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后的荒漠不长草,一刮风整个天都是黄的,隔着几米就看不清人。”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与中卫市香山形成了一道夹角风口,家住沙坡头区常乐镇枣林村的林天海,从小就“坐”在这个风口上。
如今的枣林村,“村在林中,林在村中”,蔬菜鲜嫩、瓜果飘香。当地群众称,是“独臂硬汉”林天海痴心播绿20多年,用“一只手”改写了这里的生态环境。
返乡书写绿色梦想
7月11日,记者见到林天海时,他正在家门口的树林里锄草。“我们这里种活一棵树不容易,整个过程都得好好照料。”虽然仅有一只手,但55岁的林天海干活娴熟利落。
林天海回忆道:“我小时候,这里风沙特别大,尤其春天,白天黑夜不停地刮黄沙,早上起来家家院子里能拉出几架子车的沙子。”
1984年,刚满18岁的林天海因意外事故失去了左手,同年母亲病故。看着年幼的弟弟妹妹和体弱的父亲,作为长子的林天海,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他到银川市蹬三轮、当油漆工、摆地摊……
只要能挣钱,他不怕苦不怕累。闲暇时,家乡黄沙肆虐的情景时常浮现在眼前,他渴望改变家乡的面貌。
1999年,他带着有限的积蓄回到村里,逐级申请开发荒漠2000亩,治沙造林。
孤身一人走进沙漠,无路无水无电等难题让他束手无策。林天海不服输,他在沙漠里搭了一间草屋,开始了“绿色革命”。
种树先得挖坑,这对只有一只手的林天海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他先用毛巾缠在没有手的左胳膊上,再用右手紧紧抓住铁锹把的中间形成支点,弓着腰,用左胳膊推动锹把顶端……挖出一个个树坑,再一棵棵把树栽上,一瓢瓢浇上水,精心照料。
“没有水,我就用捡来的铁皮焊了个水箱,用三轮车从黄河边拉水浇树。”植树季,林天海凭借惊人的毅力,每天挖树坑200多个,“缠在胳膊上的毛巾磨烂了多少条,我也记不住了。”有人讥笑道:在这个鸟不下蛋的沙漠里,你要是一只手能种活树,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每天,林天海把干馒头敲碎用水泡着充饥,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子钻进草屋……
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换来一棵又一棵树苗抽枝吐绿。林天海在草屋边盖了几间房,把家人全部搬了过来,一起种树治沙。
不让家乡再受风沙侵害
林天海很快就“败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基本生活一度都成了问题。
2008年,林天海被推荐为北京奥运火炬手。面对资金压力,林天海辗转反侧,打算出售奥运火炬。后在朋友劝说下,他最终放弃了卖掉奥运火炬的念头。
看着昔日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他不忍放弃,咬牙决定: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治沙造林事业干下去。
当地政府从贷款、树苗等方面给予困境中的林天海以强有力的扶持。沙坡头区还为他引入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从根上解决了生产用水难题,在帮助林天海植绿的同时,逐步发展苹果、玉米、西瓜等产业。
“国家号召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我成立了家庭农场,享受了7万元补助。”林天海说,目前农场季节性用工50余人,年劳务支出16万元。
林天海介绍,目前农场年收入30万元以上,是自治区四星级家庭农场,今年又享受政策性贴息贷款50万元,全部用于生产当中。
“我这一路走来,从承包荒地到享受树苗、贷款、补助、项目等等,都赶上了好政策的红利。”林天海说,收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后,“我治沙植绿的信心更足了,我的目标是让这里有更多的绿色,让家乡再也不受风沙侵害。”(记者 王文革 文/图)
7月11日,林天海行走在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