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赛跑、与疾病较量,用尽全力守护生命之光……他们,就是中国医师,是百姓健康的守护者,是生命的最后防线。
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别的节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他们,听听医者的故事。
鱼惠霞 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鱼惠霞为社区群众诊断。
“家门口就能做体检,确实方便。”
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心打造的健康服务流动车驶进辖区各小区服务。在医护人员的指引下,居民们逐一进行血压、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
“我们要让居住距离较远、出行不便的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每名患者都不能少!”谈及打造“流动小车”的目的,人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鱼惠霞说。考虑到社区大部分慢病患者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腰腿疼痛并伴有畸形,“想来无法来”的现象较普遍,连日来,鱼惠霞跟随着健康服务流动车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要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近期,面对辖区慢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人群,鱼惠霞与社区医务工作者上门摸底问需求,根据临床诊断、健康档案等具体情况开具药品,安排人员主动送药上门。
作为社区全科医生,从医29年来,鱼惠霞在基层多个岗位学习历练,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活字典”。
1995年从原宁夏医学院毕业后,怀揣着对基层卫生事业的向往和热爱,鱼惠霞主动提出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在基层这片广阔的“大海”中,她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作为全国第一批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工作者,鱼惠霞面对彼时基层医疗条件差,卫生服务站只有简陋的几间砖房,医护人员寥寥无几的窘境,丝毫没有退缩,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精湛的医术赢得群众的信任。“为把公共卫生知识送进百姓家、送到百姓心中,一开始,我通过大量的家访、送药上门,经过心与心的沟通,才得到大家的认可被群众接受。”鱼惠霞说。
在担任大武口区星海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期间,鱼惠霞除忙于日常行政工作外,还开展“送健康”活动,带领医护人员到各个居民家中,掌握居民家庭情况和健康状况,并进行健康宣传和基础健康服务,寒冬酷暑无一例外。
几年下来,鱼惠霞制定了卫生院医联体方案、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工作、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村级管理模式等,加快卫生院信息化建设,包括建成全区第一家预防接种信息化门诊、远程心电、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电子签约等,辖区内家庭医生签约数量达到3万家,极大地满足了辖区居民“小病能看、大病转诊、定期体检筛查、多样化医疗服务模式”的需求。
在即将要退休的年纪,鱼惠霞来到人民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全科医生。“不少曾经小病则忍、大病不治、就医困难的居民都表示自己更加注重健康状况,也更愿意看病了,这么多年来,我作为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尽心尽力提供上门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指数。”鱼惠霞说。
武旭升 为基层群众送来“光明”
武旭升为患者检查眼疾。
“每当看到患者重见光明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又是一年医师节,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医院五官科主任武旭升说。
作为眼科医生,16年来他在基层一线,为移民群众送去光明。“谢谢武医生,谢谢你为我送来了光明!”每次有患者重现光明的时候,感谢的话语,一次次温暖着武旭升的内心,使其更加不悔当初的选择。
2020年8月,武旭升来到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工作。“基层太缺乏专业的眼科医生,不少患者,只能舍近求远,去大城市就医。很多患者因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眼疾进一步恶化,甚至失明。”武旭升回忆道。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红寺堡区有大量的结膜炎、沙眼、眼干燥症患者。
“一定要将最先进的技术带给老百姓。”
到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后,他和同事们一起规范眼科门诊治疗流程、引进先进的检查仪器、手术设备,设立专门的床位……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2021年3月,红寺堡区人民医院正式成立五官科,引进超声乳化仪、手术显微镜等一批眼科先进设备,填补了红寺堡区白内障手术领域的空白。目前,该院眼科已经能够很顺利地开展翼状胬肉手术、白内障手术和青光眼手术等,很多眼疾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三甲医院的治疗水平。
