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盐同红合唱脱贫致富进行曲
2020-04-03 09:49:24   
2020-04-03 09:49:24    来源:宁夏日报


<p>  红寺堡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小拱棚基地内繁忙有序。</p>


红寺堡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小拱棚基地内繁忙有序。


<p>  同心县河西镇同德移民村是扶贫车间试点村。</p>


同心县河西镇同德移民村是扶贫车间试点村。


<p>  盐池县大水坑镇谷山塘村建档立卡户冯广包装石膏板。</p>


盐池县大水坑镇谷山塘村建档立卡户冯广包装石膏板。

  核心提示:

  梦想与春天同行,信念与幸福同步。

  4月初,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盐池同心红寺堡,一派人勤春来早的景象。

  当地干部群众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与时节同行、同时间赛跑,合唱脱贫致富进行曲。

  吴忠市53%的地域属于贫困地区,所辖5个县(市、区)中,盐池、同心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红寺堡区是自治区级重点贫困县,同心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4年以来,该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贫困人口数量由2014年的19.7万人下降到目前的0.4万人。

  盐池县 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盐州大地,昔日“戎狄居地”,而今生机盎然。

  2018年9月29日,自治区政府批准盐池退出贫困县序列,该县成为全区9个贫困县(区)中第一个脱贫摘帽的县。

  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近日,记者来到被誉为石膏产业小镇的盐池县大水坑镇,了解宁夏巨拓实业石膏深加工项目“共享工厂”的脱贫故事。

  该项目2018年6月落户大水坑镇,500名湖南籍企业家众筹组建集石膏制品深加工、研发、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共享工厂”。石膏线条生产线上,一条条石膏线经过灌浆、压膜、分拣等工艺后变为成品。“全国除海南市场外,全部布局到位。企业3月19日复工复产以来,一期1号厂房8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解决了周边200余名群众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54人,月均收入4000元左右。”该企业常务副总袁四平介绍。

  大水坑镇谷山塘村建档立卡户冯广和工友们忙着包装石膏板。去年3月14日,他到“共享工厂”工作,月工资4500元。大水坑镇副镇长黄波涛介绍,作为宁夏最大的石膏产业基地,未来3至5年内,镇里计划建成30个生产车间,带动周边1000至1500余名群众就业,对带动盐同红集中连片贫困区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盐池县扶贫办党组书记胡建军介绍,县里制定出台《盐池县2020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及12个子方案,整合各类资金9.97亿元,围绕“四查四补”,深入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巩固提升工程”和扶贫对象动态调整、脱贫攻坚“回头看”工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同心县 扶贫车间“次第花开”

  旱塬同心,曾名“半个城”。新旧两区依清水河延伸,森林公园内柳叶迎风、松树挺拔。

  2018年底,同心县扶贫车间荣获全国“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奖。

  2020年3月,自治区政府批准同心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同心县河西镇同德移民村是扶贫车间试点村,亦是“十二五”期间同心县建设的最大生态移民村。

  记者走进鳞次栉比的砖瓦房居住区,一座高大建筑物映入眼帘,这是村里的扶贫车间。

  “哒哒哒……”从王团镇罗台村移民至同德村的贫困户马锁燕熟练操作着缝纫机,布块在她手中自如飞舞,她正在加工学生服装。“我家距扶贫工厂400米,缝制衣服月收入2400元,丈夫在村里枸杞庄园务工也有收入。”昔日围着锅台转,如今转型为蓝领工人的马锁燕说。

  村民马志花2011年从王团镇移民至同德村,起初四处打工。她说:“扶贫工厂环境整洁,风吹不着、雨淋不湿、太阳晒不到,有固定收入,每天上班从家里到工厂骑电动车只需5分钟,中午下班还能回家给孩子和老人做饭,这样的日子搬出大山前从未想过。”

  同德村村干部指着扶贫车间旁的幼儿园说,“扶贫车间与幼儿园挨着,家长上下班时就能顺便接送孩子。”

  宁夏新丝陆服饰有限公司扶贫厂长胡杰介绍,同德村扶贫车间吸纳务工妇女70余人,55人为建档立卡户,人均月收入在1800元至2000元。复工复产以来,为银川市、吴忠市和同心县10余所学校缝制校服,目前接到近10万套校服订单。

  同心县扶贫办主任杨国林介绍,全县建成23个扶贫车间,中核防护(科技)、河西同德村新丝陆服装加工、石狮满春村毡匠坊毛毡、润德枸杞深加工、南安村纺织等扶贫车间,在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务工就业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红寺堡 精准施策补齐短板

  罗山腹地,移民家园。群峰叠翠,风光旖旎。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

  2020年3月,自治区政府批准红寺堡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早春时节,该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小拱棚基地内热闹不已,拱棚内的黄花菜绿叶青翠、菜条丰腴、色泽鲜亮,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清香。

  移民挥锹整理菜地灌溉管带,培土固定拱棚支架,蹲身检查拱棚通风口……

  眼前的景象,让该区扶贫办主任吕振中看在眼里、甜在心上。

  吕振中介绍,小拱棚黄花菜4月10日前开始淌水,错峰上市提前半个月,赶在5月中上旬就能卖上好价钱。

  小拱棚基地内有70多名贫困移民务工,多半来自红寺堡镇弘德村和光彩村。“去年我在这里务工4个多月,挣了5000多元。今年3月中旬至今已经干了15天。”村民袁伟琴介绍。

  宁夏富阳工贸集团红寺堡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后,流转弘德村和光彩村土地9126亩种植黄花菜,实现户均增收12370元。

  红寺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整合涉农扶贫资金4.2亿元,规划确定第一批扶贫项目74个。紧盯群众增收薄弱环节,投入8000万元对建档立卡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给予扶持;出台“扶贫保”产业保险方案,投入939万元承保,提升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记者  苏峰  实习生  马磊  王金芳 文/图)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尤天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