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银川市金凤区对辖区48个社区党支部开展规范化建设,设立社区党委22个,组建居民小区党支部47个,推动社区从“行政末端”向“治理枢纽”转变。“尽管社区治理在不断优化,但新冠肺炎疫情这次‘大考’,还是暴露出基层治理特别是小区治理中存在的不少短板弱项。”4月16日,金凤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突出表现为街道社区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基层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协同治理机制不畅通、社会资源整合不够等。推动基层治理主体社会化、治理单元精细化、治理载体智慧化、治理模式法治化,是破解基层治理困局的“秘钥”。
社区“小马拉大车”负重前行
“以长城中路街道为例,所辖社区数和居民户数、人数分别是北京中路街道的2.3倍、6.7倍、4.2倍,服务常住人口10万户近20万人,5000户以上社区居委会29个,占总社区数的60%,社区‘小马拉大车’问题突出、普遍。”金凤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芳说,疫情防控期间,社区服务人口较多,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医疗卫生、社区民警等公共服务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导致基层治理压力骤增,工作量均达到或超过核定标准的2倍以上。
上海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童伟华告诉记者,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小区物业公司作为小区治理的主体,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居民小区进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协同治理的机制还不顺畅。“事实上,城市社区管辖内社会资源非常丰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团队以及各类自治组织等,都是对社区治理短板弱项的极大补充。但由于缺乏互相沟通的桥梁纽带,造成社会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潜力未充分释放。”王芳说。
疫情防控工作中,金凤区通过“智慧金凤”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在构建视频监控网、信息呼转中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未来城等小区、保险大厦等楼宇通过人脸识别、红外测温等技防手段,有效提高了进出人员检测登记效率,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负担。但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社区治理数据中心尚未建设,疫情防控期间只能用最原始的“人海战术”进行摸排管控,增加了管控成本。
破解困局需“握指成拳”
不久前,金凤区以枫林湾、未来城、居安家园、新海家园二期4个不同类型的小区为试点,启动了创新完善城市小区治理体系试点改革,着手建立社区治理新模式,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整合社区网格员、楼长单元长、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下沉机关干部中的党员力量,建立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的小区治理共同体。
金凤区将通过建立党员“进小区双公示”制度,正向激励和反向监督,推动直管党员、在职党员到小区报到,根据报到服务情况进行星级评定,评定结果作为干部评先树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积极发展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成为中共党员,并纳入小区党支部统一管理,有效动员各级组织、志愿者团队和社会各界力量,全面参与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深挖小区资源和各类人才,引导建立小区治理“四张网”,即以“15分钟生活圈”为载体,优化便民服务网;用好楼栋单元长,织密矛盾排查网;建立金凤卫士警民联防队,织牢小区安全网;倡导树立“和谐小区一家亲”,织紧邻里亲情网。
“要引导社会力量向社区、小区转移,用专业化的服务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金凤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解决社区治理负担重的问题,该区已按程序报请自治区相关部门,拟成立贺兰山中路办事处,优化北京中路、黄河东路、长城中路街道区划布局;调整五里水乡社区,重组银啤苑、金家巷特大社区区划,新增6个社区233个网格。同时,增加政府投入,引导公共服务向社区、小区下沉,优化配置社区卫生、养老、教育、文化、法律、警务等站点,适当增加基层公共服务人员待遇,满足城市化进程和群众需求。
同时,建设金凤区基础资源共享库,对治理单元内的房屋、人口、设施、商铺、公共场所等各类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定时维护、动态掌握,为社区治理及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精准决策服务。推广金凤区社区数字化治理平台,做到反映问题和各类诉求及时处置,为企业、群众及社会组织提供“一网式”便民生产生活服务,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小区治理新模式。启动编制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小区治理单元三个“权力清单”,厘清社区服务与小区自治的关系,为治理主体留足空间。(记者 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