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佳(左)给村民传授种植技巧。
冯记沟乡副乡长郭建松:以前老把式们都说“种地靠经验”,现在都改口说“种地靠科技”了。王志佳不仅教会了大伙儿新技术,更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希望。
村民白贾川:去年跟着王志佳种了100亩玉米,亩产增加300公斤,多赚了5万多元。记得有次他发着高烧还在地里测数据,我们劝他休息,他说:“庄稼不等人,数据采集不能耽误。”现在种地都指望着他指导呢。
人物档案
王志佳,36岁,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黎明村人,宁夏禾下乘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区域负责人,盐池县农业农村局特聘农技员。2024年带领团队创下村集体玉米亩产920.5公斤的县域高产纪录。
创业故事
6月26日,清晨5点的冯记沟乡马儿庄黎明村,晨雾还未散尽。玉米地里,一个身影正弯腰查看作物长势。“节间比标准短了0.5厘米,需要调整水肥配比。”王志佳对身旁的队员说。这个曾经在金融公司工作的白领,如今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玉米专家,负责盐池县2万多亩玉米地的技术指导工作。
两年前的冬天,初为人父的王志佳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银川某金融公司销售主管的职位,一边是年迈的双亲和刚出生的孩子需要照顾。“给孩子冲奶粉时,看见旁边摆着父母的降压药,那一刻心里就有了答案。”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到盐池老家。
偶然间,宁夏禾下乘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吸引了他。虽然要求农学研究生学历,但他这个机械专业出身的外行人还是决定试一试。“面试那天,会议室里清一色的农学硕士、博士,就我带着销售经验来面试。”面对面试官的质疑,他当场立下军令状:“给我半年时间,要是学不会农业技术我自己走人。”
从那天起,王志佳开启自学模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这本教材很快被他翻得卷了边角,16天内他通读三遍,写了三大本笔记,最拼的时候每天只睡4个小时。3个月后,这个曾经连雄穗雌穗都分不清的“农业小白”,已能带队下乡指导。“现在闭着眼都能摸出玉米长了几个节。”
2024年初,王志佳发起成立“‘慧’种田”青年突击队倡议。在黎明村的一次村民大会上,质疑声此起彼伏。王志佳不急不躁,和乡亲们一一分析往年的种植问题:“崔哥,您家这块地是不是越种越板结?往年种植时株距特别大,而且后期容易倒伏吧?”他精准点出的问题让种植户崔哥一愣。见说到了痛处,王志佳顺势提出拿出100亩地做对比试验,崔哥将信将疑地划出了地块。
随着玉米生长,科技示范田与传统田的差异日益明显。5月份,传统田的玉米苗蹿到1米多高,科技田的苗才刚过膝盖。村民们议论纷纷:“这苗子废了!”王志佳耐心解释:“现在控旺是为了让根系从30厘米扎到60厘米,后期抗旱抗倒伏。”他带着队员每天蹲在地头,记录每一株玉米的生长数据。
那年入秋后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传统田的玉米倒伏大半,科技田的玉米却挺立如初。秋收测产那天,崔哥盯着电子秤上的数字直揉眼睛:“1841斤?这秤没坏吧?”这个产量比往年平均水平高出500多斤,每亩增收约500元,黎明村1180亩地总增收达五六十万元。
这一成功让王志佳的服务面积在2025年迅速扩大到2万多亩,周边村集体和大户纷纷加入。宁夏农垦集团和宁夏农林科学院专家专程前来观摩,并给予高度评价。作为玉米单产提升的成功实践者,王志佳全年在全区讲课20多场,培训农民超千人,并荣获自治区青年突击队创新创效二等奖。
如今在盐池县的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王志佳举着两株玉米,向围观的农民现场教学:“大家看,科技田的根系能编成麻花辫,传统田的根就像挂面条。”他自创的“玉米三怕”口诀——“一怕苗挤苗,二怕卡脖旱,三怕贪青晚”,连村里80岁的老太太都背得滚瓜烂熟。
与此同时,王志佳积极搭乘新媒体快车,在短视频平台开通官方认证的“返乡新农人王志佳”账号。他用亲切的家乡话科普种植知识,将复杂的农技要点制作成通俗易懂的短视频,送到乡亲们的“手中”。这些接地气的科普视频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种植水平,更扩大了科学种田的影响力。
农科院专家实地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这种‘村集体+企业+农户’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大幅提升了当地玉米种植水平。”王志佳的微信里置顶着178个种植技术交流群,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回复农户的技术咨询。“庄稼生病可不分白天黑夜。”他说。
点睛之句
从金融公司高管到2万多亩玉米地的“技术总管”,王志佳用专业精神诠释了新农人的担当。正如他常说的:“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一株株玉米实实在在长出来的收成。”这个盐池青年正在用科技的力量,在广袤的黄土地上谱写着新时代的“稼穑新篇”。(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见习记者 贺 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