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玮与父母翻看着相册,满满都是幸福回忆。
“回来了?快吃饭!”9月18日晚9时,听到门响,73岁的石启霞起身,儿子顾玮从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下班回来了。
每天早上7时出门,每天晚上9时以后才能回家,或者是干脆住在村上,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半年。今年4月,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四大队副队长的顾玮,被党组织派往欣荣村担任第一书记,5月,顾玮又成为欣荣村村支部书记。双份的责任,让顾玮夙夜在公。
“欣荣村现有1817户8580人。我到欣荣村的时候,村里还有91户未脱贫建档立卡户。我们下定决心,今年要全部摘帽。”说起欣荣村,顾玮滔滔不绝。
刚到欣荣村,顾玮就挨家挨户上门,把情况摸了个遍,光笔记本就记了好几本。欣荣村是个移民村,村民全部来自南部山区,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从有将近一半的贫困户,减少到只有91户未脱贫建档立卡户。这91户人靠什么去脱贫?那些已经脱贫了的怎么去巩固?
顾玮心里算起了一笔账:91户人中13户是老弱病残只能兜底,其他78户则可以通过产业扶贫,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摘帽”。找项目、找资金、找路径,到欣荣村的这5个月,顾玮没有休息一天,想尽办法只为脱贫。同时,为了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和营造良好村风民风,顾玮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推行“巷长”管理机制,打造强党建促脱贫暖心积分超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集体建立助学机制,给村里考入大学的孩子们资助,向应征入伍的军人给予拥军慰问金,正向引导村民支持孩子上学、参军。6月底,他路过水渠时,紧急施救了一名溺水村民。顾玮的所做所为,让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了比对、有了榜样,村民脱贫的愿望更强烈、谋发展的劲头也更足。实际上,1993年,走出校门的顾玮就进入农牧系统,从银川市畜牧兽医站,到农业信息中心再到银川市农村合作经营指导站、农业综合执法支队,一直用心用情工作。对于70多岁的顾童生、石启霞夫妇来说,虽然心疼儿子的忙碌,但却大力支持儿子的工作。为了解决儿子的后顾之忧,老俩口主动承担起照顾孙子的任务:“我们也是农牧人,也是这么干过来的。”
顾童生和石启霞是1958年、1959年跟随父母来宁夏的支宁人,一位来自上海、一位来自江苏。1962年,2人从宁夏财经学校毕业后,和十几位同学一起分配进入贺兰山脚下的园林场,成为农牧人。
上世纪60年代,银川还是一座小城。第一天报到,不到18岁的顾童生、石启霞记忆深刻:汽车坐到新城,就没有了路,只能顺着小道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园林场。
到了园林场,平整土地、栽种树木……农活辛苦,但所有人抢着干。硬是用几年的时间,把一片荒滩整治成了花果飘香的田园。“现在贺兰山脚下农田的基础,就是我们那时候打下的。也正是有那一段劳动的经历,才让我们知道农民的不易,也就一心扑在农业农村上,想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顾童生说。后来,老两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一生奉献给农牧。退休后,又全力以赴支持顾玮的工作。
“我希望用两年驻村工作,带着欣荣村再变一个样。”这是顾玮眼下的愿望,也是顾童生、石启霞的愿望。父子两代人,也用近60年的时间见证了宁夏农村农业的变迁。“尤其是这十年,农村变化太大了。但我也相信,我们宁夏的农村,会更富更美更兴旺。”顾童生说。(秦一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