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银川市民大厅的“城市阅读岛”内,许多市民利用办事的间隙在此静心读书,沉醉于阅读的乐趣中。“城市阅读岛”只是银川市“城乡书网”的一个结点。近年来,银川市打造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图书馆为枢纽,22个街道中心图书馆、30座“城市阅读岛”、125家“图书流通服务点”为基础的“城乡书网”。近日,记者对这一书网织网秘诀一探究竟。
孩子们在少儿电子阅报机前浏览。芳菲 摄
市民在“城市阅读岛”享受亲子阅读时光。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摄
街道中心图书馆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宁夏日报记者 赵婷婷 摄
李桂玲(右一)与村民交流读书心得。宁夏日报记者 王刚 摄
银川市图书馆: 书香穿越E时代
秋日柔和明媚的阳光透过银川市图书馆宽大的玻璃倾泻在书页上。每天上午开馆后,年近七旬的李维新都要到期刊阅览部获取最新资讯。谈及图书馆服务上的人性化,老人表示:“读者手持一张二代身份证,便可免押金借阅图书。在这里还能看电影、网上阅读……”
8月29日,记者来到建筑面积5884.64平方米、总藏书量96.2万册的银川市图书馆。馆内860多个阅览座位几乎座无虚席。在如今的“浅阅读”“无纸化阅读”时代,这家图书馆靠什么来吸引人气?
“主动服务的理念、不断创新的服务手段、日益拓展的服务范围和全方位开放的免费服务。”银川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王涛一语中的。银川市图书在藏、借、阅一体化布局模式的基础上,以信息服务为重心,满足读者各种层次的信息需求,提供外借预约、电话续借、微信服务等多种开放性服务措施,同时开展全免费的多种读者活动,举办读者沙龙、报告会、少儿电影展映、知识讲座等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利用图书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自开馆至今,各项服务指标达到国家地市级一级图书馆水平,平均每周开放时间达71小时。每年接待读者40万人(次)、年流通图书80万册(次),现有持证读者7万多人。
银川市图书馆除了设有期刊阅览部、地方文献部、残障读者服务部,还设有亲子阅览部、电子阅览室等,共14个部室。近年来,该图书馆围绕数字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银川市图书馆为总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图书馆为分馆,全市22个街道中心图书馆为服务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全市范围内图书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开通市民学习中心平台、移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建设银川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市民的阅读和学习。
步入电子阅览室,电脑摆放整齐,读者在认真查询信息。这里的80多台电脑,供成人和少儿使用,电子阅览室提供43.5万种图书、期刊、文献的在线阅览与检索。
在位于大厅的朗读亭里,设有触摸点播朗读系统、专业朗读设备。14岁的初中生刘甜甜正在进行朗读体验。她用手机微信扫描屏幕二维码,登录“朗读亭”,选择自己喜爱的朗读素材,对电影《大鱼海棠》里的对白选段与背景音乐进行录制,系统自动录音。朗读完成后点击“保存上传”,即可在“银川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查看和分享已录制的朗读作品。
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银川市图书馆还承担起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责任,探索功能延展,寻找“赋能”模式。打造了“银川读书日”“书香银川·百姓讲堂”“你买书·我买单”“共享阳光·爱心助盲”“共享读书乐”“暑期荣誉小馆员”“亲子趣多多”等多项读者服务活动品牌。市民李英杰是“你买书·我买单”的受益者,“持图书馆读者证,可以在银川市新华书店自主挑选100元以内的图书3册,由图书馆买单,读者在1个月内归还图书馆即可”。
阅读推广部主任欧建华则表示,“读者想看什么,图书馆就买什么,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此项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读者阅读幸福获得感,也进一步提升了实体书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是一项有意义的文化惠民活动。
这些读者服务活动品牌,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提升了首府城市的生活品质。如今的银川市图书馆已成为全区现代化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中一张亮靓丽的名片。(芳菲)
城市阅读岛:打破市民阅读空间
