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崔把式”三年治“秃”
2024-08-26 08:04:27   
2024-08-26 08:04:27    来源:宁夏日报

  种田半辈子,啥样子的地没见过?可眼前的这块地,差点儿让崔怀生打了退堂鼓。

  这件事,得从两年前说起。崔怀生18岁随父种地,今年59岁,几十年来阅“田”无数。加上他有文化、肯动脑,单论种地,在银川市西夏区芦花台园林场一带,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2022年年初,宁夏农垦集团枸杞研究院相关领导登门拜访,没多寒暄就直奔主题:“老崔,有几十亩荒地,你敢不敢种?”

  还有老崔“啃”不下来的硬骨头?一句“敢不敢”,激发了崔怀生的斗志,可当走到荒地前,老崔傻了眼。

  这是一片洁白无“瑕”的盐碱地,乍一望去,如雪后初晴。

  受水质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芦花台园林场周边多为轻、中度盐碱地,土地含盐量在0.3%左右,农作物出苗率较低。 可眼前的这块荒地地势低洼,地表结满了白色盐渍,土块硬得像水泥块。这就是令“农把式”们闻之色变的重度盐碱地,土壤盐分超过0.8%,被当地人称为“秃头”,意为种啥都不长、栽啥都白搭。

  “这40多亩盐碱地撂荒20多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请崔怀生“出山”的领导语气恳切,“你是村民们公认的‘好把式’,给你5年时间,让这块地见绿。”

  “‘崔把式’包了几十亩‘秃头’!”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园林场,乡亲们都暗暗笑他傻,有交情的乡亲登门劝说,却纷纷铩羽而归。

  崔怀生时常关注新闻,新闻里说,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

  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搭上一切都得干!

  目标笃定,理想丰满,现实却给了崔怀生当头一棒。

  2022年开春,崔怀生马不停蹄翻地、洗地、播种、施肥,像看护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日夜观察地里水稻的生长情况。日升月落、春去秋来,当各家各户都迎来了秋收的喜悦,崔怀生的田头却连根青草都看不见。

  “秃头”果然名不虚传,让崔怀生一年砸进去的二三十万元化为乌有。第二年,照护加倍,成本翻番,秋收时,一亩地能产300多斤粮。崔怀生信心满怀:只要方法对,盐碱地里也能见绿。

  2023年起,崔怀生遍寻良方,要给这40多亩盐碱地加点“料”。当年,由厦门大学几位博士组成的科研团队研发的中微量元素功能肥正在全国寻找试验田,科研团队提出对盐碱地“治理”和“融入”相结合的观点,研制出的功能肥能够帮助作物更好地适应盐碱环境,提高产量。

  崔怀生与科研团队一拍即合。今年开春,40多亩水稻如期栽秧,一如既往地悉心照护,与以往不同的是,水稻田里被施上了“科技肥”。

  变化超乎预料——与周边水稻相比,崔怀生地里的水稻明显扎根更深、身形更挺。按惯例,8月中旬,水稻已进入成熟期,正该颜色渐黄,穗谷低垂。8月16日,记者跟随崔怀生来到稻田,绿油油的稻株直着脊梁。“当别人已入晚年,他们正值壮年。”崔怀生形象地比喻着普通地与“科技田”的区别,“作物的黄金生长期被拉长,产量自然不会低。看这情形,今年亩产量将超过1100斤,一亩地纯收入预计七八百元”。

  “绝地”见绿,绿地生“金”——崔怀生3年治“秃”成绩斐然。

  当记者问到重度盐碱地施种3年见成效,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崔怀生站在田埂,若有所思:“几千年来,农人对于土地的虔诚一脉相承,但传统的耕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现代社会,只有在地里种下科技的种子,土地才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记者 秦磊 马忠)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