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双11”,杭州市的朱女士“火”了一把。因为疯狂购物一夜花光10万元,朱女士被丈夫送医诊疗,被诊断为“强迫性购物障碍”。虽然她并不情愿,却像一面镜子,让更多“剁手族”照见了自己的模样,并开始自问:我这样,是病吗?要治吗?
诚然,买买买,已经成为现代人缓解生活压力、调节负面情绪的最常见方式。工作间隙的线上购物、与朋友同事交流商品信息、在选择与决定商品过程中体验掌控感……这些,都可以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但如果频繁兴起购物冲动,不买会难受得无法自已,买的时候有“我是女皇”般的满足感,不是因为买了什么,而单纯是为购买行为;但在付款或到货之后,又会陷入愧疚与自责,感叹“我为什么要买这种东西”;随后,将买来的物品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几天后,又进入这样的循环,不惜超出自己的购买能力。如此,你就需要重视了,这很可能就是强迫性购物障碍。
强迫性购物障碍是一种病态的对商品的占有欲,他们并非需要大量购物,而是不能克制自己想买东西的欲望。不仅仅是女性,男性也不例外。只是,女性偏向购买衣服、化妆品、首饰、日用品等,男性则多购买书、工具、电子产品等。我们大脑的信号处理中心之一,主要由尾状核和壳核构成,它与汽车的换档装置非常相似。当我们的大脑不能从“买买买”顺利换档到下一个念头上时,“强迫购物”的行为便产生了。就像暴饮暴食,或者借酒精麻醉自己,他们是在用一种“上瘾”的方式,逃避心中真正的负面情绪。但问题在于,这种状况下的购买行为,换回的只是更深的懊恼、更大的空虚,和更加真实的不安全感,以及因为超出经济能力而陷入的窘迫和家庭矛盾等等因素,叠加引发的焦虑、失眠,甚至抑郁,使得情绪暗流更加汹涌,甚至逐步崩溃、淹没心智……
这样的状态不可能自动消失,我们也不可能把它一下子撵走,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情,找到问题的症结,来修好大脑的“变速箱”。当我们总是冲动消费,或许那不只是单纯的“败家”,更是心理状态需要关照的警示。正是心中有着难以排解的痛苦,才会逼迫我们向外寻找慰藉。通常来讲,强迫性购物障碍的诱发原因,主要是一些精神孤独、身心受损或是妄自菲薄的人,因为缺乏健康的压力宣泄渠道及疏通情绪的方式,企图依靠疯狂购物来填补心灵的空虚。尤其是工作压力大、感情失败,成为人们疯狂购物的推动力。
对这部分朋友,我们建议:先寻求心理辅导解决情绪问题症结,同时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多交朋友,学会倾诉;多参加体育运动,学会释放压力;充实自己的生活、转移注意力,赢回大脑“灵活换档”的掌控权,逐步改善现状。
心理的暗流本来不具危险性,但用了错误的方式阻挡它,就会造成它的反扑。所以,试着从各方面去疏通情绪暗流,使它重新活络,成为滋润我们心灵的养分。(李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银川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