每天早上8时30分,银川市市民大厅图书管理员李惠兰总会准时出现在大厅内的“城市阅读岛”,在将所有图书清点整理后,再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工作。
“现在,来市民大厅‘城市阅读岛’看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图书也越来越受欢迎。”李惠兰说道。
木质书架、休闲沙发搭配各类绿色植物,位于3楼一隅的“城市阅读岛”就像一方隔绝了喧嚣的空间,让许多来这里办事的市民感受良好的阅读体验。
2017年初,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以深入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为抓手,启动了“城市阅读岛”文化公益建设项目。银川市图书馆通过实地考察,选择了市民大厅、火车站、残疾人帮扶中心、建发大阅城、第一人民医院等人口覆盖面广、环境优美的公共场所建设并开放了20个“城市阅读岛”,在培养市民阅读习惯的同时,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馆外,打破了市民阅读空间的限制。
“城市阅读岛”都配备有书架、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图书下载机、沙发以及休闲阅览桌等。每个“城市阅读岛”配送300册至600册图书、10种报纸以及20余种期刊供市民免费在“岛”内阅览,同时专门配备的电子图书下载机,市民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无线下载随时阅读,让“岛”内的图书容量无限扩大。
从市民大厅“城市阅读岛”开设至今,李慧兰见证着这片空间的发展,也感受着人们读书意识的变化。
“一开始,来‘城市阅读岛’看书的人并不多,大家只是好奇的过来看一看、坐一坐;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市民大厅办事的很多人都会利用等待间隙,来这里看看书、翻翻杂志,有些赶时间的还要把没看完的部分用手机拍照保留下来。”李惠兰说,曾经冷清的“城市阅读岛”如今早已变得热闹,有些住在附近的市民还会利用休息时间,专程赶到这里看书。
这不是“城市阅读岛”项目的个案。随着社会发展和民众综合素质的提高,阅读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城市阅读岛”的出现,则为大众阅读提供了条件。
2018年,银川市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了10个“城市阅读岛”,新一轮阅读岛的建设更加注重建点场所的便利性、内部环境的舒适性。在“岛”的形象设计方面,使其更加具有区域感和舒适性,以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据统计,30座“城市阅读岛”平均每天接待读者2000多人,目前各“岛”除了过往市民以外,同时还拥有自己的固定读者群,成为银川市图书馆的馆外阅览室。
银川市力争到2020年在全市打造100个“城市阅读岛”,更好更快地拓展了城市阅读空间,有效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惠及更多市民读者。
从“让市民想看书”到“让市民有地方看书”,从小部分带动到掀起全民阅读热潮,从阅读成为市民习惯到成为这座城市的常态,不断增加的“城市阅读岛”将浓厚的书香散逸到银川的大街小巷,为这座城市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街道中心图书馆: 让阅读嵌入百姓生活
8月28日14时,家住银川市金凤区福通小区的薛依凡和薛依菲准时来到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办事处中心图书馆“报到”。这里是姐妹俩暑假最喜爱去的好去处,除去周末,两人每天下午都会来图书馆看书。
在这里,薛依凡姐妹俩还认识了很多好朋友,6岁的于涵熙、9岁的徐家辉……一群小伙伴们每天中午1时左右就会在黄河东路街道办事处福通社区服务站1楼大厅集合,一边玩耍一边等待位于服务站2楼的图书馆开门。
在这个“共享书屋”里,共有图书6000余册,涵盖漫画、绘本、儿童文学、儿童科普、党政读物、畅销小说、文学小说等多个种类,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阅读体验。
当天下午,图书馆开门不久,32岁的刘丽就拿着借阅证来还书。她是位全职妈妈,闲暇时,她喜欢读文学类书籍、看菜谱,但到离家较远的图书馆借书对她来说是种奢望。自打家门口的黄河东路街道办事处中心图书馆成立后,这种奢望变成现实。图书馆离她家步行仅4分钟,平时她带孩子出来散步时,顺道就可以到图书室借本感兴趣的书翻阅。
街道中心图书馆不但给人们提供了看书、借书的好地方,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更多的书,还拉近了居民之间的邻里距离。
家住新琇苑小区的吴华今年66岁,退休后他常来图书馆看书、借书。时间久了,他在这里认识了不少跟他一样爱读书的老伙伴们。“最近你又读了什么好书?”“今天你看了哪些好文章?”关于书籍,吴华和书友们常在一起交流。有时因为对书中观点的分歧,他们还会争论起来,好不热闹。吴华说,退休后老年人最怕孤单,读书不但能充实退休生活,还能在借书的过程中结识很多书友,大家平时在一起交流聚会,让退休生活充满了书香味又不孤单。
