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创新驱动】 【脱贫富民】 【生态立区】
我和祖国共成长齐奋进
编者按
近日,“我和祖国共成长齐奋进”银川市职工好故事演说大赛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百余名职工参加了比赛。赛场上,选手们从身边人、身边事说起,抒发爱党爱国情怀,讲述立足岗位、奋力拼搏的感人故事;赛场下,选手们砥砺初心、勇担使命,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当“支宁青年”遇到新宁夏
黄金花(后排右二)一家人其乐融融。(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天,银川市金凤区回民二小副校长黄金花在学校,看着满校园孩子的欢声笑语,就有一种岁月静好的幸福感:“我父亲是支宁人,亲历了宁夏60年的巨变。我们兄妹三人生于宁夏、长于宁夏,更是打心眼里觉得,宁夏真好!”
此次演讲比赛她以《一位“支宁”老人亲历的宁夏60年巨变》为标题,讲述了自己父亲黄小美亲历的宁夏六十多年来的峥嵘岁月。1959年,黄金花的父亲黄小美从浙江台州来到宁夏银川国营南梁农场成为了一名“支宁青年”。
初到宁夏,这个23岁的小伙子和其他同事一起,肩挑背扛人工挖二唐渠、西干渠,筹建平罗百货大楼、西北轴承厂家属楼……。尤其是在筹建西北轴承厂家属楼的时候,作为施工员,黄小美突发急性黄疸型肝炎被送进医院。“一定要把他治好,用最好的药!”对于这些支宁青年,单位爱惜不已。这样发自内心的关爱,让黄小美感动万分。刚刚符合出院条件,他就急忙出院,再上工地。
处处血痂的双手、满身的伤痕,在上世纪60年代,正是有这些建设者付出如火的青春、最美的年华,才为宁夏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黄金花的父亲与母亲相识相知,在银川成了家,扎下了根。
上世纪70年代末,黄金花记得:“那时候大多数家庭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吃肉是一种奢望。”到八九十年代以后,家家户户的生活逐渐好转。黄小美也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他异常注重每一个大、小节日。黄小美的厨艺极佳,尤其是鱼、虾这些北方人不善烹煮的海鲜食材,他总能做得格外美味。黄金花在美食里感受家庭团聚的温馨、感受父母厚重的爱,感受生活的丰盈和美好。
进入新世纪,子女长大了、成家立业了,黄小美也到了退休的年纪。这期间,黄金花一家共搬过10次家。从茅草土坯房、一面红的土房到砖瓦房直至现在的电梯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些年,浙江的亲人们时常动员他们回浙江养老,叶落归根更是离家老人们普遍的情怀。黄小美也曾考虑过,但他很快就释然了——宁夏这么好,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
退休后的黄小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宁夏的发展。黄金花也常陪着父亲,在银川的大街小巷散步。“道路上来往车辆穿梭其中,路两旁树木葱茏,绿化带里点缀着各色小花,让人觉得生活真美好。父亲也不时感慨:你看社会多好。走路的、骑行的、开车的,各行其道,多安全!我们老年人坐车不要钱,逛景点不收钱,养老金每年涨。”黄金花说。
如今,在宁夏支宁近60年的黄小美已经是83岁高龄的老人了,但出于对宁夏深厚的爱、对党和国家无尽的感恩,让他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总是那样清晰。“父亲对宁夏的深情厚爱是发自内心、浸入骨血的。我们也一样,就是在一天天的亲历、一次次的见证中,让我们对这片土地、这方家园爱得无比深沉!”黄金花说。(秦一舟)
当“愚公志”遇上“追梦心”
陈思凡在工作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6月25日,在宁夏人民剧院举行的宁夏“健康人生·绿色无毒”主题朗诵大赛优秀节目展演会上,陈思凡的原创短剧《爸爸,等你回家》入围十佳原创作品。“这是在坚持了10多年的文学路上,得到的一个重要的肯定和鼓励。”领完奖的陈思凡坐在观众席上,默默轻抚着荣誉证书上的红丝绒,眼神中难掩喜悦。
今年31岁的陈思凡是银川国际会展中心的一名文秘,文艺创作是他始于大学的梦想。“我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从那时起,我就对文艺创作有了强烈的兴趣,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和编剧。”时光飞逝,当初的少年从校园走向了社会,经历着人生的种种变化,却依旧心怀最初的梦想,坚持创作。
2015年,已在重庆工作4年的陈思凡回到家乡宁夏,带着自己的创作梦开始了新的生活。“选择在会展中心就职,想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继续自己的创作梦想,一举两得。”陈思凡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尝试,一边兼职做儿童公益活动策划,一边继续自己的文艺创作。日积月累,无尽的创意在不断的努力中迸发,陈思凡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批“粉丝”。
