,环境越来越好,曾经寂寥的夜晚霓虹灯闪烁,即便深夜回家,也不再觉得冷清孤单。

  时光是最好的摄影师,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在岁月里浸润着美好,聚焦着欣喜变化。

  孙月英驾驶公交车依旧穿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10年间,公交车款从最初的丹东黄海到有空调的福田汽车,再到节能环保低噪音的K8电车,随着现代技术不断更新,舒适度越来越高。“20年前,公交车的座位都是铁架子上搭着木板,又硬又凉,如今的座位又舒服又干净,时代变了,变得更好了。”

  2014年,银川市开始发行“城市交通卡”,乘车投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曾经,孙月英和同事总是能听到客人抱怨投币箱太满,一块钱都不容易放进去,而现在,随着公交卡的普及,乘坐公交车变得更加便利,曾经“爆满”的投币箱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

  岁月匆匆,城市的变化带动着公共交通的变化,孙月英驾车的路线由旧到新,从当年最为繁华的南门一路行驶,跟随时光的变迁,驶过了一个又一个更加繁华的商业中心。“20年前,说起购物,人们只能想到南门一带。如今,商业广场一个个拔地而起,每条线路都能驶过商场超市。”孙月英说,自己开着21路车每天路过万达广场,霓虹灯下的美丽夜景也常在她的心底泛起温暖的涟漪。

  在公交行业干了21年,孙月英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化,沉淀在她心底的是一份温情和感动。“这些年,经常能看到乘客温暖的笑容,逢年过节也总有人跟我道一句节日快乐。这些变化,都让我深深感受着这个城市的温暖。”孙月英说,虽然每天的工作重复进行,可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故事却历久弥新,最难得的是,每天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温暖和谐。(记者 马 越)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李涛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