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比作蜗牛,安全感就是蜗牛的壳。如果壳太薄或是裂了,蜗牛就会感到不安全,因此会把世界解释为不安全的。我们的安全感,就是来自这样一个无形的壳,世界本身是否安全,其实并不重要。
小傅张着一双充满质疑的大眼睛,开始反驳:“没钱、没地位,没有有权有势的老爹罩着自己,也没有一个真心爱我的人出现……这些,明明都是客观存在的……”
安全感就是钱包的厚度吗?就是升职加薪?美国科学家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中了乐透大奖的人,一年后幸福指数就全部回到了之前的水平;得到升职加薪的人,3月至6个月之后幸福指数便回到之前的水平。人在青春期都要经历一个象征性地取代权威的仪式才能长大,父母太有本事,孩子就会绝望,因为无法逾越那个玻璃板,就会通过一些破坏行为寻找虚假的平衡。安全感就是有人爱吗?这个逻辑反了。我们要先拥有安全感,才能拥有顺畅、幸福地亲密关系。
所以,人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得不到所以没安全感”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因为在得到之后会习惯已经得到的好,认为好是应该的,还有很多不好的是不能忍受的。安全感不等于安全,就像前面说的,世界本身是否安全,并不重要。
那么,我们的安全感,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什么造就了蜗牛的壳是足够坚硬,还是太薄或是裂了呢?安全感的载体,是幼时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的缺失,或是给与的反馈不对,都会导致缺乏安全感。婴儿时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决定了基础安全感;原生家庭的家庭亲密度,比如被关注、被认同、被需要、被接纳、被包容,以及及时的情绪反馈等,决定了人际安全感。
今天的我们,一直背负着从出生开始的所有情绪体验。我们一激动,就会闪回到小时候,那些令我们愤怒、悲伤、恐惧的对象并不是当下的对象,而是和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曾经的对象发生了叠加。这期间,我们是没有觉知的。但在行为上,“蜗牛”因为感到不安全,便会从心里长出刺,像一只刺猬一样,在受到假想的伤害之前先刺伤别人,或者竖起一块“切勿靠近”的警示牌,由此,便加深了痛苦感、孤独感,以及不安全感。可以说,人在成年后遭遇的所有问题,都是最初不安全感的变体、外化和泛化。
“那我咋办,不能回到母胎重活一遍吧……”小傅说着,流出委屈的眼泪。的确,过去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安全感的分值。但成年之后的我们,是具备疗愈能力的。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安全感状态,试着去解释自己的问题,最好能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取得最大程度的支持、陪伴和反馈,毕竟,心理上的疗愈深入、细微和持久。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你倾听自己内在的喜悦和噪音,这些噪音往往来自曾经的不愉悦事件,尘封已久,隐隐作痛。你越能觉察自己,越能深入地了解自己,也就越能接受自己、尊重自己、欣赏自己,不是因为自己优秀,而是,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罢了。
然而,要实现最终的疗愈,都要恢复和父母的连接,或早,或晚。(李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银川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