随着思路和平台的不断开阔,陈思凡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创作方面。除了写作编剧,他开始尝试策划制作小视频,将身边的事情以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制作小视频的初衷是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再通过加工,让这些生活元素变得有趣又有正能量。”就这样《胜男相亲记》系列微视频在无数个深夜被制作出来,陈思凡将自己的作品发在朋友圈,再通过大家的反响吸取经验,完善后续的创作。微视频从几年前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点击量过万,甚至还有朋友每天询问更新的情况,一切改变见证了他的努力与坚持。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会轻而易举,创作路上更多的是坎坷和困难。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陈思凡也曾迷茫,想过放弃。“创作本身的困难并不难克服,最大的压力其实来自于别人的不理解和不认同。”他坦言,由于倾注了太多心血在创作方面,周围的亲朋好友并不理解,觉得他是个“怪人”,时间久了,不被理解慢慢变成了陈思凡心里的“痛”。
2018年12月18日,陈思凡通过电视观看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当听到宁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的事迹后,长期以来内心的迷茫渐渐散去,只留下了“坚守”二字。“若不是当年坚守‘愚公志’,就不会取得今天的伟大成绩。王有德老人的事迹让我再次坚定了信心,要守得住初心,坚守住梦想。”陈思凡感慨道。
迷雾散尽,前路清晰。陈思凡心无杂念搞创作,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在“我和祖国共成长齐奋进”演说大赛上,陈思凡真情流露,以《我的偶像是“愚公”》为题,讲述了王有德的感人故事,在银川市百余名参赛职工中脱颖而出。
“让我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以滴水穿石的韧劲、逆水行舟的闯劲,铸就新时代的愚公精神。”陈思凡说,这是当初演说比赛中结尾的一句话,也是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时代在变,坚守和奋斗的精神却永不会褪色,自己愿做文艺创作路上的“愚公”,直到实现梦想。(记者 马越)
当“老大楼”遇到“90后”
曾鹏检查物业服务项目。
“我年龄不大,但在银川土生土长,也算个‘老银川’了,小时候‘老大楼’几乎代表了我对家乡的印象。”参加演讲比赛的26岁小伙曾鹏深情回忆。
曾鹏在武汉上大学,毕业后又在异地打拼几年,回到银川后在建发物业住宅事业部工作,主要是检查各项目园区服务品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策划执行社区文化活动。此次演讲他将银川人熟知的老大楼作为“主角”,“想通过老大楼作为一个时代坐标,通过这个坐标对比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成就。”他说。
曾鹏对于老大楼最初的印象是“银川最醒目的楼”。小时候他随父母转街,走进气派的老大楼,透过柜台玻璃,看到里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玩具,感到特别新鲜,每次都想待一整天,甚至幻想着将整座老大楼的玩具都买下来。
慢慢懂事后,他知道老大楼前身是1958年建成的银川百货商店,1965年搬入百货大楼,此后被银川市民亲切地称为“老大楼”。他听父母讲述了更多关于老大楼的故事,那是一个他未曾经历过也不太好理解的年代,粮食、布匹、副食品等凭票供应,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被称为“三转一响”,属于家用奢侈品,有时候紧俏难买。
逢年过节,大家口袋里稍微宽裕点,都爱到老大楼选购商品,尤其是准备结婚的新郎新娘,也多在这里置办结婚的大件小件。
女性顾客钟情于卖布料的柜台。在那个成衣不多的年代,人们都要去裁缝店做衣服,当看到好的样式,问了裁缝需要的布料尺寸,就会来老大楼选择布料。
布料柜台的营业员卖布料时操着标志性的动作:拿着一尺长的木尺,拉开卷轴的布料,一折一折地量给顾客看,有时营业员在量够尺寸之后,将手指向后宽宽地让出一些,示意这是多给的,于是买卖双方都很开心。在当时,营业员也成了人们羡慕的“香饽饽”。
老大楼成为那个年代银川人生活品质的代名词,上世纪90年代以后老大楼已显疲态,经过多次改造,2012年老大楼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进入银川人的视野。老大楼几十年的变化也见证了银川的经济进步与城市化发展。“虽然当时的物质不够丰富,但银川市民前去老大楼购物,是大时代变迁下一个个家庭和个人生活有所起色、富裕起来的表现。”曾鹏说。
回到银川工作后,他惊异于家乡的变化。因为工作原因,他几乎每天穿梭于各个园区之间,他感到银川越来越大,环境优美,百姓幸福感不断增强。老大楼作为一个见证城市变化的载体依旧矗立在老地方。今天的城市有更多的购物选择,生活品质今非昔比,这正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具体体现。(记者 张贺 文/图)
当责任遇到热爱
做教师让康洁璇内心感到幸福。
“今天,我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站在这里,向大家讲述一名朴实、平凡乡村教师的故事。”“我和祖国共成长齐奋进”全市职工好故事演说大赛中,银川市金凤区第九小学语文教师康洁璇讲述了乡村教师刘希章的故事,故事扣人心弦,令人动容。最终,康洁璇获得了本次比赛的二等奖。
2018年9月,康洁璇参加工作,身为一名小学老师,她十分热爱自己的职业。这份爱体现在教学中,体现在和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中,也体现在本次好故事演说大赛中。
赛前在选取故事主人公时,一个人出现在她的视野中。他就是拄着双拐教书育人的刘希章。“我是从电视中获知刘老师的感人事迹。”
今年56岁的刘希章,是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丹阳小学的一名教师。他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只能拄着双拐行走,却坚持在乡村小学任教30多年。他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先后荣获“全区优秀农村中小学教师”、第四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及马云乡村教师奖等荣誉称号。他用行动向世人展示出老师这个职业的崇高和伟大。
