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变“冬忙” 科技下乡“下”到农民心坎上
编者按: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这是我区广大农民从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自治区科协、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围绕科技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农产品销售等内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远程科技课堂教学、线上授课线下现场教学,仅2019年,服务农民近10万人次。
随着科技工作者送科技下乡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农民一改“猫冬”的习惯,充分利用这段宝贵时光,“充电”学习,用科技武装头脑,用技术发家致富。
日前,记者采访部分科技工作者,听他们讲述送科技下乡的故事。
蒋儒龄: 做好产业的守望者
蒋儒龄(右一)指导果农把握拉技开张角度。
12月10日,冬日的凛冽让海原县的清晨多了几许寒意,海原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秘书长蒋儒龄一大早便出门,赶往史店乡米湾村。
1个小时后,汽车在村里的梨树种植基地边停了下来。蒋儒龄快速走进地里,站在村民围成的一个大圈中间,开始了关于果树修剪知识的讲解。
“蒋老师,您讲慢点,我得把这些知识记在笔记本上。”“蒋老师,上面的枝条修剪注意事项和下面是一样的吗?”村民七嘴八舌,纷纷提问。
蒋儒龄听着大家的话,耐心与村民交流。
“这几年,村上的梨树种植渐渐有了规模,大伙对栽培管理技术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把大家都教会了,种梨树的收益就能更好了。”蒋儒龄说。
在农业领域干了一辈子,蒋儒龄对这份职业的感情非常深厚。今年61岁的他虽已退休,却仍然和从前一样“闲不住”。
蒋儒龄出生在海原县,1981年毕业后,成了原海原农技站的一名技术员。由于工作需要,他常年到基层下乡,从事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土豆、西甜瓜、小茴香、各种果树……在海原县甚至是全区种植范围内的农作物,他几乎都有涉猎。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任务可不轻,下乡1次至少得7天才能回一趟家。由于交通不便,20公里之内的地方全靠走路。”蒋儒龄回忆说。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步行到搭乘客车,从骑摩托车下乡再到近几年可自驾汽车东奔西跑,条件的改善让蒋儒龄在工作中更加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排忧解难和推广新技术中。
农忙期间没有节假日,背着技术资料,拿着调查笔记,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春夏季节,顶着太阳穿梭在田间指导……靠着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蒋儒龄在工作中不断积累,脚步踏遍海原县各乡镇,在岗位上干出了成绩。
2016年,蒋儒龄作为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专项服务农业专家,他将目光和精力放在了香水梨产业服务方面。“海原县种植香水梨的历史已经有200多年,但一直未形成产业。在好政策支持下,香水梨种植初具规模,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带着对专业的责任,他认真钻研相关知识,并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向农民示范栽培修剪管理技术,为大家答疑解惑。
2018年4月,蒋儒龄当选海原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退休后,他却比从前更加忙碌:为种植户提供专业培训、指导种植、提供技术咨询。
“与农业技术打交道40年,帮助农民、服务群众已成为我的事业。如今虽然退休,但我仍然要发光发热,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在需要的地方。”蒋儒龄说。(记者 马越)
盐池县: 把致富“金钥匙”送到农民手中
盐池县科协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发放种植、养殖技术资料。
“这里出产的甘草,销往内蒙古、甘肃及周边地区。”12月11日,在盐池县花马池镇城西滩村800亩人工甘草育苗基地,盐池县花马池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温建军如是说。
2016年,花马池镇成立专家服务团,通过送科技下乡,积极开展专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对一跟踪指导服务。针对推进滩羊、黄花、小杂粮、马铃薯、林木育苗、甘草、优质牧草等优势特色产业,花马池镇专家服务团开展现场指导、咨询服务。同时,先后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8期,受益群众1.2万余人次,解决难题149个,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无独有偶,冯记沟乡也通过科技下乡,走上了科技引领之路,解脱贫富民之困。
