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既要繁星满天,也要众星拱月
——民营企业家创新发展大家谈
2019-01-18 06:58:51   
2019-01-18 06:58:51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主力军是民营经济。近年来,民营企业搏击商海,劈波斩浪,成就了“一遇阳光就灿烂、一遇雨露就发芽”的特质,逐渐成长为支撑全区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举措。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也采取各种措施,激发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面对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民营企业通过自我革新、创新创造,迸发出勃勃生机。未来的道路上,既要繁星满天,也要众星拱月。民营经济在创新发展的大潮中如何顺应时代,顺势而为?我们采访了几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家,请他们谈一谈对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的认识和体会。

常占东: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法宝

  “1959年,吴忠仪表靠20万元起家办厂。”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常占东说。

  从生产制造马掌、过滤器芯,到1965年三线建设时期,上海自动化仪表内迁,控制阀产品落地。今年吴忠仪表60岁了,它伴随国家装备制造工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创业之初,来自全国各地高校近100名大学生进入吴忠仪表,他们承担起了中国控制阀产品统一设计的重大任务,开启了流程工业自动化仪表自主设计的征程。

  60年风雨沧桑,吴忠仪表依然走在行业排头。

  经常有人问,那么多的企业都走不下去,吴忠仪表的法宝是什么?

  “四代技术人员的持续创新,就是我们生存下来的秘诀。”常占东说。

  多年来,企业建立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宁夏自动化仪表院士工作站、宁夏自动化仪表人才高地和宁夏重大装备关键调节阀研发创新团队,还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成立了“高端控制阀协同创新中心”。

  创新更要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胸襟。为此,企业在美国成立了高参数控制阀研究中心,引进并培养8名博士、30名硕士。同时,企业以科研项目实施带动技术人员创新力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培养了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十多名自治区拔尖人才,取得200多项国家专利,企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控制阀生产、研发基地。

  “正是因为创新,我们一直年轻,我们依然有活力,我们仍然在路上。”常占东说,近10多年来,公司开发了智能控制阀新产品60多项,其中有24项新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记者 张贺)


 罗忠林: 唯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 

  “1959年,吴忠仪表靠20万元起家办厂。”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常占东说。

  从生产制造马掌、过滤器芯,到1965年三线建设时期,上海自动化仪表内迁,控制阀产品落地。今年吴忠仪表60岁了,它伴随国家装备制造工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创业之初,来自全国各地高校近100名大学生进入吴忠仪表,他们承担起了中国控制阀产品统一设计的重大任务,开启了流程工业自动化仪表自主设计的征程。

  60年风雨沧桑,吴忠仪表依然走在行业排头。

  经常有人问,那么多的企业都走不下去,吴忠仪表的法宝是什么?

  “四代技术人员的持续创新,就是我们生存下来的秘诀。”常占东说。

  多年来,企业建立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宁夏自动化仪表院士工作站、宁夏自动化仪表人才高地和宁夏重大装备关键调节阀研发创新团队,还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成立了“高端控制阀协同创新中心”。

  创新更要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胸襟。为此,企业在美国成立了高参数控制阀研究中心,引进并培养8名博士、30名硕士。同时,企业以科研项目实施带动技术人员创新力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培养了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十多名自治区拔尖人才,取得200多项国家专利,企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控制阀生产、研发基地。

  “正是因为创新,我们一直年轻,我们依然有活力,我们仍然在路上。”常占东说,近10多年来,公司开发了智能控制阀新产品60多项,其中有24项新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记者 张贺)


张宇峥: 创新为产业增添动能

  “把灵武长枣产业做大做强我们最大的心愿。”11年来,宁夏中玺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宇峥不忘初心,带领企业不断创新,让这个曾只能在宁夏见到的产业品牌走向全国。

  “家乡的枣质优味美,很多人以种植长枣为生,把产业发展起来是几辈人的心愿。”2007年,张宇峥带着20多个人的团队,开始了专业化的长枣种植和销售之路。

  张宇峥自己流转土地,严格执行标准化种植,为得就是把好长枣品质关,在市场上树立品牌和口碑。凭借优质的品质,团队迅速发展壮大。

  时光一转而过,团队发展壮大的脚步不曾停歇。2013年,张宇峥和团队成立宁夏中玺枣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搭建平台、引进人才、组建团队,立志将公司发展成拥有“灵武长枣”品牌及其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的企业。

  “长枣产业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延长产业链,适应市场需求。”张宇峥说,几年来,公司与宁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高品质灵武长枣植物饮料研发,引进灵武长枣迭代相温气调库项目,从而延长灵武长枣销售货架期。

  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公司还探索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科研单位”的创新驱动产业模式,初步构建出百项专利技术、百项技术产品、N个研发创新产业平台的“双百+N”产业趋型。

  “产业要发展,创新是必经之路。”张宇峥说,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将原来的鲜枣产品扩大至灵武长枣、鲜枣脆片、中玺溜溜红植物饮料等200余种产品,销往全国23个大中城市。

  “通过创新,灵武长枣产业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我们有信心把产业做得更大更好。”张宇峥对未来充满自信。(记者 马越)


