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徒步、攀登、穿越,12年行程上万公里
作家唐波“自找苦吃” 探寻“鲜活”宁夏
2024-03-01 07:21:35   
2024-03-01 07:21:35    来源:新消息报

《徒步宁夏》封面。

《攀登宁夏》封面。

月亮山丹霞地貌。

南华山。

牛首山与黄河。

香山与黄河。

烟筒山。

贺兰山滚钟口笔架山。

罗山。

清水河西侧山地的墩山,正在进行风电场施工的工作人员。

唐波(左)和好友穿越贺兰山。

登顶六盘山主峰。

在贺兰山偶遇户外运动爱好者。

在中卫大草墩山一个小山村里,意外遇到了外国人。

贺兰山里遇到女牧民。

贺兰山柳木皋烽燧。

  银川市作协会员唐波历时4年行程上万公里,经过95次探寻,将宁夏境内的众多山脉写进了《攀登宁夏》一书,并于近期出版。之前,他出版了20多万字的《徒步宁夏》,记录了宁夏的平川草原、大漠戈壁、丘陵山脉等。目前,他正在写作记录宁夏市县乡镇见闻的《穿越宁夏》一书。

  唐波将这三部书统称为“宁夏三部曲”。说起探寻缘由,他说,想通过徒步、攀登、旅行,为宣传家乡宁夏做点事。让外地人更了解宁夏,让宁夏人更热爱家乡。“宁夏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具体、鲜活、波澜壮阔而又生生不息。”

  为啥要“自找苦吃”? 走遍宁夏,用双脚和文字介绍故乡

  “从去年11月到现在,我胖了10斤。人果然不能闲下来呀!”唐波笑着说。

  他的书房里有很多书,已经出版的《徒步宁夏》《攀登宁夏》放在书架上,第三部《穿越宁夏》的书稿未完待续。2023年10月,沿202省道从盐池县经过红寺堡区、同心县、海原县、甘肃省环县、彭阳县,到达宁夏与甘肃省平凉市的交界处。完成这次全长361公里的穿越后,因为身体原因,他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

  “这两年跑得太勤,写得太急,人比较累,突然腰疼得弯不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才有所好转,但仍需休息。十多年前,我背着40斤重的包徒步东长城6天,回来后腰就疼得不行,这次像是旧伤复发。”唐波说。

  这么多年,为啥要“自找苦吃”?

  “身为宁夏人,却对家乡宁夏不甚了解,总感到不安。像贺兰山、六盘山这些有名的山脉,我们对它们又了解多少呢?除了几个旅游景点外,几乎没什么感性的认知。”唐波说,不了解就谈不上热爱。他想通过徒步、攀登、旅行,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多层次、全方位地把宁夏宣传出去。

  这也是他写作“宁夏三部曲”的缘由。之前因为工作的关系,唐波对宁夏的历史地理文化有所了解,但多是落于纸张上的。真正让它们鲜活起来,就要亲自抵达那里。

  于是,他用8年时间,徒步1500公里,用20多万字记录了宁夏的平川草原、大漠戈壁、丘陵山脉等,写成《徒步宁夏》一书。又历时4年,行程上万公里,经过95次探寻,登上了宁夏境内的贺兰山、罗山、六盘山、牛首山、卫宁北山、香山、烟筒山、青龙山、西华山、南华山、月亮山、清水河西侧山地等12座主要山脉及山地,还踏勘了3座名字叫山,但不是山脉的山——马鞍山、麻黄山、云雾山,写成《攀登宁夏》一书。从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他用近一年时间,开车走完了宁夏中北部地区的大部分国省道,这些内容将在《穿越宁夏》中一一呈现。

