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路没路,树没树,一场大雨田成坑。”两年前,海燕村的境况让搬迁至此的移民怨声载道。2017年11月,石嘴山市惠农区接手管理这个移民村后,区委、区政府引进扶贫车间,开启“造血式”增收新模式,使得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村民都能在家门口打工,四通八达的柏油路让走在致富路上的村民步履坚定了起来……
村民在宁夏华荣纺织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筛选成品袜子。
家门口挣得比城里多
前不久,在外打工的杨永铁回到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二村的家。一进门,女儿杨玲将1000元现金递到他手里。
“咋这么多钱?”杨永铁吃惊地问。
“上个月挣了4180元的工资,给您和妈妈每人1000元的红包。”杨玲笑着说。
“家门口挣得比城里还多?不是说那活好干得很么?”杨永铁还是不相信。
“平时每个月都能挣3000元以上,这个月我多加了几个班就挣了这么多。”杨玲说。
2018年6月,杨永铁一家6口人从海原县九彩乡搬迁到海燕村。20岁的杨玲之前在城里做收银员,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一站就是大半天。
去年12月底,听说家门口开了袜子厂,杨玲想先去干着试试,没想到活越干越顺,钱越挣越多,自给自足的同时还能补贴家用。
7月3日,宁夏华荣纺织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的120台机器轰轰作响,20余名移民妇女在机器前来回穿梭。
“按几个按钮,换换针线,简单得很!公司大门对面就是我家,孩子们有啥事出门走几步就能照应上。”38岁的李小琴说着,将机器筒口出来的袜子抖动几下翻过来仔细筛选。
“昨晚睡足了,想再加一个班。”31岁的苏子梅说。
“再干几个小时就赶紧回,身体要紧。”车间负责人陈亮说,现在每天都有主动要求加班的村民,一个班能生产1万余双袜子。
由于该公司订单主要出口欧洲,工厂需要24小时轮班。刚开始,很多村民还接受不了上夜班,慢慢的,村民适应了工厂化的作息时间,主动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目前,该公司已对80余名村民进行培训,企业达产后将解决160人就业。
干劲不输年轻人
7月2日16时30分,宁夏润龙包装新材料有限公司海燕村扶贫车间外,工人将成品装车。车间里,十几名老人、妇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歇息、聊天。
“今天咱俩一共套了1600个。”60岁的杨应梅对63岁的丈夫兰风明说。
“还套得动不?”车间负责人杨强关心地问。
“再套600个!”兰风明说完,老人们纷纷站起来,拖着一沓沓包装袋向工作区走去。
70岁的杨志梅娴熟地将一层又一层的袋子套好堆放起来,没一会儿工夫,旁边的架子上就堆起了厚厚一叠。
“我每天套够1000个就回家。”杨志梅说。
“杨姨那么大年龄都干着呢,我们这些年轻人更不能偷懒。”37岁的杨生兰说。
“这里的工人虽然年龄一个比一个大,但干起活来一个比一个起劲。”杨强说。
据了解,海燕村属于自治区确定的“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刚搬来时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9户1078人,目前已脱贫184户760人。
近年来,惠农区把产业扶贫作为海燕村“输血”向“造血”转变的突破口,投资1500万元建成3个扶贫车间,引进杭发袜业、润龙塑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贫困户110余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人,月平均收入保持在2000元至3100元。
多渠道增收前景旺
6月28日一大早,海燕村二村村民马魏英和同村十几名村民一起坐车来到10公里外的路家营子村枸杞基地,已经有几名村民比她们更早到达并忙碌着。
“这个活不累,适合我们年纪大一些的人干。”今年59岁的马瑞芳坐在小马扎上笑着说,她们都是海燕村的移民,来这里打工每天能挣到100余元的工资。
同一时间,位于惠农区红果子镇的宁夏绿宝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脱水蔬菜生产车间里,海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玉仓正忙着切菜、烘干。
“这里都是海燕村的村民,最多的时候每天百余人在地里除草。”海燕村致富带头人杨世奎说。
一年来,惠农区针对海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就业培训900人次。目前,海燕村共就业11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274人。
“听说村上新建了一个养殖园,回头我也贷款买几只羊,争取早日脱贫。”马玉仓边忙着手里的活边说。
今年,惠农区投资2200万元在海燕村建设5000只规模的肉羊养殖园区,同时配套建设羊舍、饲料存储场等设施。预计下个月入栏肉羊3000只以上,将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村委会还组建了海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投资83.7万元将300亩黑枸杞项目的土地平整、起垄、灌水,枸杞种植收益按股分配给农户。
在大力提高移民收入的同时,惠农区还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新修村道并对村民房屋周边坑洼不平的路段进行平整,解决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不断改善着海燕村的村容村貌。(宁夏日报记者 李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