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绽放她力量 一路芬芳一路歌
2025-03-08 08:57:48   
2025-03-08 08:57:48    来源:宁夏日报

  众多女性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撑起各行各业的半边天。她们用坚韧、独立、自信、温柔,书写着闪闪发光的人生剧本。

  纪宁:身披战甲守护安宁

  记者 智 慧 文/图

纪宁进行射击训练。

  2月24日,第一眼看到纪宁,没人会把眼前娇小的女孩和银川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特警联系起来。说话声音低低的、慢慢的秀气小姑娘,却已经先后参与完成30余次各类重大安保任务,累计安检场所70余万平方米。

  2022年9月,纪宁告别警校校园,青涩未脱却满怀壮志,一纸调令将她带到了银川市特警支队。得知分配结果的瞬间,纪宁忐忑不安,“特警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更高,我当时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到岗第二天,纪宁就开始了新入职特警“必修课”——为期3个月的“魔鬼特训”。体能、耐力、射击、警务技能……一项项高强度训练纷至沓来,训练量呈几何倍数增长,“集训一个月的时候,我就感觉有点撑不住了,训练强度很大,各项技能提升却不明显,自信心很受挫。”

  负重5公里跑步,每迈出一步,腿都跟灌了铅一样,在低温条件下的每一次武装越野、每一次拉练,都冲击着她的意志力和体能极限。“头天晚上心态崩溃,第二天早上重整旗鼓再出发,因为太喜欢这份职业,我必须有配得上的能力。”纪宁说。

  集训结束,纪宁以全优成绩,在同批30余名新警中脱颖而出,荣获嘉奖。

  特训结束,纪宁被分到了野狼突击队——一支威名赫赫、满载荣誉的“尖刀劲旅”。

  执勤的脚步不停,训练的节奏更不能乱,基础体能、力量、耐力是打底的“主食”,警务技能、射击、攀登则是提升战斗力的“硬菜”。上午的射击训练场,纪宁三点一线瞄准靶心,子弹呼啸而出;下午的搏击馆或是体能操场,她又化身活力四射的“运动健将”,挥汗如雨。

  2024年8月,武装巡逻警力紧张,纪宁被派到一级巡区巡逻组补勤。每天,纪宁身着整齐制服,穿梭在银川市南门汽车站周边,她深知巡逻防控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是我见过第一个在执勤点站岗的女特警,令人佩服。”银川市防暴处突二大队民警撒天翔说。

  谈及这份职业,纪宁说:“从踏入特警支队那刻起,就从未打过退堂鼓,我会继续身披战甲,守护群众安宁。”

  马秀梓:实验室里“侦”功夫

  记者 刘惠媛 文/图

工作中的马秀梓。

  从学习生物学到走进公安机关刑事技术实验室,从梦想成为一名教师到穿上警服,吴忠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情报大队副大队长马秀梓,虽然偏离了自己规划的职业方向,但她在一次次助力破案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从2013年参加工作至今,我参与侦破了上千起案件,出具检验了5万余份鉴定检材,工作给了我成就感,也给了我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动力。”2月23日,马秀梓说,作为吴忠市公安机关唯一的女博士,她用坚实的专业基础和不断更新的专业技术,为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马秀梓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DNA等相关物证检测,多数围绕寻亲、侵财类等案件,也会接手一些命案积案等疑难案件。

  打击违法犯罪,如今单靠一种技术手段很难破案,需要多种手段联合印证,马秀梓的“战场”就在那一方实验室内。“我们的实验室设备很先进,在宁夏及全国相关刑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马秀梓说,“这让我的所学有了用武之地,也为我们尝试各种新手段,攻克各类疑难样本检验,不断挖掘检验检测技术,在侦破案件、打击犯罪中提升效能和潜力提供了条件。”

  面对案值虽小却影响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侵财类案件,只要物证送到实验室,马秀梓就会第一时间检验,尽最大努力为基层办案单位提供支撑;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计划”行动中,马秀梓带领的实验室为5个家庭找回失散多年的孩子提供了关键证据,帮助多名群众找回失踪多年的亲人……“刑事技术除了运用科技手段,还需要结合逻辑分析推理、侦查测试实验等多种辅助方法,有效侦破案件才对得起受害人。”马秀梓说。

  十几年从警生涯,过硬的业务能力让马秀梓有了收获,她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也成为宁夏公安刑事技术区级业务理论教官。

  岳苑:科研攻关服务产业发展

  记者 陶 涛 文/图

岳苑在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

  2月24日,在宁夏食品检测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分子生物检测室主任岳苑紧盯着提取的样品,专注地开展检测工作。

  岳苑自踏入宁夏食品检测研究院,便走上为提升科研能力不断突破自我的道路。

  作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岳苑从基础微生物检测员到分子生物学领域专家,在生物安全柜的“嗡鸣”声和荧光定量PCR仪的荧光中,完成了科研生涯的一次次蜕变。当同事们惊叹她主持制定了四部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地方标准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突破源自她追踪几千份样本的数据积累。

