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KPI”
这支“雷锋”服务队 为闽宁镇充上“共富电”
2025-03-26 08:19:49   
2025-03-26 08:19:49    来源:新消息报

村民做的香囊。

马明兰向服务队队员展示自己做的手工艺品。

检修农户用电故障。

服务队队员走进大棚解决农户用电困难。

  4年前上映的电视剧《山海情》里的吊庄移民曾为通电发愁;2024年,同样的土地上,国家电网宁夏电力银川闽宁山海情(永宁)共产党员服务队已用刺绣电商、智能灌溉和红色网格,编织出一张新时代的“共富电网”。这不是剧情,是正在发生的“雷锋故事”。

  今年3月5日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中宣部公布了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国家电网宁夏电力银川闽宁山海情(永宁)共产党员服务队赫然在列,是宁夏唯一入选的集体。这支队伍用13年的坚守和奉献,为百姓点亮希望之光,成为新时代学雷锋的生动注脚。

  手造绘山海 留守妇女的“针功夫”变票子

  “明兰姐,我们又来啦!这次你的刺绣作品完成得怎么样了?”

  “小金,快进来,外面风大的,绣好了,我拿给你看。”

  3月24日10时许,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7组马明兰家的小院里,沙尘裹着阳光从低空掠过,昏黄的颗粒在呼啸的风中打着旋儿,国家电网宁夏电力银川闽宁山海情(永宁)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金珍和马明兰热情地打招呼。

  服务队队员们的到来,为这座紧闭门窗、略显冷清的小院带来丝丝暖意。马明兰脱掉鞋,站在炕上,伸手取下悬在房梁下的竹编针线筐,小心翼翼地抖搂几件完成的刺绣香囊。那堆香囊的底下,还压着一幅缎面绣的玫瑰花。

  队员们端详着这些手工艺品,针脚平整,配色讲究,大气不失雅致。“明兰姐,你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金珍一边夸赞,一边将手工艺品轻轻收进袋子里。

  “多亏了你们服务队的帮助,现在我在家就能靠刺绣赚点外快,补贴家用,心里踏实多了。”马明兰有些羞涩地笑了笑。

  国家电网宁夏电力银川闽宁山海情(永宁)共产党员服务队怎么卖起了刺绣?这事还得从2022年的一次社区用电检查说起。

  “那次,我们偶然发现原隆村社区摆放着留守妇女们手工绣制的精美作品。但由于缺乏销售渠道,这些手工艺品一直难以转化为妇女们的实际收入。”金珍说,当时队员们合计:能否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忙将这些手工艺品销售出去,让留守妇女们通过双手实现增收?于是,“手造绘山海”——闽宁留守妇女文创致富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44岁的马明兰便是参与项目的留守妇女之一。

  项目初期并不顺利,妇女们的手艺虽然精湛,但缺乏专业的设计、加工和销售能力。为此,队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分工合作,不仅邀请专业老师为妇女们提供技能培训,还积极联系销售渠道,确保每一件作品都能找到归宿。

  去年,第一批来自国网福建省城市供电公司的500件文创产品订单,让妇女们看到了希望。“每件文创产品虽然只带来了15元收入,却让妇女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金珍说。

  目前,已有30多名留守妇女经常参与项目,偶尔参与的妇女有50多人。她们的手工艺品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还销往全国各地。

  电力加速度 “暖棚”让蔬菜早上市稳增收

  闽宁镇木兰村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大棚顶部的薄膜被大风吹得呼呼作响。大棚内,温暖如夏,套种的辣椒和梅豆长势喜人。村民马海瑞正忙着调整通风口,确保棚内温度适宜辣椒、梅豆、西红柿等农作物生长。“每天早上7点多给大棚通风,直到下午5点到6点左右温度降低为止。”马海瑞说,大棚管理是一项细致活,如果通风不够或过度,都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因此,他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和农作物生长需求,不断调整通风时间和方式。

  马海瑞曾是种地的“老把式”,在园区务工两个多月来,跟着技术员学到不少大棚管理经验,每月还有5100元收入。

  在木兰村,设施农业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辣椒和梅豆已经卖掉了一茬,西红柿还有一周就能上市。”该村党支部书记何龙介绍,木兰村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项目首批配套建设了23栋设施大棚,旨在通过“支部+企业+农户”模式,盘活闲置土地,发展设施农业,并且计划未来扩大规模至100栋大棚。“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村民逐步掌握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能够独立经营大棚,实现稳定增收。”何龙说。

  23栋大棚从去年11月开始建设,仅用两个月就完成建设并投用,其间电力保障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去年冬季施工时,供电人员冒着严寒架设线路,让园区及时通电。”何龙说,当时随着园区建设、煤改电项目推进,全村用电负荷激增,国家电网宁夏电力银川闽宁山海情(永宁)共产党员服务队得知后,为园区架设10千伏线路200米、0.4千伏线路1500米,新立电线杆17根,安装变压器一台,彻底解决了用电难题。

  正是“电力加速度”,让23栋大棚如期用上卷帘机、水肥一体机和石墨烯加热板,短短3个月辣椒和梅豆就顺利上市。

  “服务队的队员们隔三差五就来园区转转,检查线路和设备,比我们还上心。”马海瑞笑着说。

  特别的KPI 服务队的“分内事”让群众“分外暖”

  在闽宁镇的田间巷陌,总能看到一群穿着红马甲的电力人。“老哥,你家这个漏电保护器该换啦!”芦鹏一边检查线路,一边跟原隆村村民白建福唠着家常。作为国家电网宁夏电力银川闽宁山海情(永宁)共产党员服务队现任队长,他和队员们早已成为村民们的“老熟人”。

  这支被称为“电保姆”的队伍,夜间抢修时队员们是“夜行者”,在田间地头是“庄稼汉”,回到队里便是爱琢磨怎么更好服务群众的普通电力工人。

  在闽宁镇移民搬迁之初,这支队伍仅是一支由七八人组成的电力抢修队。2012年,正式更名为国家电网宁夏电力银川闽宁山海情(永宁)共产党员服务队。名称虽然变了,但不变的是队员们扎根一线的承诺。无论是抢修电路,还是为孤寡老人换灯泡、修家电,在他们眼里,“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KPI。”

  这两天正值葡萄展藤,服务队为立兰酒庄葡萄园无偿提供的智能灌溉系统让负责种植的苏文平省心不少。“以前浇水全凭经验,现在用手机就能看数据。”苏文平说,以他的种植经验,“这套智能灌溉系统铁定能提高亩产量”。

  除了“分内事”,这支队伍的“分外事”更暖心:构建“红色网格”管理模式,与原隆小学结对,连续13年在“六一”儿童节开展爱心助学活动;通过“春风携暖意 ‘电’慰老人心”等活动,结对帮扶孤寡老人;组织志愿者为残障人士送去生活物资和关爱,帮助残疾人修理轮椅……这些细小的温暖,让“用电安心”变成了“生活暖心”。

  多年来,这支队伍荣获国家电网“金牌共产党员服务队”称号,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大赛中斩获金、银奖。荣誉背后,不仅是对队员们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坚守雷锋精神的鼓励。

  “其实我们做的都是分内事。”面对赞誉,芦鹏总是这样说。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分内事”,让红马甲成了闽宁镇最绚丽的风景。(记者 倪会智 安小霞/文 韩胜利/图)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