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进行新一代烟碱类杀虫剂中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12月25日,向客户提及企业柔性引进的科技创新团队,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发事业部总经理赵黎明满脸自豪。
贝利特科技创新团队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经为企业带来不少“红利”,其中实现成果转化新产品8种,仅2019年企业申报发明专利11项。
一直以来,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以间歇式反应为主,投入成本高、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较差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解决难题,人才必不可少。
贝利特曾尝试着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人才,但效果不佳。
何不换种引才方式?
2年前,贝利特柔性引进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的22名专家,围绕氰胺产业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
针对企业存在的难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张敏卿带领助手合力攻关,对咪唑烷连续化工艺进行优化升级。
“有专家助力,就是不一样。”赵黎明说,发生化学反应时,温度的高低、反应时长、酸度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若化学反应不连续,还会产生不少废料,给企业带来损失。为解决这些问题,张敏卿和助手反复调试,在企业一待就是一个月,与工人同吃同住,经过6个月的努力,最终将间歇式反应改变为连续化反应,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从前,从投料、反应到离心、干燥、包装,每个环节均需工人在场。如今使用自动化装置,机器自动投料、包装,我们只需坐在中控室监测各种参数,现场人员进行点检即可。此外,40%的人力被‘解放’出来,分散到其他车间各个岗位。”贝利特董事长李玉忠介绍,通过“机器换人”的方式,人力成本大降低、员工素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
每年寒暑假,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张相洋频繁到访贝利特的时候。今年5月,一位客户反映噁二嗪产品在衍生反应时出现异常。在现场调研后,张相洋查找出导致产品异常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优化工艺流程。
为吸引人才“留得住”,贝利特采用项目合作的方式,专门设立项目基金,用于氰胺及其下游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改造升级。仅去年,该企业为项目支出1000多万元。同时,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建立了合伙人机制,由“分蛋糕”变为“做蛋糕”, 使得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员齐心协力将贝利特做大做强。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李玉忠表示,贝利特的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已承担起运营管理、产品布局、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为企业铸造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海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