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机的铸件出来没?”“等下我们去监控中心开会,更新设备参数。”12月5日,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享装备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里,高级经理马发仁快速地穿梭在14台打印机之间,有条不紊地安排各项工作。
2005年,马发仁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就业时他面临两个选择——工程师或工人。工程师工作地点在北京,实习工资仅1000多元;工人在银川上班,实习工资2000多元。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当工人。
进厂后,马发仁成为一名操作工,每天在四处飘散着刺鼻气味的红砖厂房,费力地铸造大型部件,手上满是黑色灰垢。
“灰尘不断侵蚀着嗓子,起初还能响亮地咳几声,后来只能闷咳几下,痰都是黑色的。”马发仁回忆,在恶劣的工作环境里,他和同事重复着繁琐的工作,用纸记录操作流程、计量,车间主任全凭眼力判断工人操作是否规范。“我们拿着笔和本蹲在现场画出零件打磨前后的样子,以便对比,每次铸造出一个大型部件,都要填好记录单,一旦出了问题是要追责的,不得了。”
低效的工作方式导致事故频发,不时有工人因操作失误受伤。马发仁进厂后第二年,两台吊车因操作失误而发生碰撞,一名年仅19岁的工人当场毙命。“每天提心吊胆地工作,生怕哪里出错,伤及身体。”马发仁说,他们铸造的器件最小的50吨级,最大的达到160吨级。
“做工程师的同学月薪三四千元,工作环境舒适又安全,我们太苦了!”2008年,受市场波动影响,企业订单下降10%,马发仁濒临下岗。
2012年,共享集团提出“数字化(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制造、效率倍增”的转型升级方针,组建了一支铸造3D打印创新团队,在国内率先实现铸造3D打印技术产业化应用,铸造产品实现从“傻大黑粗”到“窈窕淑女”的华丽转变。
产业工人的春天来了!
去年,马发仁被调到3D打印智能工厂担任高级经理,负责车间的生产、管理工作。
干净整洁的车间、常年25摄氏度的恒温环境、简单易操作的自动化设备、可视化监控系统,便捷、舒适的环境让马发仁和同事欣喜不已。每天,他们除了设置产品参数外,只需观察产品打印时表面是否有划痕、下砂口是否顺畅等,随时进行处理即可。他告诉记者,3D打印技术省去了传统铸造中模具制造、制芯、造型等过程,大大缩短了铸件的生产周期。不仅如此,车间变得更加智能化,由移动机器人、桁架机器人、微波烘干设备、立体仓库等组成的智能流水线,使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
“现在我们有更多时间参与课题和项目了,公司针对工人设定工匠奖、项目奖、奉献奖等,不定时考核工作任务和创新项目完成情况,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发仁说,行业的转型升级让他成长为月薪8000多元的“蓝领”。
如今,马发仁不仅在银川安家,还将父母从农村接到城市生活,他的一对龙凤胎宝贝也正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记者 姜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