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乡村教师刘红梅的转正之路
2018-12-07 06:24:58   
2018-12-07 06:24:58    来源:宁夏日报

<p>  (本版插图均何富成绘)</p>

  (本版插图均何富成绘)

  12月4日,西吉县吉强镇袁河小学老师刘红梅在录播教室,用电脑、投影、白板等现代化设备,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谢谢老师!”下课时,孩子们起立致敬,让刘红梅心中一暖。

  回到家,刘红梅拿着手机,给父亲刘彦录看上课时留下的影像资料。“现在上课这么先进了,这些新技术,你还要好好学!”刘彦录不停叮嘱。

  一转眼,今年46岁的刘红梅已经当了26年的乡村教师。

  父亲刘彦录也曾经是一名教师——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那个年代,是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

  上世纪60年代,初中毕业的刘彦录成为原城郊乡前咀小学的一位民办教师,边教学边务农,一干就是30年。“那个时候初中毕业生就已经是知识分子了,为了教好学生,父亲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村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是父亲的学生,在村里备受尊敬。”刘红梅告诉记者。

  受到父亲的影响,年幼时的刘红梅把当教师的种子悄悄埋在心里。1992年,按照当时的政策,18岁高中毕业的刘红梅代替父亲的位置,成为新一代的民办教师。

  “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孩子能吃上‘公家饭’,特别幸福。至今还记得,我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20元,当时全部上交给了父母。”刘红梅笑着说。

  因为家庭的熏陶,18岁的刘红梅有着异于常人的干劲与冲劲。夏天,家长们要忙农活,早早就把孩子们“赶”到学校。校门没开,孩子们就爬树、爬墙。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刘红梅每天提前1个小时到校开门。冬天,怕学生们冷,刘红梅依旧天不亮到校,给教室生上火炉。在教学上,刘红梅刻苦钻研,看书学习、问同事、问父亲,有时候为了更好备课,还要专门到县城的书店购买教辅资料,带出的第一届学生考出全镇第二的好成绩。“现在看来那时候条件确实艰苦,可心里从不觉得苦。当教师,给人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总是想多学点知识教孩子。”刘红梅回忆。

  1995年,国家再次出台利好政策,给民办教师转正的机会。

  刘红梅紧紧抓住这一机会,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这是国家对民办教师作出贡献的认可,也是我们这些民办教师的命运转折。”刘红梅感叹。

  改革开放的洪流也推着这个在乡村小学担任教师的姑娘不断向前。为了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刘红梅一边上班一边看书,1997年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宁夏大学进修,正式成为一名大学生。

  “我是因知识改变了命运,成为了国家公职人员,所以我也要让我教的那些孩子也摆脱贫苦的命运,拥有更好的人生。”1999年,进修归来的刘红梅再次回到家乡,成为袁河小学的一名教师。

  回到家乡的19年间,是教育大变革的19年。袁河小学一年一个变化:学校从两排土坯房变成了三层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塑胶跑道,有了暖气、通了互联网……尤其是2010年以来,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让课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远程教育、电子白板、云校家等等,作为教学骨干的刘红梅一直在顺应这种变化。

  “现在的新手段更有利于教学,也更方便。”刘红梅告诉记者。现在备课只需要在电脑上查资料,与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沟通交流。

  老教师刘彦录也通过刘红梅每天的讲述,了解着学校的变化和教学的变化。他惊讶于这些变化,也赞叹着这些变化:“现在当老师,就不会怕跟不上知识的更新的节奏了。”

  在父女两代人的影响下,刘红梅正在上高中的女儿,也立志当一名英语老师。

  “人都说要有诗和远方,我的诗和远方,就是教育好我的学生,让他们成长成才;赡养好我的父母,让他们安享晚年;抚育好我的女儿,让她的理想能实现。而这一切,都是一名农村小姑娘从当教师开始,所以我最感谢的,还是党的好政策!”刘红梅感叹。(秦一舟)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李涛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