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南海北的爱书人相遇,在字里行间交换故事,是马桂桂开书店的一大乐事。
马桂桂仔细梳理书架。从书籍陈列到做一杯香醇的咖啡,书店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她一手操持。
灯光下,不同职业的陌生人因同一本书展开对话。
读书会让热爱阅读的人找到彼此。
在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有一家停靠在街巷一角的二手书店,用独特的“循环”理念,让一本本看完的旧书成为带着温度的信使,在爱书的人之间传递着思想、情感与际遇。正如它的名字“不茫”一样,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中,坚守着纸质书这片精神领地,被誉为银川人自己的“查令十字街84号”。
为什么是实体书店?又为什么是循环书店?近日,记者走进不茫循环书店,在暖黄色的灯光包裹下,听店主马桂桂从辞职那天说起。
今年33岁的马桂桂已经步入职场近10年。高强度的营销策划工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疲倦和无力充斥心头时,她开始反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开书店的念头,也像颗种子在她“996”的夹缝生活里孕育了近2年。
“我小时候去书店的机会真的很少,村里没有图书馆和书店,也没有机会接触课外读物。初中时,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全班所有同学传阅,当时觉得这本书怎么这么好看啊。”那时候对书本的渴望一直留存至今,马桂桂认为:“想开书店的人,心里都有一团火。”
“辞职后,我对自己说,再不试试,就永远困在等退休的痴想中了。”2024年5月,循环书店的设想安放于眼前这家60平方米的小店时,马桂桂有了可以“起笔作画”的地方。
循环书店的核心是二手书,抛开便宜实惠的现实因素,马桂桂说,“我很喜欢看别人批注过的书,或者是上一任书主留下的痕迹,折角的段落、夹在扉页的车票、多年前的购买小票、报纸剪裁的信息等等,会让大家通过旧书有一种时空连接的感觉。”于是,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以读者捐赠或者置换的方式,书籍在这里实现了循环利用。“比起闲置或者卖废品,越来越多的读者跟我说,让书能发挥第二次的价值,是对他们来说更好的选择。”
不茫循环书店的读者,年龄从十几岁的初中生覆盖到六十七岁的老读者,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半自助”模式,有的读者会自己烧水泡茶,顺便帮马桂桂招呼新客人,有的读者会在读书会的时候买好水果,临走时还清理店里的桌子,还有的读者会时不时给小猫夏天带来罐头零食,也会帮马桂桂出一些关于经营书店的好点子。马桂桂笑称:“这哪里是开书店?简直是给自己攒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67岁的老金叔,几乎每天都会到书店坐坐,总是告诉她:“桂桂,这个书店特别好,你一定要开下去。有什么困难尽管说,老叔能帮的一定帮。”正是这些支持和鼓励,让马桂桂觉得“继续的理由有很多”。“书店不只是书店,我希望能为更多读者提供一个沉浸式享受阅读乐趣的空间,让更多人在这里找到内心的平静。”
谈及未来,马桂桂说:“我希望这家书店能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无论是选书种类、置换标准又或者更多的读书活动,慢一点也没关系,因为最好的状态就是‘忙而不茫’。”(记者 马丽 杨嘉琪 李宏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