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洁以一颗慈母心对待小患者。(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在银川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家三代从医,她们经历了代际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唯医者仁心不变。
9月18日中午12时30分,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顾洁看完最后一位小患者后,她才松了口气喝了些水。她一上午共接诊37人,下午还有一个会议要参加,第二天又要出差。“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为患儿解除病痛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顾洁对记者说。
顾洁从小生长在石嘴山市白芨沟煤矿,父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支边来到宁夏,母亲退休前是矿上医院的一名护士。顾洁的女儿目前正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习,即将成为一名医生。
“我家离医院近,妈妈就常被叫去加班。”顾洁回忆说,因为父母工作都很忙,她是家中老大,好多家里活都是她来干。
1988年,顾洁参加了高考,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妈妈一定要让我学医,所以填报志愿时就报的是医学专业。”顾洁说。
从步入医学学府那一刻起,顾洁就深知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重大使命。“我在学校时,数学、物理成绩平平,但对当医生很重要的生物、化学以及后来所学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等学科悟性很高。”顾洁说。
大学毕业后,顾洁被分配到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因“文静的外表”被当时的医院负责人安排到儿科。对于儿科医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说,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儿、家长想要给孩子治疗疾病的迫切心情、孩子因疾病而痛苦无助的哭闹……
“当了这么多年儿科医生,到今天我依然从心底喜欢儿科这个专业。看病遇到哭闹的孩子我总是会逗一逗哄一哄,孩子情绪马上就会好很多。”顾洁说。
时隔十几年,顾洁依然记得自己与一名孕期26周、体重仅860克的早产儿的缘分。2003年,当时正值夜班的顾洁接到一名焦急的爸爸抱着孩子从内蒙古急匆匆赶过来,他刚出生的女儿全身发紫,看起来似乎只剩一口气了。
放暖箱、插鼻饲管、上呼吸机……整整抢救了一晚上才上孩子暂时稳定下来。“一个孩子的康复倾注了医务人员的大量心血,但也与父母的付出息息相关。当时那个孩子情况很危险,在交代病情时跟这位父亲说很有可能抢救不过来,但这位父亲从未想过放弃,告诉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救下去’。我很感动,告诉他,‘不愿意放弃那我们就共同努力’。”
这个婴儿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NICU治疗了2个月,过了一道道关卡,呼吸机撤下来了,但氧气还不能停。于是,顾洁又和科里的同事多方联系把孩子转到北京去治疗,终于挽救了一条鲜活的小生命。
后来,顾洁一直和这个孩子的父母不断联系,教家长做干预操,做神经系统评价,再评价再干预,以至于后来孩子亲切地称顾洁为顾妈妈。
“作为一名母亲,我曾为女儿是否要学医纠结过;但身为一名医生,我掩饰不住心里的自豪。”顾洁表示,希望女儿在学医的道路上打好扎实的基础,适应新时代对医生的新要求,续写家庭的白衣情缘。(记者 李志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