冯记沟乡地处盐池中部草畜产业带,草原面积135万亩,年滩羊饲养量在40万只以上。今年以来,冯记沟乡按照县科协的安排部署,将“三长”(农技站站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吸纳到乡科协组织并担任兼职副主席,助力精准扶贫。
在助力精准脱贫的过程中,乡农技站长牵头发展草畜产业。先后引进8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平台村万亩优质牧草、马儿庄村万亩高效节水、雨强村黄花等4个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区,带动群众发展现代农业。
乡农技站还从滩羊产业发展标准化生产、质量追溯、品牌宣传、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进行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近40家,建设滩羊养殖棚圈近1万座,滩羊规模养殖基地12个,滩羊养殖主体呈现“企业+协会+规模养殖园区(场)+养殖户”的结构组成,辐射带动农户1120户,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0%。
目前,冯记沟乡80%以上常户住都在发展滩羊养殖,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滩羊产业。
平台村村民薛虎为给儿子看病先后花费10余万元,其本人因患有风湿病,双腿走路艰难,迈不开步子,一家人经济负担很重。
2015年,薛虎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初,他从信用社贷款3万元,把自养的滩羊规模从20只扩大到80只。在乡农技站站长张广明的指导下,他精心饲养,羊只个个膘肥体壮,他家的羊一年产两次羔羊,2018年,仅养羊一项纯收入就达到3万多元。
截至目前,冯记沟乡建立了黄花、小杂粮、中药材、脱毒马铃薯4个科技种植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80%以上,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000元。
盐池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范庭山介绍,全县各级科协将扶智和扶能相结合,通过送科技下乡,把致富“金钥匙”送到基层,促使农民增收致富。(记者 高菲)
为脱贫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当前,从个人生活到社会发展,“科技”二字的力量越来越大。可以说,只要与科技“牵上手”,事业往往就有了更强大的支撑力。那么,如何为精准扶贫插上科技的“翅膀”呢?
组建宁夏科技志愿者服务总队,举办科技专家助力脱贫攻坚行动集中服务活动,开展乡村脱贫富民提质大讲堂活动,新建科普宣传栏,举办农村中学科技辅导员培训,直接为农民送技术、传经验;为农民群众、妇女、社区居民、医护人员举办专题科技报告……近年来,我区通过一系列科技扶贫的政策措施,搭建科技专家与农民直接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进贫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上,效益有目共睹。
为扶贫注入科技的力量,从实践来看,这也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精准”二字,讲究方式方法,讲“科学”是题中应有之义。比如,对贫困地区和群众来说,不管是转变种养殖结构,还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抑或是打造特色品牌,要实现产业持续发展,摆脱“小打小闹”“看天吃饭”的束缚,技术保障、科技含量的比重显然是越高越好。比如,帮助贫困群众掌握实用技术,开展有效的科技培训是最直接的途径。再比如,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上,转变观念,增强科学的认识亦可以发挥“一臂之力”。实践证明,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扶志扶智,科技这把“金钥匙”都能够,而且应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今,脱贫攻坚战已到了决胜阶段,对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科技资源等各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给扶贫插上科技的“翅膀”,大有可为。(杨柳风)
张虎: 技术送上门 农民致富有信心
张虎在养殖户家喂牛吃科学配置的饲料。
时值隆冬,沉浸在冬闲的彭阳县王洼镇杨寨村,却掀起“冬闲学技术、农忙促增收”的学习热潮。
“预防口蹄疫,我有小诀窍。先预防二消毒,三堵贩子不上门。”11月30日,一场技术培训会正在该村举办,主讲人是彭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高级兽医师张虎。
简单易懂的顺口溜,让村民很快记住了口蹄疫预防诀窍。
这时,养殖户耀录匆匆跑进培训现场。
“我家牛不吃不喝两天了!这可咋办?再过几天要生产了!”
还剩下一部分内容未讲完,该怎么办?
