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创新! 擦亮枸杞红色招牌
2019-03-29 07:00:42   
2019-03-29 07:00:42    来源:宁夏日报

  核心提示:枸杞产业,我区最具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如何把枸杞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使其真正成为富民强区的优势产业?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提出再造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部署。中宁县积极响应、顺势而为,出台《中宁枸杞产业整合推进方案》,促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优化整合、改革创新,如今,中宁枸杞产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加速期。

  近日,记者走进宁夏枸杞核心产区——中宁,探寻枸杞的创新发展之路。

  种植枸杞,是家住余丁乡余丁村的张强儿时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也是他们一家的主要生活来源。

  “价格最高时一斤20多块钱呢!”靠着种枸杞,父母不仅供张强和兄弟姐妹上学,还盖了新房。

  红彤彤的枸杞,承载着张强一家人对过上好日子的期望。

  然而,2008年,美梦破灭了。

  “商贩子给出的价格,连成本都不够。碰上连雨天,枸杞直接烂在地里。”这一年,张强一家的心情也低落到了谷底。

  采摘期结束后,张父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把3亩枸杞树全部挖掉!

  “马上到4年的盛果期,枸杞树长得像手腕一样粗了。但是没办法,种就意味着亏钱,家里实在承担不起风险了!”张强说。

  当年,不少农户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谷贱伤农”的现实让很多茨农将灌注了多年心血的枸杞挖掉,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由于优质不优价、加工转化率低、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效益不高等问题,中宁枸杞产业进入发展瓶颈期。

  变则脱胎换骨,不变则坐困愁城。

  近年来,中宁以产业整合为抓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统一标准种植、统一标准加工、统一指导价销售,建成了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枸杞全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枸杞优质优价、农民增收的创新之路,实现枸杞从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跨越。

  订单农业:让枸杞走出去,农民富起来

  “自己种成本高、还倒贴钱。”3月23日,记者在杞惠农枸杞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遇到检修设备的张谋峰。2017年,张谋峰将6亩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则在加工厂打工。

  “6亩地一年流转费4800元,我在加工厂加工枸杞、维修设备、喷洒农药、修剪枝条,每年还能挣4万多元。比起种枸杞,这工作稳赚不赔,是‘铁饭碗’哩!”张谋峰笑着说。

  2016年,中宁率先在舟塔乡开展枸杞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9个合作社,流转土地6000余亩,进行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

  抱团取暖,越走越远。借助联合社,裕兴枸杞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中琪与银川、深圳等地的枸杞深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关系,每年提供20吨枸杞,仅去年销售额达90多万元。

  “以前都是通过农产品市场销售,行情好了多赚点,行情不好赔个底朝天。”王中琪说。

  联合社成立后,还为农户提供专业服务。舟塔乡田滩村村民田少宏感慨不少,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枸杞休眠期,也是虫子的休眠期,专业化统防服务队在每年10月底进行“秋季封园”,在来年3月进行“春季封园”,使虫口密度(每单位的虫子数量)大大降低。同年5月,在开花和采摘之间的关键期,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控,降低农残。枸杞专业化服务公司还开展整形修剪、采摘、机械除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等服务,实现“网格管理、无缝对接”,提高枸杞生产管理水平,推动提质增效。

  近年来,中宁在全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生产模式,实行连片标准化种植,统一标准种植、加工、指导价销售,强化产品质量管控。同时,由合作社组织农户按照所对接企业的标准进行生产,县委、县政府设定枸杞保护价,规定收购企业按照质量标准、高于市场价格每公斤8至10元订单式收购,实现优质优价和农民增收,保护农户种植枸杞的积极性。

  企业自主创新:让枸杞华丽变身“白富美”

  对于创新,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彦华曾有切肤之痛。

  受市场影响,朱彦华的枸杞干果质优但卖不上好价格。“同仁堂、康美药业等大型企业采购枸杞都通过招标,同行纷纷搞价格战争,导致枸杞价格一跌再跌。”朱彦华说。

  2003年,“走投无路”的朱彦华尝试开拓海外市场,把枸杞卖到日本。

  由于枸杞挑拣靠人工,易出现头发等杂质,朱彦华没少接到日本客户的投诉。

  “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方式生产枸杞,企业必死无疑!”朱彦华开始改进加工生产线,引进先进设备,规范员工操作流程,按照食品加工标准,要求员工穿白大褂、戴帽子,并增加清洗、消毒、风淋等流程。

  投诉越来越少,好评越来越多。2005年,朱彦华终于将枸杞从“土特产”做成了“商品”。当年,早康枸杞参加法国国际食品展,受到顾客一致好评。

  打开海外市场后,朱彦华果断流转500亩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

  正在他准备大展宏图时,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凉水。由于种植成本高,第一年的利润仅够员工工资。

  “不能‘捧着金饭碗挣小钱’,要瞄准高端市场,突破枸杞产品研发瓶颈,开发高端产品。”朱彦华说。

  2007年,朱彦华调整“风向”,组建研发团队,采用超低温破碎、生物活性稳定、生物酶解三大技术,将头茬鲜枸杞制成营养价值更高的枸杞原浆。

  一包30毫升的枸杞原浆等于480颗新鲜枸杞。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产品,英国某企业一次性订购了120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产品口感欠佳、包装不到位,只卖出了20吨。

  “我的创业经历比枸杞产业还跌宕起伏。”朱彦华笑着说。不久后,他再次向原液枸杞、冻干枸杞等新产品的研发进攻。

  待系列产品成功研发,朱彦华又创新销售方式,撤掉超市专柜,通过电商打开销路。

  2018年,企业年产值达1.8亿元,其中深加工产品占总产值的40%。

  近年来,中宁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引进高科技企业、对接科研院所、构建科研开发平台,助推枸杞生产龙头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拓宽销售思路,开发出枸杞果酱、枸杞糖肽、酵素等50多种产品,大大丰富了枸杞产品形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目前,中宁70%的枸杞实现规模化种植。在创新的助推下,“中宁枸杞”的品牌越做越响、越擦越亮。(记者 姜 璐  张 贺)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王小梅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