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师在工作中。
丁振师(前)和员工查看树木长势。
丁振师为盐池县人民医院捐赠医疗设备。
丁振师(左一)被吴忠市人民政府聘为“招商大使”。
7月3日,宁夏吴忠市盐池县惠安堡镇狼布掌村,一场酣畅淋漓的夏雨过后,空气沁人心脾。丁振师驱车从陕西远道而来,这里有他倾注多年心血,和员工一起栽种的7万多棵树。
车轮碾过湿漉漉的盘山路,雨后初霁的山野格外清新。行至山腰处,山桃、山杏、榆树吐绿,叶片吸饱雨水,泛着光泽。望着漫山遍野的葱茏,想起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思绪瞬间涌上心头。
这位出生于惠安堡镇的西北汉子,用30多年时间,从石油工人成长为陕西宁夏商会会长,他的商业版图横跨石油、农业、餐饮、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折射出“一带一路”倡议下宁夏企业家的开拓精神。“人生是一场奇遇,关键要敢闯敢试。”这份从黄土地孕育出的胆识与情怀,让他在时代浪潮中始终勇立潮头。
A
南货北卖掘来第一桶金
1982年5月,在盐池县第二中学播放的一场露天电影《流浪者》,意外点燃了丁振师心中的火苗。散场后的那个不眠之夜,17岁的少年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第二天,丁振师背上行囊开始了历时一年的“流浪”,初次领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1983年,丁振师参加高考,以4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进入中石油长庆油田工作。当父亲为儿子端上了“铁饭碗”欣慰不已时,他的内心却涌动起创业的渴望。
5年后,凭借优异的成绩,丁振师被单位选派到西北大学脱产学习核算员课程,完成本科学业后,成功实现从一线工人到管理干部的身份转变。
1990年的一次广州之行成为他改变命运的关键转折点。站在广州火车站,年轻人身上膝盖磨白的牛仔裤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用身上所有积蓄批发了100条牛仔裤,带回家后被抢购一空。这次成功的商业试水让他尝到了甜头。1991年,他辞掉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去广州闯荡。从邓丽君的磁带到新加坡的绢花,从黑白电视机到日本越野车……他将南方的时尚风潮源源不断地运回老家。
B
一次善举让事业起死回生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1995年,一次意外让他损失上百万元,事业瞬间跌入谷底,只能到深圳开出租车谋生。就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善举改变了命运轨迹。
一天,丁振师跑出租车时,接到了一位手提密码箱的台湾乘客。当车抵达目的地罗湖口岸时,他听到乘客叫了一声,随后便没了动静。回头一看,乘客已瘫倒在座位上,口吐白沫。
“坏了!”丁振师一分钟都没耽搁,立即将车开到最近的医院。
在医院,乘客依然昏迷不醒,丁振师默默垫付了医药费。离开前,为防止密码箱丢失,他找来链条锁将箱子锁到病床下隐蔽处。安顿好一切,又向护士反复嘱咐才离开。
第三天,丁振师匆匆赶到医院。突发冠心病、经抢救已脱险的台商见到丁振师,便急切地追问,“我的箱子不见了!”“哎呀,老哥,如果我贪图你的箱子,还会回来吗?”丁振师钻到床底,将密码箱拖了出来。原来,台商密码箱里装着10万元现金,是计划在广东投资建鞋厂的资金。
台商出院时,丁振师又将他送到了罗湖口岸。分别时,他紧紧握住丁振师的手,郑重地说:“丁先生,感谢你救了我。这些天,我思来想去,觉得你人品不错,值得信赖。你考虑一下,跟我合作怎么样?”