张虎索性将培训教室“挪到”牛棚,带着100多名“学生”直奔海耀录家。
一阵“望闻问切”后,张虎发现牛的病因——消化不良,导致急性前胃迟缓。
“饲料不能太单一,喂牛要规律,不能饥一顿饱一顿。”为牛服药、开出“处方”后,张虎又围绕饲料搭配、饲草料加工调制、日常管理、牛羊营销等方面,进行现场授课。
从业多年,张虎组织开展的畜牧兽医科技知识培训500多场次,受益人员达4万人次。
1999年,张虎从宁夏固原农校毕业。在校表现优异的他,得到了难得的留校机会。
但同时,彭阳县冯庄乡畜牧兽医站向他抛出“橄榄枝”。
去留之间,张虎几夜未眠。几天后,他作出决定——回到家乡。
“那里的老百姓缺技术,他们更需要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张虎深知,村民全凭个人经验搞养殖,不懂养殖和防疫技术,经常赔个底朝天。
工作之初,张虎每天穿梭在牛棚羊舍之间,为农户解决养殖难题。时间久了,邀请的农户太多,实在忙不过来,张虎灵机一动——干脆搞培训,把集中培训与上门指导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想法一经提出,得到了乡村干部们的支持,老百姓更是叫好。
此后,冬闲时节送技术,变成了张虎雷打不动的习惯。
肩挎兽医工作包,骑上摩托车,逐村逐乡开展培训,张虎走遍了彭阳县的各个村落,行程约25万公里,甚至骑坏3辆摩托车。不久前,他又自费买了一辆小汽车,继续送技术送服务的征程。
2017年,张虎与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攀上了“亲戚”,每月定点上门指导。
家住新集乡赵沟村的马廷伟养殖4头牛,却因不懂养殖技巧,收入裹足不前。
张虎先对现有的4头牛科学配制饲料,育肥后出售。然后帮马廷伟申请贷款,购买3头优良品种肉牛。
从饲养到人工授精、助产,张虎手把手地教。
“从前一年死2头,如今一年产2头。学会科学养殖方法,致富也有盼头了!”马廷伟感慨地说。
“我是一名兽医,更是一名党员干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所在。”张虎盘算着,来年对全县畜牧兽医人员开展全面培训,号召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行动起来,参与送科技下乡,帮助百姓实现“牛羊满圈、家家富裕”的美好愿望。(海文)
李海洋: 科技助力 “苦土”变“沃土”
李海洋(左二)组织技术人员观摩覆膜穴播谷子技术。
冬闲时节,同心县预旺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海洋却异常忙碌,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为村民送技术、作培训。“我1989年从固原农校毕业,一直扎根在基层农业生产第一线,30年了,很热爱这份工作。”李海洋说起自己的职业选择时,感到很幸福。
“西海固”是一片苦土,李海洋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知道农民生活的艰辛不易。因此,他利用自身所学,创新集成农业先进使用技术,提高旱作节水农业种植水平,努力把“苦土”变为“沃土”。
在同心的旱塬大地上,李海洋被当地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专家朋友”。
30年来,他乐此不疲地往返于田间地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我喜欢和农民朋友打成一片,从他们的需求当中确定我的奋斗方向。”李海洋说,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他潜心研究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下的耕作模式,探索出了中药材、小杂粮、马铃薯、地膜西瓜等特色作物增产增效技术。
2016年,李海洋被自治区科技厅选派为科技特派员,他决定深入预旺镇南塬村、青羊泉村,以发展高科技含量、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在当地引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为改变从前农业技术推广“说给群众看”的做法,李海洋深入村子开展技术培训,先后举办38期培训班,为11个村的村民传授技术,促使大家从传统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转变为精耕细作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
从2017年至2018年,李海洋结合同心县旱作区的实际情况,先后引进中药材双覆膜种植技术、小杂粮波浪式覆膜穴播种植技术等12个农业实用技术,在旱作区建成了4个示范园区,核心区示范面积0.8万亩,亩均增产680元。(记者 张贺)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