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创新创效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劳动模范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记者走进宁夏4家以劳模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这里,通过“劳模+”的管理方式,点燃职工创新热情,引领企业、行业可持续发展。
输送线上的创新达人
冯宝忠(右一)和工作室成员绘制图纸。(资料图片)
1月2日,宁夏天地西北煤机有限公司散料输送研究所所长冯宝忠正和创新达人们开展创新项目研究。能聚在一起搞科研,得益于以他名字命名的“冯宝忠创新工作室”。
2014年,该企业成立以企业劳模冯宝忠为带头人,由18名技术骨干、管理能手组成的工作室。
架子搭起来了,如何让工作室发挥作用?
工作室先将研发目标盯向侧移分离移动托架带式输送机(以下简称侧移分离输送机)。
“传统的输送机投资、运营成本高,且可靠性低、噪音大。”工作室成员马训举说,为此,他们根据人员的特长,设置理论计算、三维模型制作、工艺加工、审核等小组,全力开展攻关。
一年后,第一代侧移分离输送机问世,该机可将投资成本降低15%,运营成本降低44%。经过现场测试,冯宝忠发现输送机可靠性很低、噪音较大。
最关键的两个问题未解决,研发失败了!
第二年,工作室又向第二代侧移分离输送机研发进攻。
“第二代虽然解决了第一代的问题,但容易脱轨。”工作室成员蔡瑞坤回忆,经过反复修改、多次调试,他们终于在去年研发出第三代侧移分离输送机,解决了所有生产中的难题,大幅度降低了输送机的运行阻力。
工作室成立5年来,累计授权专利24项,完成科技创新项目17项,年均解决技术难题十余项。“我们通过教绝招、传技能、带高徒,培养了许多创新达人,营造了全员学技术、人人成能手的工作氛围。”冯宝忠自豪地说。(记者 姜璐)
一瓶葡萄酒的匠心智造
俞惠明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在讨论即将上市的新产品。记者 白茹 摄
1983年,20岁的俞惠明走进河北省昌黎葡萄酒厂车间学习葡萄酒酿造技术时,没想到30多年后家乡贺兰山下会盛开出一片“紫色海洋”,成为中国酿酒葡萄的重要种植区。
1983年,宁夏农垦局决定筹建宁夏玉泉葡萄酒厂,面向农场职工子弟招收第一批技术工人,100多人参加考试,8人被录用,俞惠明位列其中。
彼时,我国葡萄酒产业尚在发展初期,技术落后。“当时说起葡萄酒给人的感觉就是甜酒,根本没有专业的认知。”俞惠明说。
1983年,俞惠明参与了宁夏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研发、生产,1984年,他主持酿制、生产了宁夏第一瓶葡萄酒,填补了宁夏葡萄酒酿造的空白。
宁夏不仅要有葡萄酒,还要有享誉世界的好酒。有了这个信念,俞惠明在葡萄酒创新方面独辟蹊径。
2011年,俞惠明主攻葡萄酒、枸杞酒的发酵、贮存及后期橡木桶的使用技术。其中,将葡萄酒酒精发酵与苹果酸发酵结合应用,利用原料的特性制定不同的酿造工艺;对葡萄蒸馏酒技术工艺及橡木桶的配比使用等工序进行创新,5年内产品优级品率提高了近20%,该项技术在国内首次得到应用。
2016年,俞惠明创新工作室建立后,依据工作制度收集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24项列为创新工作室解决项目,目前已完成13项,从不同方面达到了完成生产目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记者 张贺)
打造宝玉石专业团队
许成(左二)正在给学生讲解宝玉石鉴定技巧。
“我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从事过文物考古、玉器鉴赏。成立创新工作室实现了我多年的一个愿望,用毕生所学,为家乡培养宝玉石专业人才。”许成笑着说。
2012年,许成在调研中发现珠宝已成为消费热点,但国内珠宝行业人才供给非常紧缺,我区没有一家高校开设与珠宝相关的专业。
2013年9月,他在银川创立了宝玉石专业创新工作室。得知许成创建工作室的消息,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乘势而上,专门开设了宝玉石鉴定加工与营销专业。2013年10月,许成被该校聘为宝玉石专业带头人,以工作室与学校合作的模式,培养宝玉石专业人才。
考虑到宝玉石鉴定和加工的特殊性,工作室聘请3位从小学习玉雕的师傅为专职玉雕教师,与校内老师组建成“师傅型”教学团队,开展一对一教学。工作室还与该校共同建设了宝玉石标本、玉雕设计手绘、宝玉石玉雕、宝玉石鉴定4个实训室,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
今年20岁的杨家玲是该校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2017级的学生。她不仅掌握了常见宝石、硬度较大玉石的鉴定方法,还可以雕刻简单的玉石作品。这学期,她已完成3件玉石成品雕刻。平时,家里人买首饰都会喊她去鉴定。她信心满满地说:“以后我会往玉石雕刻方面发展,老天饿不死手艺人。”
多年来,工作室累计培养172名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学生。工作室成员丁彦伟、樊东旭和王少玉分别创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专门从事玉石设计、雕刻及销售工作,年均营业收入约15万元。(记者 赵婷婷 文/图)
用创新守护电网运行
夏建矿(中)和工作室成员研讨隔离开关创新项目。(资料图片)
今年44岁的夏建矿在电力系统工作了21个年头,用他的话说,自己把青春献给了这个热爱的行业。
“我的工作就是当好电网的哨兵,电网有异常和故障,我们设计优化的继电保护装置会发出异常告警信号或自动跳开断路器,隔离故障,减少停电的范围。”夏建矿说。
2008年,夏建矿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这些年,夏建矿几乎没睡过几个好觉,经常半夜处理设备缺陷、调取故障录波数据,第一时间分析故障数据,了解故障原因并优化设备。“这项工作,是体力加脑力的双重考验,唯有用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真诚对待。”
2016年,“夏建矿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劳模夏建矿为主,以变电检修、变电运维等6个专业的8位劳模、标兵为专业技术领头人,开展技术指导、查找短板、解决难题等活动,并带动一批专业人员在岗位上开展技术创新。
近年来,工作室的创新成果缩短GIS设备特高频试验时间、VS1型手车断路器多功能检修平台的研制等技术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电网设备运行安全,受到各级表彰奖励。
2018年,工作室注册职工技术创新课题82项,工作室自选题11项。多项成果在保障安全生产、提升优质服务水平、降低劳动强度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如今,“夏建矿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已发展至80余人,为电网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 马越)
劳模引领 绽放光芒
日前,自治区总工会命名了10个自治区劳模创新工作室,旨在通过工作室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职工技术素质。
一名劳模,一面旗帜。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则是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最好平台。
冯宝忠、俞惠明、许成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的劳模精神从未过时。劳模们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感染和带动着职工,汇聚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引领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是劳模工作室产生并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要有针对性,将一线工人作为创新主体,厚植创新文化土壤,不断完善创新和奖励机制,在企业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 人人皆可创新”的氛围,让工作室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要有可操作性,以解决影响企业生产的技术难题为目标,引导职工围绕设备改进、节能减排、增收节支、提高效率等方面开展创新活动,让工作室成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要有长远性,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让工作室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科技创新,让企业充满无限生机。希望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让更多职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姜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