“当老师最有成就感的不是成才了多少学生,而是看着这些农村孩子都能顺利地读完小学、走出校门。”6月25日,康洁璇告诉记者,刘希章的这句话让她深受触动。参加此次好故事演说大赛,她在与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分享刘希章老师故事的同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把毕生心血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冰心说:“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在康洁璇的眼里,这种爱就是教育的桥梁,就是学生转变的催化剂。老师用爱与责任对待每一位学生,而学生也会以成长回馈爱他的老师。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朝着老师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纯真善良的一面。老师只需用心浇灌,总会有花开的那一天。”康洁璇的班里有个男孩上课认真,但是反应总比别人慢半拍,回答问题结结巴巴。她与孩子的母亲交流中了解到,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太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做事情拖拖拉拉,内心有些自卑。
康洁璇利用课余时间,多次找这个男孩谈心。改变在潜移默化之中。在课堂上,他大声、流利地背诵古诗,同学们竖起大拇指点赞。从那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不断提升。孩子的变化,让康洁璇体会到,爱每一个孩子,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一点点进步,对他们的成长很重要,这种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康洁璇在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学生时代,我梦想着成为一名教师。如今梦想成真。我要把刘希章爱岗敬业精神融入到自身工作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爱心浇灌每一个孩子,在平凡的岗位中作出不平凡的成绩。”康洁璇说。(记者 高菲 文/图)
当自强不息遇到助残为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的话知易行难。但是在盲人女孩黄莺和尹俊身上,这十字箴言体现得淋漓尽致……”6月18日,在“我和祖国共成长齐奋进”好故事演说大赛上,银川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寿文星以《追逐梦想 逆风飞扬》为题,向观众讲述两名盲人女孩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故事,让在场者感动不已。
2009年,寿文星开始参与银川图书馆“共享阳光 爱心助盲”服务活动。
一次活动中,寿文星作为志愿者,认识了参加演讲比赛的尹俊。
起初,寿文星忙于发放节目单、维护秩序,对尹俊印象并不深刻。
突然,比赛现场传来小孩的哭声。顺着哭声寻去,寿文星看到一位手忙脚乱的阿姨,正抱着一名约七八个月大的婴儿。
“阿姨,宝宝怎么了?宝妈不在吗?那边有亲子阅览室,可以带宝宝去那里。”
闲聊中,寿文星得知,这位阿姨带着外孙前来为演讲的女儿加油。
而她的女儿,正是即将上台的演讲者——尹俊。
安顿好尹俊的母亲和孩子,寿文星特意聆听了尹俊的演讲。
“我喜欢漂亮的衣服,但是看不见五彩斑斓的颜色,只能想象衣服的颜色。我还喜欢新生事物和高科技,可惜许多产品没有盲人操作说明书,只能听家人讲述使用感受……”演讲中,尹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扑面而来的活力深深地感染了寿文星。
寿文星与尹俊母亲交谈时还得知,先天视力残疾的尹俊从盲校毕业后又刻苦自修大专,学习针灸推拿按摩。现在与丈夫经营一家推拿按摩店,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尹俊给我们健全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我要学习她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精神。”寿文星如是说。
在好故事演说大赛中,寿文星还提到了宁夏首个参加高考的盲生——黄莺。
黄莺曾是银川市图书馆视障读者阅览室的忠实读者。
“黄莺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她展现了坚强者的自信、奋斗者的风采。”寿文星说。
2009年,银川市图书馆开展爱心助盲志愿服务,寿文星作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帮助盲人参与读书会、朗诵会、新年联欢会、象棋比赛等活动,还为盲人讲电影、提供均等化服务。
“盲人身上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积极乐观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寿文星说,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的梦。生逢强国时代,自己会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当好志愿者,牵手残疾人,共圆中国梦。(记者 姜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