五官科刚成立时,一位80多岁的患者,因失明失去生活能力已长达10年之久。
“这位患者本是来看关节炎,路过眼科门诊顺便走了进来。经过检查确诊是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当我说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让他重见光明时,他和儿子都不太相信。最终通过科室多人劝说,给他完成了左眼白内障手术。”武旭升说,术后第二天,刚拆完绷带,老人家就看见了窗外的景象。
去年2月,闽宁协作“惠眼行动”白内障患者救助项目在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启动。在福建援宁红寺堡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武旭升带领同事们为更多的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和温暖。
今年67岁的王中有患白内障多年,由于农忙和经济拮据,一直没能得到治疗。今年,得知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可以免费做白内障手术,他的家人立即帮他联系并成功完成了右眼手术。“眼睛好多年都看不见。红寺堡区人民医院给我把眼睛治好后,我心里非常激动。”王中有说。
4年来,武旭升始终坚守在眼科临床一线,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眼疾诊疗水平,着重培养年轻医生。目前该院眼科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翼状胬肉切除并角膜干细胞移植术、鼻腔泪囊吻合术等手术,已达到同县域先进水平。
“对于一名眼科医生来说,没有比让患者重现光明更有价值的事情。”武旭升说。
陈景燕 为危重患者打开“生门”
陈景燕在工作中。
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陈景燕深知“生命”二字的分量。
在医院ICU,中卫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景燕带领同事们,用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一个个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守,一次次把危重患者从“死神”手里夺回,一次次为患者打开“生门”。
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来,陈景燕始终践行医者初心,默默奉献,守护百姓健康,救回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医者,不轻言放弃。
患者蔡玲(化名)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肺栓塞反复发作,情况十分危急。
“把患者当亲人,以仁心暖人心。”蔡玲住院期间,陈景燕很多时候守在病床旁,时刻观察蔡玲生命体征变化,调整用药和治疗方式。不论多忙,陈景燕都要指导蔡玲的每一顿配餐。
努力没有被辜负。蔡玲的状况一天天好转,最终顺利出院。出院后陈景燕也不忘打电话询问恢复情况,督促按时复查。
2021年的一天,急诊来了一位农村老年人患者,因为差100元钱凑不够药费在医院门口发愁,给家里打电话时刚好被路过的陈景燕听到,她主动过去询问。“看病要紧,我先帮您垫着……”类似的事情在她身上比比皆是,陈景燕一直将病人的安危记挂在心。
“你不怕垫付了钱,别人不还你吗?”面对同事询问。
陈景燕坦言:“咱是重症医学科医生,救命的同时,也要救心。”
“生死之间,只隔着一个ICU,重症医学科是对生命最后的守护……”病人的需要就是命令,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无论正常上班还是轮休,陈景燕每天都会到医院查看病区病人,即使休假期间也是随叫随到,从无半点怨言。
不管是患者、家属还是同事,大家一致认为:陈景燕是一个心里时刻装着病人的医生。
在陈景燕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重症医学科医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
2017年,陈景燕负责组建中卫市第一个重症医学科。建立之初,科室发展并不顺利,在医疗设备、医护人员、住院环境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她并没有抱怨,而是“勤”字当先,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尽心竭力救治和安抚患者。
陈景燕在不断学习中精进自我,先后带领科室人员开展“亚低温治疗”“动-静脉血流监测”等新业务和新技术,填补了中卫市重症专业的空白。截至目前,陈景燕已经熟练掌握了中心静脉穿刺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营养、重症镇静镇痛等技能,参与科研项目7项,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重症医学科距离死亡很近,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在生死边缘将患者拉回,带给患者更多生的希望。”陈景燕说。
冶尕西 银针点燃患者希望之火
冶尕西为患者针灸。
在治疗室,他面带笑容,手握银针插转提捻,动作娴熟,一气呵成,谈笑间用小小银针为患者祛病解忧……近日,记者走进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该院副院长冶尕西正为患者开展针灸治疗,治疗室外,还有不少患者在等待。
“深度、手法、方向、角度都很关键,有的穴位该用补法,有的穴位该用泄法,都有不同的要求,出来的效果也都不一样。”针灸中,冶尕西全神贯注,“为患者做针灸要有耐心,急不得。”
