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控制室到装置内部,为了确保装置设备运行正常,张卫红每天要来回走上几趟。
张卫红手持对讲机监测装置运行参数。
张卫红凭借30多年练就的“望闻听摸”绝技,3分钟内精准判断故障点,避免全装置非计划停工。
面对庞大的装置、复杂的工艺、密如蛛网的管线以及高速运转的设备,巡查时唯有认真、细致,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张卫红自主设计了多种适用于不同设备的小零件,使得设备运行更平稳。
张卫红通过自学钻研炼油知识,熟练掌握常压、催化、气体分馏、MTBE等四套炼油装置10个岗位的操作、应急处理技术。
在宁夏石化公司炼油一部中心控制室,双鬓斑白的首席技师张卫红手持对讲机,监测着装置运行参数。从1987年那个怀揣技校毕业证的青涩少年,到如今手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塞上工匠”等荣誉的行业标杆,他用38年时光在炼塔林立的装置区刻写下“顶梁柱”的传奇。“在我们炼油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要干就要干催化裂化,因为它是炼油行业的核心,技术含量最高,工艺最为复杂。我喜欢挑战,勇敢面对挑战的人敢于面对未知的风险和困难,毫无畏惧地向前迈进。”回忆起刚入行时的奋斗激情,张卫红颇为感慨。
1987年从宁夏化工技校毕业后,张卫红进入开始筹建的宁夏炼油厂,走上了催化裂化这条路。“我是支宁二代,老一辈给我们传下来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已经言传身教到了骨子里,而我们如此刻苦学习的目的,就是未来能给我们宁夏把第一套炼油装置开好,我们宁夏汽油柴油等不再是从区外调拨,我们的汽车能用上宁夏自己炼出来的油!”初入行的张卫红憋着一股劲,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很快就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2007年,正在运行的装置突发停车,整个装置系统被迫停工,张卫红和同事逐个排查故障,分析故障原因,攻克故障难题,连续七天七夜没下生产线,吃住都在故障排查现场。最终使得装置系统重新启动,恢复正常运转。“炼油厂在我们的心里就像贺兰山下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要努力让它更加耀眼。”张卫红说。
面对哈萨克斯坦PKOP炼厂现代化改造项目中美国UOP工艺的技术壁垒,张卫红带领团队通宵翻译上万页外文资料,独创9项工艺调整方案,让中国工人的智慧在中亚大地绽放——这是2019年“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攻坚的缩影,而在国内,他创造的26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首次开工连续运转976天纪录、攻克CO锅炉结盐积灰等36项重大创新技术,累计创造经济效益逾2000万元,更让“张卫红操作法”成为行业技术范本。
“独木不成林,要让技能‘活’在年轻人手里!”2013年,他牵头成立自治区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独创“理论培训+实战攻关+竞赛淬炼”的三维育人模式。2023年,他指导的团队在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中斩获3项三等奖,培养的徒弟在第四届全国油气开发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实现公司奖牌“零的突破”。如今,工作室已输出120名岗位能手、15名技术骨干,其总结的《重催装置辅助燃烧室点火操作法》等5项标准化操作流程在全国炼化企业推广。
2022年重催装置突发DCS黑屏事故,张卫红凭借30多年练就的“望闻听摸”绝技,3分钟内精准判断故障点,避免全装置非计划停工;面对外取热器爆管险情,他带队72小时连续作战完成带压堵漏,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500万元。工友们称他为“行走的安全阀”,而这份底气体现在他领衔编制的18项应急处置预案、30多项技术改造中,更镌刻在“铁人先锋号”班组的六年标杆纪录里。
在2024年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颁奖台上,荣获“塞上工匠”称号的张卫红动情地说:“炼塔里的每个螺栓都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新时代工匠既要手握‘金刚钻’,更要胸怀‘国之大者’。”如今,这位仍活跃在装置一线的“老兵”,正带领团队攻关催化裂化智能化改造课题,用永不褪色的石油情怀续写着“顶梁柱”的时代篇章——正如他办公桌上那枚金质勋章,在岁月磨洗中愈发闪耀着工匠精神的璀璨光芒。
时光如梭,转眼间张卫红已在炼油行业工作了38年。“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我们炼油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通过时间的沉淀,我更加热爱这份事业,并把它视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张卫红说。(记者 马楠 王洋 实习生 孙莎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