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伴着鸟语醒来,一抬头就能看见树上高高的鸟窝,让人心情愉悦。近年来,随着我区生态修复及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宁夏山绿了、水清了,鸟儿们跟人类更亲近了。
喜鹊窝越来越低
每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喜欢筑巢地点也不同。在杨树上十分显眼的“豪华”鸟窝,多为喜鹊窝。喜鹊作为一种常见的农林雀鸟,可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指示鸟种。
3月14日,走进银川市森林公园,随处可见喜鹊窝。三三两两的喜鹊或在枝头叽叽喳喳,或在草地上跳跃嬉闹。“现在生活环境好了,不仅喜鹊这几年随处可见,还不怕生!”市民张女士说,环境好了,鸟儿都不怕人了。
据了解,喜鹊当属鸟类中优秀的“建筑师”,鹊巢十分讲究。通常雌雄喜鹊共同筑巢,取材自巢址周围数百米范围内,巢的主体选用枯枝搭建而成,搭建于树冠层,巢外层枯枝粗大,内层枝条纤细,还掺杂有杂草、泥土等。利用旧巢而建的新巢体积较大,所有树枝加起来可达数公斤重,巢底垫塞草根、羽片、兽毛,巢顶有盖。
值得一提的是,人为干扰强度决定了喜鹊巢的高度,最高的喜鹊巢高达50米,最低的仅有4米。据了解,喜鹊数量最近几年趋于稳定,人们觉得喜鹊巢越多越多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喜鹊胆子越来越大,将鸟窝建在了更显眼处,人们更容易发现。据监测,银川市喜鹊种群平均密度已由4.4只每平方公里上升到6.8只每平方公里,种群数量已由4万余只上升到7万余只。
野生鸟类种群种类增加
长期以来,在自治区林草局科技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等单位的监督和指导下,宁夏观鸟协会对全区的鸟类进行了较为系统、持续地研究。
“近年来,我区坚持生态优先,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绿化山川,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护林、生态林、景观林面积逐步增加,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大,生态功能逐渐向好。”宁夏观鸟协会秘书长李志军说,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据宁夏观鸟协会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通过调查、监测,我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沿黄河湿地,野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在银川黄河湿地,宁夏观鸟协会连续拍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鸨16只种群栖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6只越冬。
今年2月,宁夏观鸟协会在六盘山开展野生动物调查,发现野生黄臀鹎,通过专家和林草部门确认,该鸟为宁夏新出现的鸟种。六盘山下泾河栖息的黑鹳、鹮嘴鹬等鸟种,非常稀少,对环境挑剔,这些鸟类的居留极大地提升了六盘山的生态价值。
近年来,宁夏观鸟协会在中宁天湖湿地至石嘴山惠农区黄河湿地一线,开展候鸟迁徙监测,陆续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小天鹅67只,灰鹤3000只、豆雁2000只、白琵鹭500只,红头潜鸭近1000只,各类鸭类、鸥类2万余只。
“植树造林为野生动物、昆虫提供生物廊道、栖息地、取食地,是它们依存的家园。”李志军说,森林、自然林地和河流湿地防护林内昆虫、野生物种类多,一些对环境敏感的野生动物的出现,反而又成为了衡量林地和植树绿化的指标,也是重要的价值体现,进一步说明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
“过去有人捕鸟、毒鸟,鸟看见人就躲得远远的;现在大家爱鸟意识提高了,鸟不怕人,所以就更多地出现在庄稼地和果林四周。”李志军说。(记者 赵 磊 裴云云 实习生 王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