  “随着工作深入,我愈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未知需要探索。”岳苑决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这个决定背后,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家人始终是我最坚强的后盾,让我能够在充满挑战的读博之路上坚定走下去。”岳苑感慨。

  学成归来的岳苑面临更大挑战:如何将前沿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她创造性提出“检测即研发”的工作模式,把日常检验中发现的葡萄酒生物风险因子等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这种“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的科研思路,使其团队拿下2项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项目。

  这些年,岳苑发挥专业特长,先后主持制定了4部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地方标准,为肉制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提供技术依据;研究了中药对奶牛乳腺炎的作用机制及对耐药性的逆转,为奶牛乳腺炎的防控提供依据;明确宁夏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耐药性传播和群体进化规律,为提供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感谢宁夏市场监管厅和宁夏食品检测研究院搭建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尽情施展才华。”岳苑说。如今,立足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平台,她正带领团队发挥专业知识优势,致力于提供精准的科技服务,为自治区特色产业发展添劲助力。

  潘爱华:车厢内外真情服务

  记者 张 涛 文/图

潘爱华为老人修剪发型。

  2月25日,刚从公交车驾驶室走出来的潘爱华,急匆匆赶往银川市金凤区平湖巷银川市爱心护理院。

  “小潘,听说你今天来,我们吃完饭就过来等你了。有一阵子没见你,我还挺想你的。”老人杏时珍和潘爱华打着招呼。

  “叔叔阿姨,我最近有点忙,没顾得上来看你们,我也想你们。”一边搭着话,潘爱华的手也没有停,打开美容美发包,然后招呼老人。

  潘爱华是银川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46路公交车驾驶员,她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养老院的义工。2021年起,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到养老院,为老人们义务理发。

  “耳朵边头发,不要理太短,我要别到耳朵后面。”谢馥媛老人提出要求。

  潘爱华一边理,一边轻声询问:“阿姨,您看这么剪行不?”潘爱华在进入公交驾驶行业之前是一名理发师,虽然老人们对发型要求不高,但她干活从来不应付。

  “老年人发量少,理发时不能理得太多,要一点点修出造型。”潘爱华说。左修修右剪剪,半个小时后,潘爱华才满意地拿掉围布,一旁的护工忍不住夸赞:“潘姐,你干活可真细致。”

  理发时一丝不苟,工作中,潘爱华同样是个细心和热心人。

  潘爱华驾驶的46路公交车,从通达北街公交首末站发往金凤工业园区公交首末站,站点偏,且站与站之间相隔长。平峰时,客流量减少,公交发车时间也会拉长,如果错过一趟公交,要等四五十分钟才能坐下一趟。为此,潘爱华每次驾车经过较偏的路段,都会仔细观察路边有没有乘客准备乘车,如果乘客没有到达公交站,她也会多停留一会。慢慢地,潘爱华的细心得到了乘客的夸赞,也和一些老乘客熟络起来。

  3年多,潘爱华利用业余时间,为孤寡老人义务理发400多人次。“志愿服务我会坚持做下去,让更多的老人受益。在公交驾驶员岗位上,我也一定会用心为乘客服务,安全地将每一位乘客送到目的地。”潘爱华说。

  池淑红:病人永远排第一位

  记者 张适清

池淑红为病人诊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月24日一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池淑红来到医院,第一时间到住院部,先和医师一起查看重症病人,再逐一与准备出院的患者沟通安顿,随即又急匆匆赶到门诊,开始坐诊。

  诊室外,患者已排起长队,池淑红坐在桌前,接过患者递来的病历,一边仔细翻阅,一边询问着患者症状和病史。“最近关节疼痛有没有加重?早上起床时,手指僵硬的情况持续多久……”她耐心询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时不时还会拿笔书写画图,为患者解释诊疗方案。“风湿免疫疾病往往病程长,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心理压力很大,我们医生更需要耐心地引导患者,让他们对治疗有信心。”池淑红说。

  网上预约号只有40个,很多患者挂不到号,池淑红就会给他们加号,或者挂普通号给他们看病,因此每次都会多接诊十几位患者。当天,结束坐诊时,已是16时许。“患者来了,就不能让他们白跑一趟,一定要帮他们看上病。”池淑红说,“风湿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等多种疾病。同其他专业相比,这个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医生较少,我区不少基层医院没有设立独立风湿病房,或是刚建成风湿免疫科,所以来总院的患者就比较多。”

  自1996年,医院成立了独立风湿免疫病区,池淑红便长期“驻扎”,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工作。如今她已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得益于池淑红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如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已发展为宁夏及周边地区风湿病学最重要的临床、教学及科研、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她的带领下,科室每年还会举办风湿病培训班,为基层专科医师授课解惑,推动基层风湿病学科的建设发展。

  “节日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作日。”池淑红说,“作为一名医生,我们的责任就是尽所能帮助更多患者,在我们心中,病人永远排第一位。”

【编辑】:尤天竹
【责任编辑】:尤天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