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二中的学生们在机器人工作坊学习。
铿锵锣鼓、磁悬浮灯泡、视觉错觉画……4月17日,正值隆德县第二中学农村中学科技馆社团日,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围绕在30件展品周围,去触摸、去尝试、去感叹。
“初一学生还没有开设物理课,来科技馆能让他们增加对物理的兴趣。”该校教师、科技馆负责人杜工作来回巡馆,替学生们解疑释惑。
2001年,隆德二中建校,70%的学生来自农村。农村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差距在哪里?校长许志谋发现农村孩子文化知识水平可以与城市孩子齐头并进,但科学素养却差一大截。“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我们的学生不输别人。”当着全校所有教师的面,许志谋掷地有声。
学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机器人工作坊。没有专职老师,喜欢钻研电子产品的生物教师杜工作和生物教师杨富贵成为工作坊的主要负责人。“我们边学边教,学生边学边成长,因为有兴趣,工作坊很快走上正轨。”杜工作告诉记者,随后几年,这个由师生联合创办、互动研发的团队频繁参加各类机器人大赛均取得好成绩。
尤其是2018年4月,在第18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他们获得机器人普及赛的两个一等奖。刘硕、梁力等一批学生也因此拓展了视野、扩宽了思路,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农村中学科技馆是该校在自治区科协协助下建立起来的。学校科技馆全天开放,师生可以随时进入科技馆进行操作和体验。在每周三、五举办的科技社团日活动中,学校还组织学生进入中学科技馆进行体验、操作、观察。
孩子们跃跃欲试,部分家长却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怎么办?学校决定积极发挥科普资源优势,设立“科技馆家长日”,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参观体验,提升家长科学素质。伴随着一批又一批家长的来访和了解,大家开始对学校的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有些家长甚至在家中创造条件,让孩子做一些小模型、小实验。
“我们还成立了科技创新部,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下一步,我们还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让学生走进科学、了解科学,把科技基因植入学生的血脉。”许志谋说。(记者 秦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