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信高收益
警方提醒,不要听信他人的“高额回报”诱惑,应选择银行和国家许可经营范围内的公司、企业推荐的理财产品。有不少非法集资类型的投资公司通过研究投资者贪图高收益的心理,给出15%甚至2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来吸引老年人,甚至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通过暴利引诱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者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者遭受经济损失。
贪图小实惠
“免费”“限量”“赠品”“促销”,都是某些居心不良的投资公司吸引老年人惯用的伎俩。
一些老年人觉得错过了“赠品”很可惜,不合算,造成上当受骗,因小失大。
跟风随大流
理财的从众心理比较明显,尤其是老年人对很多理财产品可能并不熟悉,看到别人购买了某一产品,听说可能赚钱,就跟着买了。大量案例表明,某些非法集资公司常雇用业务员进入社区散发传单,传播集资信息,举办各种活动,并在现场兑现红利,让参与人员先尝到甜头,大力宣传造势,以引诱更多的人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有些非法集资组织常采用封闭式培训、授课的方式给参与者“洗脑”,采取“拉人头”返利,带人来参与以给予“佣金”的激励方式引诱群众参与非法集资。
投资新领域
理财市场日新月异,老年人可能很难分辨新的投资领域。如果不熟悉各理财产品的风险,甚至不了解该类产品的交易规则,索性就不要去投资该类品种。
案例表明,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产业政策等旗号,经营项目由传统的种植、养殖、产品销售等行业发展到高新技术开发、投资入股、售后返租、健康养老等内容,以订立合同为幌子,往往编造虚假项目,承诺高额固定收益,骗取社会公众投资。有的不法分子假借委托理财名义,故意混淆投资理财概念,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网络炒汇、电子商务等新名词进行迷惑,承诺稳定高额回报,欺骗老年人投资。(记者 马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