2015年,银川市在三区22个街道中心建立图书馆,其中,兴庆区11个、西夏区6个、金凤区5个。每个街道中心图书馆除基数不少于6000册的纸质书籍外,还安装有电子阅读设备,其中包括电子阅报机(含几百种电子报、刊)、电子图书下载机(共有2000多种图书)等。居民只需要办理一张银川市公共图书馆借阅证就可免费借阅。居民还可使用智能手机下载客户端,实现图书查询、下载、借阅等。
借书方便了,还书一样也不难。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办事处中心图书室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资源的便利化、均等化,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街道中心图书馆实现与银川市图书馆、三区图书馆三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极大方便了居民的借还书。也就是说,假如你是在银川市金凤区图书馆借的书,还书时,你可以持借阅证,在就近的街道中心图书馆还书。
为了让图书资源流动起来,居民能阅读到更多书籍,银川市图书馆每天会定期将各街道中心图书馆的书籍打包“漂流”。书“动”了,居民们读书的种类随之丰富了起来。
“图书馆建到社区,既能让居民在家门口方便地分享或借阅书籍,又能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福通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丽告诉记者,街道中心图书馆的出现,悄然改变着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回归阅读,让社区飘满“书香”。(宁夏日报记者 赵婷婷)
图书流通服务点:为村民生活添书香
初秋季节,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的西红柿基地,诱人的果实缀满枝头。作为全国一村一品西红柿种植示范村,2015年以来,村里的西红柿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不仅打响了“镇河”品牌,更让众多的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镇河村,伴随“镇河”品牌一同“成长”的还有村里的书屋。2015年,镇河村农家书屋成立后,李桂玲兼任镇河村图书室管理员。不足2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就成了李桂玲的另一个家。
全村1000多户村民,人均13间大棚,作为村干部的李桂玲,她和丈夫带头种植“引领实验棚”,新品种种植成功后再推荐给乡亲们。
“种植新品种,除了农技人员手把手教,还要下苦功钻研农业理论知识,农业生产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农家书屋其实是个‘充电’的好地方,也是村民们增长知识、提高本领的‘加油站’”李桂玲说。
多年来,李桂玲在农田和书屋两头跑,到了收获季节,自家的几栋温室尽管忙得喘不过气来,但农家书屋她依然每天打理得井井有条,前来借阅书籍的村民纷纷点赞,大家更愿意把李桂玲称为农家书屋的“妈妈”。
2016年3月,银川市联合兴庆区将镇河村设立为银川市图书馆图书流通服务点,让李桂玲兴奋的是,银川市文广局先后拨款11万余元,让镇河村根据需求自己选购书籍,除了村民们喜爱的种植、养殖一类的书籍,李桂玲还挑选了一批军事、科技、教育、文学和经济类书籍,以满足乡亲们的阅读需求。
但问题随之而来,镇河村共有11个生产队,离村部最远的生产队超过3公里,而农家书屋设在村部,村民们取阅极不方便,如何让这些原本“沉睡”的图书纷纷“活”起来,让村民的文化业余生活浸染书香?
在李桂玲建议下,镇河村村委会创新管理模式,决定在11个生产队长家里各设一个图书流动点。此外,在人口较为集中、人流量较大的商店设置4个流动点,由村里热爱读书且德高望重的村民负责管理。“现在镇河村单个图书流通点,每个月书籍流通量比过去农家书屋全年的还要多。”李桂玲说。
在镇河村农家书屋,52岁的李桂玲每天都要耐心地整理书籍,有折痕的抚平,有破损的一一粘好,有村民上门借书,她便热情主动地为他们介绍书籍,减少了他们挑选的时间。“以前村民们来借书,总是把书屋翻得乱七八糟,也耽误了很多时间,毕竟大家还要下地干活,既然我是管理员,就要更好地服务群众。”李桂玲告诉记者,利用空闲时间,她熟记各种书籍的位置,如今村民只要告诉她需要什么类型的书,她几分钟就能迅速找到。
“农家书屋有了好管家,来读书学习的村民越来越多了,还有的村民把有用的知识用手机拍下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到书屋看书的习惯却没有改变,每次遇到啥不懂的问题,我都要来书屋找书,边看边摸索。”村民王美玲如是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觉得变化最大的就是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有了农家书屋这把‘金钥匙’,村民们仿佛也找到了致富的‘捷径’,作为一名党员,我将立足自身岗位,不忘初心,向村民们宣传读书的好处,调动农民读书的积极性,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培育农村和谐的沃土。”李桂玲说。(宁夏日报记者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