丁振师愣住了。他回忆当时的心境,“这绝对是开玩笑,我欠了一屁股债,吃了上顿愁下顿,一个开出租车的,能干啥?”但台商却认定了他,还带他创办了广州众行鞋业有限公司。
1997年春节前夕,丁振师准备回老家过年。出发前,台商递给他一个厚厚的信封,叮嘱道:“振师,到家再拆开看。”
一路归心似箭,当丁振师踏进家门,拆开信封时,瞬间惊呆了,里面装着一张20万元的存折,“这笔钱助你还清债务,谢你当年救命之恩……”信中,还细数着丁振师垫付医药费、床底锁箱的善举。
如今,广州众行鞋业有限公司依然在稳健运营。那位台商已年逾百岁,在家颐养天年,丁振师每年都会专程去台湾探望他。“老先生是我的贵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丁振师心中充满感激。
C
回乡创业养滩羊种树植绿
2000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唤醒了游子的乡愁。凭借在石油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丁振师带着在南方积累的财富回到西北,创立了西安众行石油工程设备有限公司。2005年,受长庆油田委托,他带领团队开发宁夏彭阳油田,20台钻机连续作业5年,为当地石油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他创造性地将中海油7000米钻机平台引入陆地作业,在甘肃环县完成了中石油6500米深的“沙探1井”科探任务,刷新了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纪录。“别人不敢想的,我们敢想;他人不能做的,我们能试”的创新精神,让丁振师在石油领域崭露头角。参与建设的国家石油储备库项目采用国际领先技术,99米直径的储油罐成为行业标杆,仅用一年半时间便提前完成了中石油投资13亿元的单体项目,被中石油评为优质工程。
深耕石油领域的同时,2004年,当盐池县政府向在外游子发出返乡创业号召时,丁振师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决定返乡投资,把目光首先投向了家乡的特色产业。“盐池县的滩羊肉质这么好,为什么走不出去?”丁振师盯着散养的羊群陷入了沉思。
“当时,老乡们的养羊方式既不科学也不规范,羊很难卖出去,而且放养羊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丁振师立即动身前往安徽、山东等地考察,引入当时先进的青贮饲料发酵技术。他建了400立方米的青贮池,将老乡家的玉米连秆收购,经过发酵制成优质饲料。这一举措不仅大幅降低了养殖户的饲料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养殖效益。
“当年,宁夏要出口3万只滩羊到突尼斯。”丁振师说,他投资建设近400座现代化养殖场,主动承担出口任务,组建专业团队严控滩羊品质,成功推动盐池滩羊出口到突尼斯,且连续供应了五年。
当养殖产业步入正轨,丁振师又将目光投向了家乡的荒山。2005年至今,为了让荒山披上绿装,他带领员工年复一年种树植绿。
可是,这条道路却困难重重。2014年,满怀希望种下的8000棵树苗,无一成活。“从地面挖下去两米深,坑底都见不到湿土。”丁振师说,这里的沙质土保水能力几乎为零。
为此,他专程前往陕西省林业厅,虚心向专家请教造林技术和树种选择。在专家的指导下,他选择了山桃、山杏等耐旱、生命力强的树种,同时,通过人工替换沙土,一车一车拉水浇灌。“一共种了20万棵树苗,测算下来仅存活7万多棵。”丁振师说,每一棵存活的树背后,都是三次补种的坚持。
“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但我觉得商机无处不在。”在国际贸易中,直接从俄罗斯进口成品钻杆,改变了过去业内只能进口废钢的局面;他推出“塞里特瑞”矿泉水品牌,曾风靡一时;在西安开设“宁夏会馆”餐厅,将手抓羊肉、八宝茶等特色饮食引入西安高端餐饮市场……这种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正是宁夏商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写照。
“我是从穷山沟里出来的,知道苦日子是啥滋味。”功成名就的丁振师始终保持着回馈社会的初心。多年来,他资助15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捐建乡村道路和学校。他创建的宁夏屹禾防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精准扶贫车间”,建成投产后可解决上百名建档立卡户就业问题。
这份坚守与担当,让荣誉接踵而至。2022年,丁振师获得“时代楷模 陕西榜样”各界十大英才人物、吴忠市“招商大使”等荣誉。
D
掌舵陕西宁夏商会推动项目落地
2010年,丁振师牵头成立陕西宁夏商会,并担任会长,人生翻开新的一页。
发现宁夏特色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困境后,他推动盐池黄花菜进行深加工,还借鉴青海的先进经验,利用商会平台精准对接枸杞高端市场。
“以前,参加展会就是摆个摊,花钱赚个吆喝,现在不一样了,得算算投入值不值。”在丁振师的带领下,陕西宁夏商会先后落地近10个项目,仅在彭阳的石油开发和盐池的石油储备库,投资就超过100亿元。这种“靠实实在在的生意来推动商会发展”的做法,给民间商会怎么干提供了新思路。
“企业有企业的路,商会有商会的路,两边都得顾上。”丁振师把现代企业管理办法用到商会运营上,给会员企业建起全方位服务网,帮大家解决法律问题、对接资金,甚至在内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有会员企业缺订单,我们就帮忙牵线,让上下游企业先在‘家里’合作。”2017年至2019年,宁夏恒源新材料、屹禾防腐等企业相继落地盐池县惠安堡镇,油气管防腐技术斩获14项国家专利。
从油田工人到商会会长,丁振师的办公室里始终挂着一张黄土高原地图,上面用红笔标记着他创业走过的路,从盐池老家到广州、西安闯荡,最后又回到宁夏。这条走出去又回来的路,印证了他常说的成功秘诀:敢闯、不忘本。(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铁志平 见习记者 李霞霞 贺静 彭斌 马磊 文/图)