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好日子从扎笤帚开始
2019-03-08 07:02:25   
2019-03-08 07:02:25    来源:宁夏日报

  选料→摔去籽粒→去掉叶鞘→压软→掸水润湿→扎结勒紧→去掉糜壳→成品。

  3月6日,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石家窑村村民顾学奎向记者介绍着笤帚扎结流程,以及所需的手工刀、石磙子、缸、铁丝、胶版带、拄脚、刮板等工具。

  一年来,作为曾经的贫困户,顾学奎夫妇主动“退档”的消息,让他成为村里的话题人物。

  村里人纷纷感叹:顾学奎可是个苦出身吆,可他人穷志不短!

  1992年,顾学奎一家从海原县关桥乡自发移民至吴忠市孙家滩。

  由于双亲患病常年住院治疗,加上一对儿女上学,移民顾学奎一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在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性格要强的顾学奎不愿意总是顶着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心里想着多下一些苦功夫,总会甩掉“穷帽子”。怎奈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家种地,生活依然没多大起色。

  眼看好强的丈夫一次次碰钉子,妻子田彦花支起了招:“咱老爹以前在老家扎结笤帚,我小时候跟着学了点技术,要不咱也试着扎扎?”

  “现在谁稀罕笤帚啊,人家都买塑料扫把,这样能行吗?”

  “不试咋知道不行?再说,高粱笤帚比塑料扫把耐用。”

  妻子态度很坚决,顾学奎决定试一试。

  说干就干,两口子承包种植15亩高粱糜子,重新捡起了笤帚扎结技术。

  2016年10月,顾学奎夫妇来到扁担沟镇的集市上,心怀忐忑地出售自制的首批笤帚。

  批发12元一把,零售16元一把。没有提前宣传,没有老顾客,这批笤帚却很快被哄抢一空。

  “高粱糜子秸秆制作的笤帚分枝多且细、柔韧性好、不吸水、弹性强、不易折断脱落……”顾学奎分析畅销原因。

  随着销量不断扩大,到2017年时,自产的高粱糜子秸秆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顾学奎不得不赶往西吉、海原等地订购高粱秸秆。

  “咱家的笤帚受欢迎,除了质量好,还是独门生意,全吴忠市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顾学奎掰着手指算起账:一公斤秸秆制作一把笤帚,除却运输费和人工成本,一把笤帚的纯利润就是6至8元,两口子一个月扎800把笤帚,纯利润就是五六千元,比打工种地强多了。

  手里有了钱,顾学奎新盖了砖瓦房,还花6万块钱买了辆二手小轿车。

  日子慢慢好了起来,日渐病重的父亲顾青山却在去年4月撒手人寰。

  “我走后,家里就没人住院看病了,开销少了,就不能再靠政府救助了。”去世前,顾青山这样嘱咐晚辈。

  父亲去世3天后,孝顺的顾学奎便向村委会递交了“退档”申请。

  “家里有了产业发展能力,我们的日子能过哩,理应让生活更困难的乡亲享受扶贫政策。”顾学奎向村干部坦陈“退档”心迹。

  经村委会审定,申请人家庭的经济能力及产业基础均具备“退档”标准,遂予以批准,顾学奎正式摘掉了“穷帽子”。

  “现在一周卖200把笤帚还供不应求,都是吴忠市场商贩上门求购,现金交易。”顾学奎笑着说:“好日子从笤帚开始,如今别人都管俺们两口子叫‘笤帚夫妻档’。”(记者 苏 峰 杜晓星 杨之汀 文/图)

<p>  顾学奎夫妇正在扎结笤帚。</p>

 顾学奎夫妇正在扎结笤帚。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李金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