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民生周刊
脱贫攻坚 残疾人不掉队
2019-05-22 06:33:01   
2019-05-22 06:33:01    来源:宁夏日报

  核心提示:5月19日是第29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自强脱贫 助残共享”。近年来,宁夏将4.4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人群,采取综合帮扶措施,精准落实产业、教育、低保、医疗、托养等惠残政策,实现脱贫销号3.1万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总数的69.5%,宁夏残疾人脱贫工作受到国务院扶贫督察组肯定。

007.jpg

彭阳县草庙乡新洼村肢体二级残疾人陈喜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发展种植养殖业,目前已精准脱贫。

  靶向施策助力残疾人创业

  “您好,我们店主营宁夏大米、中宁枸杞、六盘山中药材……”5月19日,隆德县重度残疾青年辛宝同在自己的网店上忙着接待客户。去年,在县残联的帮助下,辛宝同办起了网店,一年来,他通过线上线下双向销售,实现了创业。最近他又帮助其他残疾人朋友一起开网店创业。

  今年49岁的残疾人刘芳芳,是隆德县山河乡农民,因高位截瘫无法劳动,家中生计全靠丈夫一人。2017年,刘芳芳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免费托养到当地闽隆福馨托创园。得知她有刺绣及手工编织手艺后,托创园鼓励刘芳芳动手制作。如今,刘芳芳刺绣挣的钱,基本可以维持了家里的生活。

  我区现有各类残疾人4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6.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残疾人33.38万人,占残疾人总数71.02%;重度残疾人12.03万人,占残疾人总数25.6%。近年来,自治区把残疾人事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推进,给予政策倾斜、工作支持、经费保障。

  隆德县针对当地实际,对困难残疾人采取“托养+辅助性就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把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纳入重点民生项目,先后投入建设和运营资金1800万元,将中心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00平方米扩大为6000平方米。目前已将132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进行集中托养。组织了刺绣、编制、电商、人造花、彩灯制作等培训班,培训残疾人303人次。通过托养中心辅助性就业和人造花扶贫车间就业基地,帮助12个整村推进贫困村36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年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

  强化就地就业

  今年50岁的虎驿格,家住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是一名肢体四级残疾人。2012年,虎驿格全家从西吉县集中搬迁到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安家落户,开始了新的生活。因家里人口较多,家庭生活压力大,搬迁来仍然面临着生活困难的问题。为了缓解家庭压力改善家庭生活状况,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虎驿格一家人转变了原来靠打零工维持生活的思想,决定发展养殖业致富增收,并建起了牛、羊圈舍,从此迈开了依靠养殖致富增收的步伐。

  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对饲料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虎驿格也担起了为牛、羊铡草的担子,不幸的是在一次用铡草机为牛、羊铡草的时候,虎驿格手部意外受伤成了肢体四级残疾。因手部残疾干起农活多有不便,家庭的主要负担就压在了丈夫马新林的身上,而马新林也已经54岁了,对一些稍重的体力活也是力不从心,一家人的生活再次陷入贫困中。但是他们一家没有选择放弃发展养殖业,还陆续增加投入,功夫不服有心人,终于在全家人的努力下,他们家的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同时,虎驿格和丈夫马新林也还在村子周边打些零工补贴家用。目前养羊已发展到27只,养牛已发展到5头,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扶志扶智与提能结合

  针对建档立卡户的贫困残疾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致富门路少、缺技能缺资金缺信息的现状,我区把扶志、扶智与提能结合起来,帮助贫困残疾人熟练掌握就业技能。

  5月20日一大早,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渠乡的金燕来到富农残疾人奶牛托养扶贫就业基地开始了一天工作。今年30岁的金燕是一名侏儒症的患者,她曾一度处于失业中。在利通区民政局、残联的牵线和帮助下,她现在是富农残疾人奶牛托养扶贫就业基地的一名员工。靠着这份工作,金燕成了家里经济收入的顶梁柱。

  吴忠市各级残联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奋力前行,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央福彩公益金9194万元,建成市级康复中心1个、县级康复中心5个、县级托养中心4个,为实现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抢抓宁夏“阳光助残小康计划”实施机遇,扶持1530户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发展种养殖业和手工业;积极打造各级各类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20个,辐射带动1660名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创建自治区级康复示范站16个,实现建档立卡持证贫困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全覆盖;率先在全区建立《残疾人保障金征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理顺残保金征收管理体制机制,年年超额完成残保金征收任务;创新开展12345精准扫盲、“残健融合、互助友爱”无障碍体验等活动,为全区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刚刚获得全国自强模范称号的海原县残疾人倪岩,他顶着一大串的头衔,不仅在自己的奋斗下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带动更多残疾人实现脱贫。

  倪岩创办的海原县农腾合作社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位于海兴开发区,是在县委、县政府、残联及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打造的一个残疾人文化、创业、就业、扶贫基地。近年来,倪岩发展“互联网+社员+基地+残疾人手工艺”的立体模式。目前,合作社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276期,培训农民3万余人,合作社的社员人数达到3825人,辐射带动农户4000余户,科技信息覆盖10万余人。倪岩在当地打造了4600亩无公害示范基地,其中,包括3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48户残疾人,在合作社里脱贫致富。合作社被国家12部委评为“国家示范性合作社”,倪岩也被评为 “宁夏扶贫开发脱贫致富带头人”。

  “我区残疾人工作下一步将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打好精准脱贫攻坚硬仗,实施好民生工程、德政工程、社会工程三大工程,抓好残联系统改革、小康‘补短’、闽宁对口协作、信息化建设四项重点工作,着力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残疾人全面脱贫、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自治区残联负责人说。(宁夏日报记者  李志廷)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