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跟着安万吼秦腔
2025-02-14 08:24:59   
2025-02-14 08:24:59    来源:宁夏日报

安万登台演出。

演出前,演员练习关键动作。

安万(右)在舞台上表演秦腔剧目《兴汉图》。

74岁的戏迷常治学从早到晚在现场看安万秦腔剧团演出。

戏迷和观众在数九寒天观看演出。

  作为西北戏曲艺术的瑰宝,秦腔跨越千年,仍在黄土地上回响。去年年底开始,甘肃安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安万剧团)把原汁原味的秦腔唱到老百姓的心里,让古老戏台通过社交媒体焕发新生,成为现象级的文化活动。

  人间烟火,逐梦戏台。在宁夏,安万又留下怎样的故事呢?

  一曲《潼关》,唱哭红寺堡姑舅爸

  1月15日下午,吴忠市红寺堡区“过年有戏”秦腔展演迎来第三天,安万正准备登台,突然电话铃声响起。这段时间,他的手机一天会涌进上百个商谈电话。挂断电话后,安万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到登台演出中。

  “问驸马杀我为何般?”

  “你的父贼王莽药酒篡汉,杀害了我的父命丧黄泉。”

  ……

  舞台上,《兴汉图》大幕拉开,安万身着一袭绿色戏服,化身为剧中吴汉,将忠义与亲情的两难抉择演绎得淋漓尽致。即便翻跟头时不慎拉伤肌肉,他依然坚持将戏完美呈现。演至王兰英自刎、吴母自缢的悲情瞬间,台下观众与戏迷们皆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戏台前,80多个自媒体从业者支起手机,从早到晚直播。官媒和自媒体直播间每天上百万人次涌入,众多秦腔迷在直播间里如痴如醉。

  《兴汉图》中《潼关》选段结束,安万在剧团演员的搀扶下登台谢幕,热情的戏迷们牵着两只肥壮的宁夏滩羊缓缓走上舞台,答谢安万剧团连日来的辛苦付出。

  “感谢,红寺堡的姑舅爸们,我二进红寺堡,真的很幸福,去年,第一次秦腔万人合唱在红寺堡唱响了,让秦腔火遍全网。红寺堡的姑舅爸们,来,《潼关》躁起……”在戏迷们的盛情之下,他又一次吼起《潼关》。

  板胡激昂奏响,鼓点紧密如雷,安万一亮嗓,全场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跟唱起来,万人合唱秦腔的名场面在红寺堡再次上演,戏迷们美美过了一把戏瘾。

  “潼关以内白旗展,老娘的尸身掩下边……”人群中,14岁兰州小戏迷杨宗源与家人专程追星至此,他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嗓音,引得众多戏迷纷纷鼓掌点赞。杨宗源从小受爷爷奶奶影响,喜欢秦腔,尤其是安万老师演绎的《潼关》。

  从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到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秦腔的魅力在不同年龄段的戏迷中传承延续,生生不息。

  74岁的戏迷常治学,是个实打实的秦腔“发烧友”,为看演出,从早到晚待在戏场。演出结束后,他赞不绝口:“今天看得太过瘾了!剧团唱戏整齐有规律,按照戏本子,一板一眼都不含糊。只要他们唱,我就天天来!”

  “戏比天大”,用一生去热爱

  台上倾情演出,台下万人合唱。这一秦腔界罕见的壮观场景,离不开满怀热忱、执着坚守的秦腔人——安万。

  1978年,安万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患有先天性血管瘤疾病——右脸长满红色疙瘩。上学时,同学们都躲着他。那时,他最好的玩伴是鱼、羊、狗等动物。

  9岁那年,人生的转折悄然降临。村里办演出,老年人给他涂上油彩,推他上台。他一亮嗓,台下掌声、叫好声顿时响成一片。那一刻,安万心里满是惊喜,原来油彩能遮住他的缺陷。也就从那时起,一颗热爱舞台的种子,在他心底种下。

  13岁,安万离家追寻秦腔梦。刚进剧团,他没能立刻登台,幕后打杂,默默学艺,凭借超强的记忆力,背下100多部戏,满心期待着有一天能站在聚光灯下。可现实总泼冷水,“长成这样,还想唱戏?”质疑声如利剑般一次次刺痛他。但每次自我怀疑时,心底对秦腔的热爱总会给出答案:坚持唱下去!

