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团队为患者进行“重建手掌”手术。
这是一双饱经沧桑的手,手掌布满了老茧和褶皱,皮肤粗糙。更可怕的是,这双手状如鸡爪,手指已经伸展不开了。
“四五年前就有点毛病了,但我想这也不是啥大毛病,就没管它;没想到慢慢的,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现在这个样子,抓握东西都不太方便了。”
“大夫,我还要干活呢,像这个样子,没法再去打工了……”
50岁的老李(化名)无助地对医生说道。老李在银川市某建筑公司打工,做的是最基层的体力活,这双手对他至关重要。它们需要承担的,不是每次一摞十几斤的砖块,而是老李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
宁夏手足显微外科权威专家、自治区人民医院手足和重建显微外科主任赵飞对他说:“你这是典型的掌腱膜挛缩症,如果想恢复以前轻松自如的双手,必须要进行手术治疗。”
掌腱膜挛缩症,是一种掌侧皮下组织的纤维增生性疾病。表现为结节和条索状,可导致继发性手指各关节进行性和不可逆性的屈曲挛缩。“得这种病的都是劳苦大众,做重体力活的劳动者、农民工,白领阶层得不了这个病。”赵飞很理解患者的心情。
掌腱膜挛缩症的手术并不复杂,但是颇为麻烦。“人的双手是非常精密的器官,不仅可以做各种精细动作,手掌的皮肤触感也非常灵敏。而发生病变的部分,正是皮下的筋膜,手术的方式会影响到手掌功能恢复程度。”赵飞说,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将患者手掌皮肤全部掀开,切除挛缩病变的皮下筋膜,但由于创面过大,会导致手掌表皮与筋膜下的组织粘连不够紧密,导致手掌触感不够灵敏,术后感染的风险大、皮肤坏死率高,产生的瘢痕面积也很大。
想要一举数得,只能采取微创方式,用尽可能小的切口,精准地切除病变筋膜,确保术后手掌筋膜组织能紧密连接。
在各类手术中,一提起“微创”,就意味着,对医生手术技能的要求更高。
赵飞团队为老李做了精密的手术计划。6月20日,老李走进了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手术室内,“拯救双手”工作正式开始。
医生在手掌挛缩集中处切开了4厘米刀口,在屈曲严重的小指两处关节分别切口,然后用精细的手术剪刀,像挑刺一样,一点一点把病变的筋膜组织挑出来、剪掉。
随着手术刀的一点点动作,原本挛缩的手指,正一点点在舒展开。手术中的另一个难题也渐渐显露:原本挛缩在一起的皮肤伸展开后,手掌上的切口渐渐从一条线变成了一张娃娃嘴一样的缺口。
“直接缝合皮肤,就等于手术白做了。所以下一步的关键是植皮。”手掌植皮有讲究,不仅皮肤的厚度要与手掌相近,更要与手掌的肌肉组织贴合性好。赵飞对助手李晓亮说:“在手腕处横向切口,取鱼形皮肤进行植皮,手腕部位的皮肤厚度、颜色与手掌非常相近,手腕处切皮后直接缝合,对手部的活动不会造成影响,缝合后的创伤也较小。”
用尺子量出手掌创口的长度、宽度后,李晓亮很快就在老李的手腕处切开皮肤,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块皮肤,然后像缝衣服打补丁一样,再缝合到老李的手掌部位。
手掌植皮的缝合非常独特:在创口打一个4厘米长、1厘米宽的“补丁”,医生们却用了五六根手术线,每根线都留着长长的“尾巴”,等伤口全部缝合完毕,李晓亮又用特质的纱布包放在创口中间,再用留好的线头编织起来,将纱布包牢牢地包在中间。
“用这个方法,可以让移植的这块皮肤尽快地和手掌黏连、生长在一起。”赵飞告诉记者。
自此,老李的“拯救双手”手术就完成了。术后,赵飞告诉老李,手术包要在他的手掌上“长”两周左右,直到植皮部分与手掌的肌肉组织完全贴合,才可以拆线;随后,他需要佩戴特质的支具12周,双手就可以恢复自由了。
老李闻言感激涕零:“谢谢大夫的高明技术,我这双手恢复以后,还能继续工作,一家人才不用再发愁没饭吃呀!”
从2002年至今,赵飞为100多名农民工做过这个手术。“患者并不多,这并非这个疾病发病率不高,而是因为很多人发现手掌挛缩的症状后,认为这不是疾病,就没有到医院进行专业治疗。”
赵飞表示,重体力劳动者非常辛苦,如果发现手掌有条状结节,应尽快到医院采取治疗。早期发现手掌挛缩症状,还可以采用中医、按摩等方式,及时缓解症状、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宁夏日报记者 尚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