  “我的目标是走遍宁夏!”唐波目光坚定。

  探寻之旅值不值? 迷路、遇险、受伤,他却觉得自己赚大了

  找不到目的地的迷茫,长途跋涉的疲惫,未能完全达成目标的遗憾等等,历经艰难登上主峰的喜悦,普通人触发的感动,完成使命后的释然……探寻之旅充满酸甜苦辣。

  有一次,他为登上海原县南华山主峰马万山,来回花了4个小时。当时南华山上的雪有几十厘米厚,一脚踩下去,雪没过了脚脖子。下山后,鞋和袜子全湿透了,他把袜子和鞋垫上的水拧干,再穿上,继续前行。

  第一次去牛首山,途中车轮不慎陷进排水沟,好不容易“脱险”,车又开到了正在维修的道路,差点转不出来,最后在上山途中,汽车又爆胎了。

  探访贺兰山平罗段的大水沟时,返程途中穿过一片草丛,大腿被不知名植物的刺扎得火辣辣地疼。

  “两本书的出版费加上探寻过程中的吃住行等费用,加起来有17万,平摊到12年,每个月要1000多元。”唐波算了一笔账。

  但这些付出和丰富的收获相比,唐波还是觉得自己赚大了。

  12年,他用脚步丈量,对宁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情。现在,宁夏的一个个地名,在他眼里变成了一道道长城、一条条河流、一座座山脉、一片片农田、一座座城市和村庄,还有一个个朴实、勤劳、善良的宁夏人。

  “你有站在山顶上的经历吗?站在贺兰山的金顶、云天,我看到了苍天般的阿拉善,苏峪口沟、黄旗口沟的全貌;站在贺兰山大十字沟的山头上,银川市就是一大片被绿色包围起来的‘白点点’,北京路就像一条绿色走廊贯穿东西,能分清的建筑物只有西夏热电厂的电冷塔和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的双子塔;站在牛首山上,能看到由低向高、层层递进像波浪一样的山体,黄河像一条天河由远及近而来。站在南华山上,广阔、空寂,人显得那么渺小,个人的烦恼、不幸,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唐波感慨道。

  他希望把宁夏这幅画卷展示给别人看。

  从去年3月份开始,他将《攀登宁夏》《穿越宁夏》的每一次探寻之旅,制作成小视频在抖音、视频号、今日头条上发布,215个作品的浏览量达342万次。其中,202省道之七——同心县预旺镇至彭阳县罗洼乡,浏览量达26.7万次。贺兰山之十六——大水沟,浏览量达17.8万次。

  这些视频除了宣传宁夏,还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308省道在石沟驿的路、桥都建好了,可不知何故,一直有护栏挡着,两年没有通车。有热心网友把唐波拍摄的石沟驿视频发给宁夏政务、宁夏交通,很快,护栏被拆除,石沟驿通车了。

  旅途中什么最难忘? 遇到的那些人帮我“完成”这三本书

  谈起这些年的探寻之旅,唐波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些人,他们常常像一个个镜头,从脑海中闪过。

  有前期陪同他一起探寻贺兰山的老同学、老朋友,有遇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游客,有热心的贺兰山大岱沟女牧民和中卫北长滩村村民魏大哥一家,各个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及所属管理站、林场的负责人、护林员……

  47岁的王师傅是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石嘴国有林场花果护林点的护林员,他曾经给唐波带过路。“在花果护林点的瞭望塔上站了许久,王师傅突然对我说:‘我们该下去了,我要给老娘做饭了。’我一愣,他说母亲77岁,得了直肠癌,做过手术,不过一直没告诉她病情,把她接到护林点也是为了方便照顾。听到这,我的眼眶湿润了。”

  还有中宁县米钵山石料厂的安全员万师傅。他快50岁了,每天还在手机上学习,准备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证和碳排放工程师证。

  “没有这些人的支持和帮助,还有他们带给我的感动,这三本书我根本写不成。”唐波说。

  今年3月,唐波打算继续行动起来,向宁夏中南部挺进,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部分国道和省道的探寻之旅,用文字记录宁夏的山水人物。用他的话说:要么读书,要么走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现在,身体和灵魂都要上路了。(记者 倪会智)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