  20岁,安万带着一腔热血创办剧团,当时秦腔正走下坡路,剧团经营艰难。为维持生计,他去打工。但一有唱戏机会,他就立马放下手头活儿,奔赴舞台。

  2013年,命运又给他沉重一击,脸部病变让他不得不做手术,暂别舞台。养病期间,他发现随着老一辈戏迷离世,年轻人对秦腔几乎一无所知。文化传承的断档,让他揪心不已。

  好在2016年,安万在“快手”平台找到新方向。他从讲戏开始,慢慢积累人气。2017年,在粉丝的资助下,他做了手术,重回舞台。

  在传统观众流失的情况下,许多民营秦腔剧团举步维艰,徘徊在梦想与生存的十字路口。安万秦腔剧团为生计吃尽千辛万苦,却始终秉持“戏比天大”的理念,坚持原汁原味演绎经典,把秦腔的“火种”保存好。

  2024年春,剧团在甘肃省定西市演出时,大雪纷飞,村民们纷纷散去,台下只剩一位老奶奶,100多人的剧团坚持唱完,结束后还把这位老戏迷送回家。

  “不删戏,不改戏,不偷工减料。”一位网友用“三不”总结评价安万的演出。

  “脸有缺陷,我也自卑,人们第一眼看的就是我的这张脸。我想只有全力去把秦腔唱好,用我的努力,改变外界对我的感观。”安万认可网友“三不”的评价。

  “红寺堡区带给我太多第一次”

  这些年摸爬滚打,安万琢磨出秦腔不火的原因:剧目不是太离谱就是太老套,吸引不了年轻人,演出设备差,影响观赏和传播。他从2024年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巡回演唱会受启发,在硬件设施和剧目上大胆创新,投入600多万元。在筹备12年的剧目《兴汉图》中,加入《苏显赶驾曲》,并融入Rap节奏,一下就抓住年轻观众的心。

  2024年10月,红寺堡区建材市场搬迁新址,邀他演出。这对刚完成设备升级和剧目创新的安万剧团来说,是一次检验。

  这次演出,安万在演唱《潼关》经典桥段时,台上台下2万人齐声合唱,震撼人心。“快手”官方助力,现场自媒体和观众纷纷分享演出盛况。

  建材市场负责人杨成坦言,演出效果远超预期。原本预计每天有3000人到场观看,结果来了2万多人,线上直播高峰期超过20万人次。安万的“快手”粉丝量也从50多万飙升至70多万。

  “秦腔是西北地方戏,属于板腔一类。宁夏南部靠近关中,是秦文化的亚文化区,乡村戏曲娱乐基本是秦腔。红寺堡区移民大多数来自宁夏南部各县,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秦腔文化娱乐原本就是这个地域老百姓的爱好,为秦腔在红寺堡区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红寺堡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副局长杨桦介绍。

  演出第三天,红寺堡区文旅局局长带着羊和牛奶慰问剧团。“我演出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收到官方的慰问。”安万说,原计划演出8天,但红寺堡区老百姓对秦腔的热爱超乎想象,让安万感动不已,无偿加演一天!建材市场负责人自掏腰包,又加演4天。最终,这场秦腔盛宴持续了13天,上演26场。

  “其实有时候老百姓也需要吼两声,吼一吼秦腔,心里的苦都能吼出来。”安万说,之前许多地方的演出,常有戏迷跟着节奏入戏,但能放开嗓门的,还得是红寺堡的老百姓。红寺堡区的移民群众是真喜欢秦腔,既能唱出秦腔的苦音欢音,也能吼出秦腔的高亢激越。红寺堡区的万人大合唱,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拉开了每到一处演出戏迷跟着大合唱的序幕。

  二进红寺堡区,政府组织秧歌队迎接,演员免费住区委党校宿舍,安万感慨:“红寺堡区带给我太多‘第一次’。”

  双向奔赴,稳稳握住生活的希望

  安万,让秦腔热度飙升,不仅助力演员圆梦,还有小商贩跟着谋生。

  1月17日上午,萧国峰即将在《斩秦英》中饰演李世民。只见他先在脸上涂抹底彩,均匀铺色后加红、扫定粉、上干红,面部瞬间神采奕奕。令人惊叹的是,这一系列复杂化妆流程仅用15分钟完成。