小小银针,细若麦芒,手起针落,精准刺穴。作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针灸科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多年来,冶尕西坚守医者初心,用一根根“银针”绘出仁医赤心,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现在针灸已成为一个外交标志,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点穴按摩这些都是针灸的一部分。”谈到中医针灸,冶尕西说。借助石学敏院士工作站,科室现在已成为全区针灸龙头科室,先后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自治区首个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冶尕西长期跟师全国名中医陈卫川主任,开展中医学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先后整理出烙灸、香薰疗法、水浴手足等特色疗法20余种,有效推动了宁夏中医特色技术在基层落地生根和传承创新。
“我先后学习引进了穴位贴敷、贺氏针灸、三通法平衡针灸法等新技术10余项,对多种常见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冶尕西说。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例,在冶尕西和团队积极推广和应用下,目前已成为中风病的首选疗法,并逐步拓展到不寐病、头痛等疾病的治疗中。
工作中,冶尕西耐心给患者做康复指导,手把手教授中医康复技巧,随时跟踪患者康复效果,纠正不良康复习惯。
在接诊室,常常可以见证冶尕西用手里小小银针治病祛痛的神奇:有一名患者多年前患脑梗死,出现偏侧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病人慕名找到冶尕西就诊。冶尕西针对患者病情特点,认真制定诊疗方案,讲解疾病的特点和康复规律,在特色针灸技术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给患者教授太极拳康复法,并跟踪纠正不良姿势。目前,患者康复良好,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致力针灸医学,更要情系山区群众”。
“我是山里出来的医生,我要把所学医术回馈给我的父老乡亲和最需要的人们。”冶尕西说。多年来,冶尕西利用周末时间,多次下基层开展适宜技术疗法推广,先后为基层培训业务骨干2000余人次,极大地推广了中医适宜技术。先后与隆德县中医医院等8家县级中医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共享、专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作,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王佐正 深耕细作护生命之重
王佐正在手术中。
近日,走进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佐正案头摆着各类专业医学文献,临床患者资料……他埋头研究,为患者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为学科带头人之一,多年来,王佐正凭借着这股认真钻研的劲头,深耕肝胆胰专业领域,致力于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手把手教会更多区内医生掌握了ERCP手术技术,推动了全区ERCP技术的总体发展。
1995年从原宁夏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王佐正便长期从事肝胆外科的临床工作,在肝、胆、胰、脾等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急性胰腺炎的微创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王佐正在区内率先开展胰管支架置入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双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胰腺外伤的内镜诊疗、胰管畸形的内镜诊治、内镜下胆胰管测压等技术。
在实施ERCP手术的过程中,王佐正发现部分急性胰腺炎的病人胰管内溢出白色的物质,阻塞了胰管的引流;而当通过ERCP解除了胰管的梗阻之后,病人的症状和病情得到快速改善。
从2011年开始,王佐正提出“胰管阻塞是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关键因素”的理论,并已施“经内镜胰管引流治疗急性胰腺炎”超过2000例。
2020年救治的一名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王佐正至今印象深刻。
患者马龙(化名)半夜突然腹痛难忍,很快陷入昏迷被紧急送往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不久,患者病情急速恶化,合并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由于病情严重,专家组一致认为此时能够挽救生命的只有ERCP手术,并决定由王佐正带领的医疗组实施手术。
时间紧迫,术前检查很快完成,王佐正在助手的配合下,小心地将导丝插入胰管,梗阻立即解除,内镜下看到大量脓性胰液涌出,随后他又为患者置入胰管支架,确保胰液能够顺利流入肠道。手术成功后,经过7天的精心治疗后转入普通病房,两周后顺利康复出院。
针对“胰管阻塞”,王佐正从发病的关键因素入手针对病因治疗,使病人获得了快速缓解症状、快速恢复,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极大促进了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面对每一台手术,在与病人“肝胆相照”的过程中,王佐正都有着足够的敬畏心:“每一台手术都是从零开始,要保持专注、持续地努力,永远‘知不足’,潜心钻研好业务。”
(记者 何耐江 图片均由自治区卫健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