李广坤: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相连 

  1月11日,宁夏艾森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广坤正和美国某企业进行视频会议,商讨新产品研发事宜。

  5年前,艾森达还是家高投入、零产出的新企业。

  “氮化铝粉末因良好的导热性,被广泛用于国防军工,但该技术被日本企业垄断,每公斤售价达4000元,且订货时间长。所以我们决定攻克氮化铝粉末生产工艺。”李广坤告诉记者,为了筹集研发资金,董事长彭建勋甚至将台湾的房产做贷款抵押。

  “尽管负债累累,但我们坚信研发的产品能让同行大吃一惊。”李广坤说,由于国内无经验可循,他们到处招兵买马,甚至到冶金、电子材料制造企业“挖墙脚”,组建了一支由十几名研发人员组成的团队。

  李广坤回忆,为了节省时间,研发人员索性搬进厂子,不分昼夜地钻研,实在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

  经过反复试验,2015年,企业成功用碳热还原法制造出氮化铝粉末,一举打破日本的垄断。本以为可以就此赢得市场,然而,没有企业下单。“大家担心我们的产品品质不好。”李广坤说,他们给出低于成本的售价,依旧无人问津。

  这时,彭建勋提议,要学会向市场要出路、向需求谋发展,打造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氮化铝产业链的企业。

  “既然没人买粉末,就把创新链和产业链相连,用自己的粉末生产线路板、结构件等产品,这样既保证粉末的销路,又让客户直接感受到附加产品的优质。”李广坤介绍,首批产品出厂后,受到市场一致好评,企业渐渐拥有了市场话语权。

  从此,订单如雪花般飘来。去年,企业销售额达1800万元,比2017年增加了8倍。(记者 李东梅 姜璐)


满利涛: 借创新奏响“春之歌”

  实用、适合,是宁夏尚禹节水科技有限公司的“金名片”。

  “我们的节水产品都是量身定做,背后就是借助创新的力量。”该公司总经理满利涛坦言。

  机遇来自于需求。我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但用水效率总体不高,大水漫灌现象明显。2009年,已经从事了十几年节水灌溉工作的满利涛决定,开办自己的企业。

  “当时宁夏用的节水灌溉产品大多数是外地生产,本地企业寥寥无几。可外地企业的产品,并不适应本地农民的需求。”满利涛回忆。

  我区农业灌溉大多数用的是黄河水,黄河水却极易造成滴管堵塞,增加了节水灌溉设备成本。满利涛带着自己的研发团队,日以继夜地实验,终于设计出专门针对黄河水过滤器。投入使用后,受到一致好评。随后,针对我区不同的水质,企业又研发不同的过滤器,仅过滤器就申请了10项专利。

  2010年,中卫的一位硒砂瓜种植户把电话打到了满利涛的手机上:“我们也想用节水灌溉技术!”原来,当时节水产品滴头与滴头之间的间距是30厘米,而硒砂瓜种植间距大,需要50到100厘米。到区外请教专家、在实验室闷头研发,一遍一遍的尝试,终于,企业掌握了调整间距的技术,该技术在压砂瓜、葡萄甚至大棚里的西红柿都能使用。

  就是这样针对我区实际情况的不断创新,让企业稳打稳扎,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今,该企业既能生产过滤设备、施肥设备、灌溉用管材、滴灌带(管)等灌溉产品,也能提供农业灌溉技术服务。

  “我们会一直让创新成为企业的立企之本。”满利涛说。(秦一舟)


胡学文: 科技创造美好未来

  创业16年,宁夏“塞外香”大米香飘塞上江南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坚持走科技引领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把一粒粒大米做出了品质,挖出了深层价值。

  立足宁夏资源、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等优势,宁夏中航郑飞塞外香食品有限公司制定了一条“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牢牢抓住了优质原粮供应和高值化产品开发这两个产品的起点和终端。

  “田上的种植基地就是第一生产车间,近十几年,我们从日本、辽宁、黑龙江以及本地引进34个新品种搞区域试验,用太阳能生物杀虫灯控制病虫害,以作物秸秆、禽畜粪肥积肥,最大程度达到绿色有机标准。”该公司董事长胡学文说。

  公司在自主创新的同时,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签订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自2015年起,通过技术改进和新品开发,共申请专利40余项。其中与宁夏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合作,已成功培育、推广的优质大米产品包括“宁粳43号”“农科843”等70多个品种,其中“宁粳43号”大米在2009年天津举办的“全国优质食味粳稻品评”中,荣获一等奖,其品质完全超过了名扬国际市场的日本越光大米。

  为深挖大米附加价值,公司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瞄准引进了江南大学米乳专利技术,经过企业再创新,推出米汁饮品。此外,还自主研发了自热米饭产品。胡学文告诉记者  ,仅为了研发自加热容器,他们申报3项实用新型专利,反复比较只为确保消费者有最佳体验。

  “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永远的追求,只有不停地创新升级,提供营养、健康的产品,才能拥有市场和未来。”胡学文说。(记者 和牧川)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