  幕布拉开,萧国峰妆容精致地登上舞台,以秦腔独特韵律讲述古老故事。萧国峰来自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自幼钟情秦腔,12岁开始登台表演。2018年,迫于生活压力,无奈放下秦腔,前往浙江、上海等地的海运物流行业打工。彼时虽月入过万,但秦腔的旋律始终在他心中萦绕。

  去年年底,萧国峰在“快手”刷到朋友在安万秦腔剧团做演员,梦想瞬间复燃。他立刻前去应聘,没想到顺利通过,重返舞台续写秦腔梦想。

  安万秦腔剧团有158人,大多是喜爱秦腔的艺术学校毕业生或未考上艺校的年轻人。作为民间剧团,要想生存下去,就要经常性地演出。但秦腔演出每年春节才会有邀约,此前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安万剧团,常陷入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境。

  人力成本是剧团最大支出项,有人曾建言:何不减员,舞台上少点人,负担就轻了。“绝不偷工减料!”安万说,剧团里的演员都是秦腔文化的喜好者和传承者,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唱好秦腔、唱响秦腔,虽然苦,但他相信,坚守初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演出之余,安万和剧团演员在快手App通过直播带货赚钱养活剧团。只要剧团不散,大家还能继续逐梦。

  安万剧团的身后,还拉扯着四五十个小商贩的生活。

  安万演出的红寺堡区宁夏移民博物馆广场,演出现场围挡旁,羊肉串滋滋作响,辣糊糊香气四溢,各地年货展销。

  “我们剧团演出时,陕西、甘肃的三四十个小商贩会跟着我们,到唱戏的地方卖小吃和特产赚钱。红寺堡区文旅部门知道这个情况,把最好的摊位免费给了跟着我们来的商贩。”安万再次因红寺堡区政府而感动。

  来自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商贩朱海涛一边熟练地捞羊肉,一边分享道:“安万剧团就是咱的福星!上次在建材城卖牛肉面,一天营业额2000多元,这次在这儿卖羊肉泡馍,每天能卖3000多元。卸货时,红寺堡区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还热心帮忙,太贴心了。希望安万剧团越来越好,也盼红寺堡区以后多举办秦腔演出!”

  秦腔演出的火热让安万剧团站稳脚跟,也给像朱海涛这样的商贩带来生计,让他们在烟火日常中,稳稳握住生活的希望。

  “老百姓喜欢的秦腔才是王”

  “秦腔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性艺术,与我们这里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能够唤起老百姓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红寺堡区文广局负责人说,安万剧团在红寺堡区第一次演出时意外爆火,让大家看到,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不仅限于娱乐和休闲,更喜欢这种能够体现地域特色、贴近生活的文化形式。基于此,红寺堡区邀请安万剧团再次演出。

  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人民日报》曾撰文指出,安万剧团简单纯粹,他们只演老百姓爱看的戏,只唱老百姓爱听的腔。他们演出的大多是经过整理的秦腔传统经典,演绎着人生悲欢、世间百态,又不失家国情怀、慷慨悲壮;他们的唱腔质朴粗犷、宽音大嗓,唱出了西北大地流淌千年的血脉之声,也吼出安万自己不向命运屈服的倔强精神,热耳酸心、荡气回肠。

  安万带动秦腔火了以后,有戏迷、网友称安万为“西北秦腔王”,可安万连连摆手:“这称呼我真不敢当!西北的秦腔才是王,我不过是个传承非遗的小演员罢了。每个秦腔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都该把传承秦腔当使命。”

  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理论博士张万静表示,秦腔这种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戏剧形式,历史底蕴深厚,独特的风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安万剧团推动了传统戏曲的复兴,一定程度满足了群众对文化认同、精神寄托和情感共鸣的强烈需求。在秦腔艺术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正因有像安万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一代代的坚守和努力,秦腔艺术才得以保存至今。

  安万何以让秦腔大火?张万静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让民众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增强了。安万带动秦腔火起来,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和魅力,在于有孕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安万剧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短视频平台和直播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秦腔,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这说明,群众需要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文化形式,尤其是那些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融入现代科技的文化活动。

  张万静建议,加大对秦腔艺术传承人的培养力度,让更多群众认识到秦腔的艺术价值,提高群众对秦腔表演的接受程度,进而激发更多群众参与秦腔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多种方式演出,为秦腔戏曲传承人提供“露脸”的机会,让传承人尽情展示自己才能,进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秦腔,成为老一辈传承人的“弟子”,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铁志平 见习记者 李霞霞 贺 静 彭 斌 文/图)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